祛魅是什么意思(谈恋爱中祛魅是什么意思)

编辑评论/注释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蔓延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如何科学理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本刊特别邀请、、臧

编辑评论/注释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蔓延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如何科学理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本刊特别邀请、、臧三位学者,从增强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马克思的人生观以及超越焦虑的启示三个维度进行学术探讨,以期引发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作者:蒋畅(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近年来,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已经广泛传播,给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疫情表明,人类正在因破坏自然环境、乱吃野生动物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报复,人类必须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致力于加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

一个

敬畏伦理是人类最古老、最长期有效的不可触碰的底线伦理。所谓“敬畏伦理”,是指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神圣对象时,尊重自己的态度,停止自己的行为的伦理规范。图腾的出现是人类有敬畏之心和相应禁忌的重要标志。原始氏族信仰一些自然或相关的亲属、祖先、保护者等。,并以相应的图腾作为其标志或象征,其背后是原始部落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图腾不是原始氏族唯一崇敬的对象,但却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一般来说,图腾出现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大约在10万年前。大约5000年前,人类开始进入文明社会,但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形成的敬畏伦理并没有被否定和抛弃,而是被长期继承和发扬光大。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于姚要求和何“尊天”的记载,即敬畏天,顺天意,尊天为人。西周时期,鉴于夏商朝因不尊道德而亡国,周人强调尊道德,尊修德。《商··高》云:“不敬德,早死。”这里所说的“德”不是今天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天命天道的获得,也就是后来的“得道”,也可以说是天地之德。你在生活中必须尊重道德,但如果你不尊重道德,你将失去你的生活。“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也高度推崇敬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最关心和爱护人,所以他不得不“敬畏神灵”。孔子说得很清楚,“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也是在万物中倡导“尊道尊德”的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延续着“人要尊重天、尊重自然”的敬畏伦理。

近代以来,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工业革命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世界已经“祛魅”,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人类越来越陶醉于大自然的凯旋。

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如果人类为所欲为,环境恶化的苦果最终会被人类自己吞下。早在19世纪,恩格斯就告诫人类:“我们不要太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对自然人类的报复,是自然对人类的警告。它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因为变得强大就肆无忌惮,而必须心存敬畏,停止做事。

宇宙的浩瀚、深邃、神秘,人类难以完全把握。自然是人类获取物质、能量、信息和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唯一源泉。没有大自然的恩赐,人类的生命会立即终结。只要一个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整个食物链的任何一环都会断裂。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我们伤害了他们,我们就会被自己吃掉。中国传统文化视天为人类之父,视地为人类之母,视万物为人类同胞。其实天地万物早在人类之前就存在了,是我们的远祖。我们要谨慎,永远感恩。一般来说,对宇宙的尊重包括以下基本要求:

首先,尊重和维护天地万物存在的地位和权利。宇宙是宇宙进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是宇宙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和人类一样,在宇宙中有自己的位置,有不可侵犯的生存权。这种地位和权利必须得到人类的尊重,就像人类的存在应该得到宇宙万物的尊重一样。这就是佛教的“众生平等”,张载的“人物和谐”。

其次,尊重和遵循天地的共同和各自的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道”和“德”,这其实就是事物的规律。“道”是万物共同的根,“德”是万物遵循道而达到昌盛的途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德育,物形,势成”,即道生万物,德育万物。既然人是万物之首,作为万物之根的道也是人之根。因为人具有自主性和高贵性,所以能充分体现道的精神。他们通过知道、得道、行道,获得与自身身份相匹配的至德,从而真正成为天地之骄子,万物之精神领袖。因此,人类既要尊重和维护人类与世间万物共享的根本,又要彰显世间万物的大德,为宇宙增添光彩。

第三,我们应该特别尊重和爱护生命。宇宙中只有生物拥有生命。恐惧生命意味着恐惧生物。它是宇宙中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相连,其他生物需要人类带着主体性去关心。王阳明讲“万物之仁”,认为有观察天地生命之德,有仿效之能的人,应该把有知觉的动物,无知觉的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砖块瓦砾,都当作身心的一部分。当他们受到伤害时,我们应该有同情心和同情心,尽力保护他们。这就是孟子所要求的:“亲亲仁民,与民为善,与物为爱”。

最后,对大自然、动植物的利用和摄取,一定要理性、克制、有情。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生存,不可避免地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要懂得尊重自然和生命的规律,并恰当地利用它们。比如“虫不叮人,不烧人。不吃醋,不下蛋,不杀胎,不死,不盖窝”。人类应该关心和培育世界万物,促进它们的繁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要保证全社会认同并遵守敬畏伦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以下三个方面在当前尤为值得关注。

第一,重建禁忌的自然观念。“忌讳”是指被禁止和忌讳的言行。禁忌总是有对象的,自然禁忌自古就有。触犯禁忌物(如图腾、神)在古代被视为最大的罪恶,因此在古代对维系信仰、敬畏自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禁忌,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敢虐待自然和生命。他们必须保持警惕和谨慎。这就是清代叶存仁说的“头顶三尺有神明,不怕别人知,就怕自己知”。伦理和禁忌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近代以来,伴随着人类崇敬伦理的抛弃,对自然的禁忌观念悄然消退。今天,我们应该加强敬畏伦理,重建对自然的禁忌观念,严禁对自然和生命的伤害,努力使之变成人们心中的禁忌。有了内心的禁忌,人就会对自己伤害自然的言行感到羞耻和内疚。每个人都是这样,所以敬畏的伦理是可以坚守的,生态红线是不会被践踏的。

第二,建立一种机制来保证敬畏伦理的实践。为了加强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敬畏,必须建立一种常态化机制,以法律、道德、制度、行政和舆论的协同作用来维护敬畏伦理。无论是谁践踏敬畏伦理,都会被这个机制有效制止。借助这一机制,可以对违反敬畏伦理的人形成高压态势,敢于藐视世界的人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谴责和惩罚,使人们不能对自然为所欲为,从而维护以敬畏世间万物为底线伦理的神圣性。

再次,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普遍形成人们的敬畏感。在传统社会,人们总是心存敬畏和禁忌,主要是因为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人进行敬畏和禁忌的教育。孔子教导学生,做君子要“畏天命”,把“不知天命而不惧”的人斥为小人。南宋学者朱认为“君子心存敬畏”。清代学者王永斌说:“如果你必须尊重一句话,你就会把一切都做对。”民间的说法有更直接的启蒙意义:“举头三尺,必有一片天。”人可欺,天不可欺。“这一切都说明,人的敬畏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社会的教育和个人的培养。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类无比强大,很容易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人们牢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让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心被更多的人感知和理解,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关文章:①马克思的生命观及其超越焦虑的启示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光明日报》(2020年03月02日第15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649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