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

魏(1901-1980)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建国初期,他们与出版总署编辑部和人民

魏(1901-1980)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建国初期,他们与出版总署编辑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出版社)共同工作了五年,特别是成立了新华字典社,编纂了著名的《新华字典》。这不仅是魏先生任社长的新华字典社为社会做的一件大好事,也是叶圣陶先生领导的人民教育社为新中国献上的除中小学教科书以外的又一份厚礼。2020年是新华字典社和人民教育社成立70周年。值此之际,我想用这篇文章来纪念和庆祝。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魏龚建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1)叶圣陶

新华字典社成立。

新华字典社会签的《新华字典》(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采用白话文释义、举例说明。在这方面,主编魏的贡献最大,而叶圣陶的终审功不可没。他们多年来一直对编纂这样的词典有着感情和梦想,新华字典社的成立也是源于此。

鉴于过去大部分词典体积庞大,查找不便,而小型词典或学生词典错误多,不准确,不好用,叶圣陶在担任明凯书店总编辑时,就想编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小型词典。他还多次讨论词典的编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委会主任叶圣陶负责编写各类教材,还记得请一位著名的词典爱好者主持编写这样一部词典。同样,编纂一部大众需要的新词典也是魏的夙愿。解放前,他在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时,与周祖谟、金克穆、张克强、吴晓灵等北大同事一起,讨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编纂一部新的实用词典。他还起草了一份字典编辑计划,该计划“突破了传统的字典部首字检查方法,并采用了单词排序方法”,并送交明凯书店。新中国成立后,还在编辑部兼职的魏与叶圣陶一拍即合,都认为随着中小学教材编写和修订的规范化,应该有一部新的通用词典,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在编辑部成立一个前缀为“新华”的直属机构——新华词典社,由魏主持,开始了筹划已久的小词典,也就是后来命名的“

关于这一点,叶圣陶的日记中有具体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夕,“傍晚,魏登门拜访,谈及屈、四人的《启发辞典编纂计划》。它的词典注重活的语言,以声音为纲,而不是以前以字形为纲的方式,旨在创造新的思想。方案很长,大部分点都同意了。只有那些必须雇用至少五名工作人员和五名总编辑的人可能不是非常临时的。这样的尺度是否能以开悟取胜,我不敢断言”。由于魏颇得叶圣陶赏识,便在叶圣陶直接领导的教材编委会和编辑局兼职,帮助修订中小学语文教材,甚至还承担了召集北大同事编写新中国第一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任务(即周祖谟、游国恩、杨辉、赵锡禄、和魏编写高中语文教材)。结果,半年后,编纂辞书的工作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魏参与了许多教科书的编辑工作。

两人又谈到编字典,那是1950年的春天。原因是教育部有意将北师大附属大词典编纂办公室改为出版总署(后来实际上没有接受)。叶圣陶趁机问魏,“此事可否由屈主持?瞿宇的字典挺有野心的,只要能摆脱他在北大的地位就行。”于是,叶圣陶致信北大校长汤用彤,商学院中文系负责人魏教授,到出版总署编辑部主持成立词典组织,领导词典编纂工作。北大批准后,魏和叶圣陶立即开始筹划新华字典社的筹备工作,还做了“将来成立字典出版社,出版各种需要的字典”的准备,明确由魏负责“扩充人员”。

1950年8月1日,新华字典社成立,杜子晋、李九魁、张克强、肖家林、孔繁军、李文胜相继走马上任。其中,杜子晋是叶(时任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介绍的,李九魁是金灿然(编辑部秘书长)推荐的,、肖家林、孔凡均是魏推荐的(肖家林也是介绍的),是分配的辅仁大学毕业生。

《新华字典》的诞生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任社长兼总编辑,魏任社务委员会第一任委员兼新华字典社社长。新成立的新华字典社转到人民教育社,都在出版总署大院里办公,还组建了字典社委员会,成员有叶圣陶、魏、金灿然、肖家林等。魏还在做兼职,一半时间在人教社编字典,一半时间在北大教书,工资也是两家人各出一半。

1951年1月,政务院决定“增员加把劲”,魏先后招募了朱崇韬、张友芝(女)、李伯纯、刘庆龙(介绍)、(女)、书法家尤玉成(后为赵)等,人员增加了一倍。他安排四个年长的人分享。据刘庆龙回忆,“1951年初,根据工作需要,分了三个组:写作组由魏和肖家林负责,资料组由杜负责,总务组由朱崇涛负责。”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2)1951年4月,新华字典社在原出版总署大院合影。

1952年2月,教育部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教科书编辑委员会,以加强对教科书和人教版的管理和支持。其中,曾计划以教育部的名义将北大的魏和清华的转到人教版。因此,叶圣陶也分别与他们进行了交谈。其中,魏下不了决心彻底辞去多年的北大教授职务,而“说自己不适合我们学会的工作,更接近的是语法研究”。于是,魏继续在人民教育社兼职,主持词典社的全面工作,萧家麟协助日常工作。吕叔湘还在人民教育社兼职,担任副主编,主要领导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极力推荐张志公加入该社,协助她的工作。1952年6月,人教社编辑部迁至教育部大院小红楼,各编辑组改为编辑部,新华字典社改为字典编辑部(但对外仍称新华字典社)。魏任主任,叶圣陶继续负责。

1953年1月,由新华字典社编纂的第一部工具书《常用词用法举例》(1954年11月,书名改为《常用词》)由人民教育社正式出版。10月,魏及其同事历时三年编写的《新华字典》也由人民教育社出版,封面“新华字典”四个字由魏题写。12月,叶圣陶调任云逸群为词典编辑室副主任(词典社副社长),参与室领导工作。这样,魏和肖家林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编纂《新华字典》的偏旁部首。1954年11月,这版《新华字典》顺利出版,书名由魏题写。至此,魏多年来编纂辞书的烦恼结束了,他的心愿达成了。之后逐渐淡出辞书社的工作(业务由肖家林主持),忙于北大改革,尤其是国字改革,将精力投入到简化字方案的制定和常用字简化表草案的修订上。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3)人民教育社1953年和1954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序言版和部首版)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4)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5)

人教社1953年印装的布脊纸面精装《新华字典》人民教育社于1953年印刷了《布岭精装新华字典》。

1954年12月1日,字典编辑室(新华字典社)整体划归文化部出版局管辖。其间,编写组根据《简化字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对《新华字典》的音序进行了全面修订。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一部规范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7月1日,字典编辑室(新华字典社)并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与中国字典编纂办公室编辑和语言研究所部分工作人员共同组建字典编辑室。此后一直从事《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这也意味着存在了6年的新华字典社的终结。1957年,《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社交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版)。此后,《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6)《新华字典》,195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华字典社编辑的新版。

第一部“新小词典”的编纂

《新华字典》是魏主持的新华字典社的代表作,也是人民教育社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字典。这部著作由魏主编,叶圣陶定稿,有10多位辞书编纂者直接参与。写作前后历时三年,多次征求多方意见,反复修改,几经修改,精益求精,凝聚了老一辈汉语言文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辞书编纂者的智慧和心血。可想而知,其工作量之大,编纂之难,历程之艰巨复杂。

新华字典工程始于新华字典社成立之时,有叶圣陶、魏、、肖家林、孔繁军、杜子晋、李九魁、等。参与其框架设计。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最终决定以魏此前制定的“以音统词、以词为义、以词为义”的词典编纂方案为基础,以中国辞书编纂办公室增补注释的《国家语音常用词》为基础,编纂一部适合一般教育水平的新型小词典。不仅要注音,还要有解释和例句,而且都是白话文,穿插插图,从内容到形式都不一样。然后,编写组成员写了一些样文,讨论澄清了词典体例、如何注释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再拿出一本“局部油印”(叶圣陶,下同)征求意见。叶圣陶评价说,“我觉得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写的字典应该比别人写的好。”

《新华字典》初稿形成于1951年。由于新华字典社转到人教社,人员增加了一倍,字典编写速度大大加快。大家全力以赴收集资料,写出初稿。半年后,1951年夏产生了一部“书面词典草案”,即初稿。叶圣陶审了几个月,“一一提出修改意见”,认为“辞书学会编的辞书不是敷衍之作,只举一例有理有据。难免偏向专家的观点,一般人都该有,不然太繁琐不亮。想深入浅出地说明真相并不容易。”据刘庆龙回忆,“有的稿子像作文一样修改,有的地方提出意见供作家参考学习,有时还和大家讨论”。同时,魏征求了专家(如、王力、)等的意见。)初稿,并召开专家、中小学教师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参加的座谈会。根据各方反馈意见,魏带领编写团队对存在诸多问题的词典初稿进行了全面修改。原计划于1952年完成出版,但计划落空空,因为“大家都被卷入了三反浪潮中,几乎都停止了自己的正规工作”,而魏则在人民教育社兼职,按要求必须回北大参加思想改造运动。此外,稿件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还存在思想性、科学性、大众性协调的问题。

《新华字典》的第二版或重写版形成于1952年。从魏北大回来后,根据叶圣陶“辞书社必须研究整顿,方能有所作为”的指示,开始整顿社务,促进工作。经过“三反”和思想改造学习,大家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思想逐渐统一,一致认为字典初稿应该全面改造甚至重写。为了改变过去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次集中修改或改写,实行了初编、审稿、定稿三个环节,采取了行并运行的方式。一开始,编辑们被分成小组,每个人编的稿子由小组审阅和评论,由个人修改,然后提交给魏定稿。编辑在开始时使用蓝色墨水,审阅者在修改时使用红色墨水,定稿者使用绿色墨水。定稿经魏定稿后,送赵(编剧,尤玉成)刻制、油印,分发给叶圣陶、金灿然等领导和专家、中小学教师及部分读者审阅、评论。就这样,经过半年的努力,魏又带领字典社的工作人员,于1952年9月,制作出了《修订字典稿》,即第二稿。

然后,进入了一个比较长(近一年)的修改完善阶段。一如既往,魏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相应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中,仅人民教育社副总编辑辛安亭、、朱、(黎明)、、、隋树森、、蔡、、孙龚燕、张中兴等。,都参与其中。叶圣陶率先垂范。和修改初稿一样,这次审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很仔细,但他煞费苦心,乐在其中。甚至在交词典手稿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修改。就像他的教科书审核一样,他实际上是“流水线”的审核人或者最终审核人。在词典定稿之前,为了慎重起见,魏再次请专家们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进行了讨论,在征求意见后再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为例,把里面的主要词汇挑出来,看是否都在字典里解决了。因此,有些词被省略了,有些被列出但没有解释。

《新华字典》于1953年定稿。经过半年的反复修改、技术处理、风格验证、词条平衡、图纸补充(插图500多幅,人教版制图科绘制)等。,手稿于1953年7月中旬完成,交人教版主编,叶圣陶签发,送出版部发行。叶圣陶评价这部词典说:“我的词典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得不为读者解决问题。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应该有很多优点。”魏说:“这本字典只是一本原始的字典,它终于走出了它的窠臼。最好是从别的字典上抄。至于它的纯粹性、正确性、刀枪不入性,还要等不同的日子。”此外,魏还起草了《新华字典》的词表、通例、附录和宣传稿,也是由叶圣陶修改和审定的。

第一部新华字典的出版和印刷

《新华字典》(1953年7月-12月)的出版印刷并不简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时是传统的手工活字排版印刷。除了订书机和切纸机,装订都是半机械化操作,其余基本都是手工作坊,费时费力,比较分散。很容易出错,尤其是在最后的印刷和加载过程中,差点犯了政治错误(不是出版而是编辑的责任)。

《新华字典》即将出版时,叶圣陶和魏协调各方,统一行动,各司其职,召集字典社、总编室、出版部等部门,商讨字典的排版出版事宜。他们对版式、装帧、插图、校对和宣传都有计划和要求。其中,第一版计划印刷50万册,初版印刷数量为30万册。叶圣陶要求各部门高度重视,明确任务,步调一致,密切配合。他还特别强调:“字典是样书,是新中国的第一本字典,不应该有错误。”而且根据人教社的出版程序和出版印刷公约,词典社与出版部门签订了出版合同,明确了两家公司、各环节、相关人员的责任。比如每次排版校样出来后,都要做一式两份,一份交词典编辑室核对,一份交出版部门校对科校对。关于版式设计,叶圣陶、魏与出版部主任季绍福、设计科科长李慧乔等共同探讨了《新华字典》的版式设计。几经周折,并在多个版面和封面样张的设计中选出一个简洁、简洁、美观的方案。最后确定第一次印刷的30万册《新华字典》全部是布脊平装。

《新华字典》印刷出来后,校对就很重要了。叶圣陶、魏、纪少夫等。多次谈到这个问题,要求认真校对,严格把关,杜绝错误。出版总监季少夫挑选懂拼音、有丰富校对经验的部门负责人负责校对稿件。每次样稿出来,他们轮流校对,没日没夜地工作,直到四校签字印刷(不包括书抽查后的300页校样)。此外,词典社的编辑也在同时进行校对工作。平日图书出版是“三评三派”,新华字典是“四评四派”。

印刷装订是《新华字典》出版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次印了30万本精装书,在当时是不小的印刷工程。所有的印刷品都是由国营工厂北京新华印刷厂生产的。质量应该没问题,但是工厂无法进行装订。于是,派负责校对的方负责印刷装订。他们把印刷厂印出来的散页拿到社会上6家装订机构完成装订。一方面,他们提出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他们派了许多人到工厂监督检查。他回忆说:“因为第一次出版这么大量的精装书,而且是新中国第一部词典,大家都没有经验,怕出差错。从批量发货到最终发货到新华书店,没有因为印刷质量被拒收,基本过关。”

字典和教科书一样,不会出错。一经印发,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妥善解决。这种突发情况也出现在《新华字典》第一版中间。成品样书一送到金灿然(出版总署出版司副司长、人民教育社副总编辑)手中,他就发现书中有一处严重错误。叶圣陶立即“给林佳的巩建写了这本书,并告诉他,在字典中看到一些错误是相当严重的。应当紧急补救和纠正”。第二天,叶圣陶、魏、肖家林、云逸群“商量补救错误的办法。还有200万册(其实是20万册——作者注)没有印出来,可以修改。印了300万册(实际上是30万册——作者注)不得不改正。”同时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当时油印分发稿件,大部分人看,其他人看。没有被发现,只有云曾表示要换,萧军等人没有换。”可见,编校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尤其是在编辑书籍,尤其是辞书、教材的时候。

终于,《新华字典》第一版出版,第二版修订(1954年7月-12月)。《新华字典》第一版全部由新华书店出版,上市半年内,全部售出一本空。修改再版第一版,提到议程。本应修订,略加改动和改进,但《新华字典》第一版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北方人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音标问题不大,而南方人方言较重,查阅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魏决定修改再版,“改按音序排列为部首排列”,“照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过去一直很忙,现在已经60岁的叶圣陶决定放手,让魏全权负责《新华字典》第一版的终审和出版工作。

与普通书籍不同,词典是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参考书。就像教科书是学生应该精读的书一样,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精神产品。它们不仅要简洁、易读、科学、思想性强,还要具有规范性、标杆性、经典性和权威性,不能容忍一般图书正常出现的编校错误。正因为如此,魏和叶圣陶在建国初期成立了专门的辞书编纂机构——新华字典社,致力于编纂一部面向大众和学生的辞书——新华字典。他们也是在百忙之中,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孜孜不倦,煞费苦心地修改,不断打磨这本小词典,即使最后筋疲力尽,苦不堪言,也毫不犹豫,无怨无悔。难得的是,除了理性的知识、职业的习惯、责任感和使命感,两个人都有很强的字典感和兴趣,让他们能够持之以恒,乐此不疲,持续保持兴趣。此外,魏一直主持和编辑这部词典,叶圣陶一直协助和定稿,但他们都没有在出版的《新华字典》上署名,更没有从中获利。在字典创立的那个年代,他们毅然让《新华字典》脱颖而出,在众多字典中独占鳌头。虽然他们对这部词典评价不高,如魏谦虚的自我评价,“这部词典只是一部基层的,还不如别的词典”,但它创造了一部杰作,创新了一个图书品牌,即使多次修订,也从未被超越。

(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

设计:彭紫荆花(实习)

编辑:周丹

审计:吴海涛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7)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词典是哪部书)插图(8)

让更多朋友看到我们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9436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