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

沈泉历史档案1938年,在新新印刷社成立“工抗”三分团,并担任分团长。随后,在陶慕苏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担任中央印刷厂材料科

沈泉历史档案1938年,在新新印刷社成立“工抗”三分团,并担任分团长。随后,在陶慕苏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后担任中央印刷厂材料科科长。1945年,随延安干部团开赴东北,先后担任辽西省委胜利报社印刷厂厂长、齐齐哈尔西满日报印刷厂厂长等职。1953年,前往鞍钢支援建设,历任鞍建轧钢工程公司工会主席、冷轧综合工地主任、冷轧厂副厂长、鞍钢矿山公司人事教育处处长、鞍钢附企公司劳动工资处处长等职。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北部,这里古朴幽静,庄严肃穆。山脚下的延河奔流不息,河对岸的宝塔山也与之交相辉映。清凉山不仅有佛教和道教的古迹,还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印刷厂的所在地。

1942年9月的一个周末,时任中央印刷厂材料科科长的沈权依然早早醒来,背上背着一个篮子,准备下市场给战友们买点生活用品。出发前,厂长朱志成(后来的中央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给他回了电话,告诉他今天不要下山了。他得把大门的前后都打扫干净,随时准备开门。沈权很疑惑,问厂长为什么。厂长故意卖了个关子,笑而不语。

沈权在大门口等着,很快就听到有人过来,赶紧把门打开。局外人是毛泽东和博古。看到两个头,沈权有些慌了,急忙行礼。毛泽东手里拿着一支烟,笑盈盈地走进大门,向沈权点点头,示意一起参观。

在朱志成、沈权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博古参观了万佛洞,然后到清凉山参观了印刷厂和工厂俱乐部。当时印刷厂虽然成立了俱乐部,但室内娱乐设施很少,空被印刷整齐的《解放日报》和各种刊物占据。看到这一幕,毛泽东非常感动。在随后的简短会见中,他强调:“《解放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代表党中央说话的报纸。报纸应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要教育人民,提高人民觉悟!”

毛泽东简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央印刷厂全体同志的斗志和热情,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以后,每每回忆起毛泽东同志在梁青山的情景,沈权仍历历在目,说主席的话已成为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和准则。

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插图

1949年,沈泉在长春留影。1949年,沈权在长春拍照。

沈权(原名沈,参加革命后改名沈权)191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普通家庭。2岁时因为家里养不起他而辍学,后来到成都新新印刷公司当学徒。在学徒期间,沈权仍然想着进步。因为排版的需要,徒弟必须精通中文,这正合沈权的胃口。他利用这个机会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后来印刷厂印了英文出版物,他又得到了一次学习英语的机会。由于平日里总是和报刊打交道,沈权养成了关心时事的习惯,也广泛接触到新的思想和观念。在此期间,他开始认同并支持共产党的政治理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一片哗然,要求空前抗日的声音强烈,各种报刊成为抗日宣传的最前沿。新印刷厂立即成立群众宣传小组,呼吁爱国救国。沈权也加入进来,10月加入了“人民第一”。随后,新新印刷厂的群众宣传组并入成都李群出版社。一天,李群社社长黄敏找沈权谈话,希望他能在新新印刷社成立一个“抵制工作”小组。沈权果断同意了。

抗日战争时期,“工人抵抗”和“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工人抵抗运动”在成都有一个总团体和子团体,子团体是由工厂建立的。工人反抗”往往搞公开斗争,不受太多因素制约,“工会”搞一般斗争。他们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插图(1)

1951年,沈泉在长春与夫人于明在一起。1951年,沈权和妻子余明在长春。

1938年5月下旬,在沈权的策划下,新新印刷厂“工业抵抗”分团成立,成员40余人,沈权任分团长。6月,沈权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新新印刷社党支部书记,积极为我党开展各项工作。

当时,国民党政府从德国和意大利请来了许多军事教官来培训成都军校的学生,他们的军事讲义和一些秘密资料都是由新新印刷厂印刷的。为防止物资外流,当局派了几名国民党军官监视。这些军官穿着马靴,腰间别着手枪,像魔鬼一样在印刷厂里游荡,不停地监视着工人们的工作。当天打印完,军官把平板电脑上的活字弄乱了,沈权一直琢磨怎么弄个样本。起初,他故意印了几份,希望带走有缺陷的印刷品,但警员在他们离开前进行了筛选,所有涉及的关键内容都被销毁了。然后,沈权不停地印各种次品,希望迷惑观众。对方可以看到不良品逐渐增多,全部集中烧毁。反复尝试未果,沈权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用打印纸代替了印刷滚筒里的垫纸。在印刷过程中,滚筒里的垫纸也印上了字,然后被国民党军官拿出来。没人认识,字迹清晰可辨。后来,沈权多次以这种方式印制国民党刊物,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给我党掌握国民党新闻和情报带来很大帮助。

1939年5月1日,成都“工人抵抗”在中山公园召开五一纪念大会,号召各条战线团结起来,积极抗日,成都其他抗日团体也到会响应。会议规模很大,有3000人参加。沈权作为成都“工业抵抗”的主要负责人和这次会议的策划者之一,和其他同志一起,把成都“工业抵抗”运动推向高潮。以印刷工人为主体的“成都工人抗日宣传团”,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都工人阶级抗日救亡活动的主力军。对四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成都的国民党当局被大集会惊动了,立即对“工业抵抗”活动进行限制和镇压。12月,地下组织川康地委工作委员会书记程子健冒险找到沈权,告诉国民党当局他被通缉,需要立即疏散。得知消息后,沈权立即和另一名同志销毁重要文件,准备转移,但此时特务已经来砸门了。这两个人很快从后门离开了,但匆忙中,他们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看到间谍带着枪追上来,两人用力一跃,翻过了高墙。我们翻墙的时候,后面传来一声枪响,另一名战友倒在血泊中。

沈权翻过高墙,险些丧命。然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离开成都去了延安。沈权离开成都后,国民党特务不死心,抓住沈权父亲刑讯逼供。为了救儿子,父亲宁死不屈,最后跳河自杀。噩耗传来,沈权无力地向成都方向跪下,放声大哭。

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插图(2)

1962年12月,沈泉在鞍钢冷轧厂与厂其他领导合影。前排左一为沈泉。前排右二为李文。1962年12月,沈权与鞍钢冷轧厂其他领导合影。前排是沈权。文立坐在前排右二。

1940年1月下旬,沈权到达延安。随后,他被组织到中央印刷厂工作,担任材料科科长。

中央印刷厂是中央出版发行部直属的印刷厂,坐落在梁青山上。它承担着《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的印刷任务,还承担着百万字以上的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等领导人著作的印刷任务。

当时,为了限制CCP和日本侵略者沿黄河设置封锁线,禁止一切印刷品进入边区。特别是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还加强了封锁。在民族危亡之际,人民渴望听到共产党的声音,但此时印刷工作受到材料短缺的制约,中央印刷厂材料科科长沈权急了。

但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一直是延安革命老区的传统。在印刷材料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边区工业局组织了两家造纸厂,其原料就是山沟里随处可见的马兰草。这一措施解决了印刷纸的迫切需要。于是,在上级的安排下,沈权辗转找到了茶厂工程师沈宏(下一任机器部副部长)。沈宏了解情况后,为中央印刷厂设计制造了两台小型墨斗机,便于拆卸和运输。

最后一个问题是墨水。以前印刷厂自制墨水打印出来的字迹发黄,容易掉色。沈权一听说有沥青渣,马上去了延长油厂。说来也巧,时任延长油厂工程师的徐继盛是当年与沈权在成都共事的战友。沈权提出我要的东西,徐继盛欣然同意。但是,如何把沥青渣变成墨水,沈权又犯了一个难。见沈权为难,徐继盛找了块油渣点燃。他用纸在火上熏,留下一条黑而亮的烟灰痕迹,适合印刷。后来徐继盛设计了一个烟窖,油渣在里面燃烧。过了三四天,沈权爬进烟道清理收集油烟,一次收集了七八斤油烟。这个工作又苦又累。从烟道里爬出来,脸比灶神还黑。我得用肥皂洗几次才能洗干净。但在那个到处封锁,物资严重短缺的时期,沈权和他的战友们用这种土办法支撑起了中央印刷厂。

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插图(3)

1965年春节,沈泉、夫人于明与孩子们在鞍山的全家福。1965年春节,申泉、妻子余明和孩子们在鞍山的全家福。

1944年,中央印刷厂开始印刷中共七大文件。他们留下了最好的纸和墨,印制了毛泽东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和朱德司令员的《在解放区战场上》等刊物,使党中央的政策和正确声音通过报刊传遍全国。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沈权随延安干部团到东北,后担任辽西省委胜利报社印刷厂厂长。

1947年,沈权到齐齐哈尔任西满日报印刷厂厂长,期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有一次,一个国民党特务半夜放火烧沈权的宿舍。顷刻间,浓烟滚滚,火焰熊熊。梦醒了的沈权也逃不掉。危急时刻,印刷工砸碎窗户,在熊熊大火中救出了沈权。至此,沈权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48年,沈权随军南下,任长春市第7区委书记。次年,任长春市总工会副主席。1951年到鞍山,任鞍山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常委。1953年起,历任安建轧钢工程公司工会主席、综合冷轧现场主任、冷轧厂副厂长、鞍钢矿业公司人事教育处处长等职。1970年,受文革影响,他插队落户海城。1981年任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工资处处长。

沈泉(张大彪和魏大勇谁厉害)插图(4)

1981年9月,沈泉与当年的战友在成都。前排左二为沈泉。1981年9月,沈权和战友在成都。前排是沈权。

老革命沈权在担任鞍钢附属公司劳动工资处处长期间,一直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实作风。当时单位给老党员发了500元的特殊津贴。沈权婉拒,有人私下议论他“高调”追名逐利。但是,沈权说,比起战争年代,比起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他现在的生活简直好得多,这点补助他都拿不起!

1982年,沈权退休,过着简单安静的生活。他经常怀念在延安的日子,经常给孩子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教育他们艰苦朴素,继承党的光荣传统。2008年,沈权病重。弥留之际,他手里拿着当年自己印的《解放日报》,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王帅著《知春山杨卫平史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938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