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包括哪几个省(华北五省包括哪些省)

[石海上钩]作者:钟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区域史研究是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之一。通过详细研究许多领域,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江南华南

[石海上钩]

作者:钟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区域史研究是近年来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之一。通过详细研究许多领域,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江南华南研究无疑是一个典范。可以说,明清社会经济史成为近年来最具吸引力的领域之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区域社会经济史,尤其是江南和华南地区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其他区域史研究,如华北、东北、关中、西南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近三十年来,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专著,国内多所高校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观点。近年来,华北地区契约文书等大量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为华北研究提供了突破性的契机。但总体而言,与明清江南研究相比,明清华北研究仍存在诸多局限,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华北研究的不足有许多客观原因,如进入学者视野较晚、近代华北行政区划多变、一直被视为非经济中心等。这些无疑是制约华北研究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华北概念的形成较晚、华北在历史上作用的变化以及学术界对华北的定义过于宽泛是影响明清时期华北研究进一步深入的重要原因。

一个

华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但它的产生很晚。现代意义上的“华北”一词,在清朝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甚至很少见到。即使有“华北”的组合词,也和今天的“华北”概念大相径庭。如《太平玉环记》解释华山寺云:“华阴县有南北两寺,北有古碑九座……南寺为华北君庙,今北君灵台上有神童殿四座,称为第二寺。但南寺是华北的君庙,北寺不是中文的皇帝庙,无法解释,或者文字有问题。“考察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古人所说的‘华北’之‘华’其实指的是华山,也就是中世纪甚至清代中期以前的‘华北’,一般指的是华山的正北和西北,大致就是古永州的范围。真正与今天的华北相关的是以下几个概念,即“北方”、“北方各省”、“北方五省”、“西北”。明清时期,这些地理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正是在人们习惯化的过程中,这些概念才逐渐定型。

上述俗语中,“北方五省”的说法较为常见,“华北”的概念主要由“北方五省”演变而来。“北方五省”的含义比较明确,指(北方)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包括北京、天津。“北方五省”之所以经常出现在很多文献中,主要是因为北方五省在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一致性。正如《明史》卷四十一所记载:“郑德十六年,南北直隶、鲁豫、晋陕无雨。”此外,《清文献通考》第三十四卷记载,康熙六十年,“令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平价销售,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旱灾……令四省巡抚分配赈款,平价销售”。可见,明清中央政府颁布的法令,尤其是关于自然灾害和救灾的法令,一般都是五省合一颁布的。在考试中,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还长期被定为北卷。需要注意的是,五省在明清时期是一体的,受战争影响更大,这在明代最为突出。明朝对北方蒙古的连续战争防御,使得九边的重要性极为突出。到明朝末年,辽东战乱不断。因此,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被军务相连,军费、车马、兵员来源多为五省联动。例如,《明静编》卷114说:“据调查,在永乐年间,出现了一个军事任命权的例子。今后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律师会询问拟犯者是否有案可查。所有边防军永远当兵,所有院落永远养马。连原来的数额和新收发的兵数一共三千,就不玩了。”虽然清朝时中国北方的威胁有所降低,但由于清朝中期及之前蒙古与中国北方的战争仍在继续,北方五省的联动格局保持不变。

“NorthChina”作为一个地区称谓,最早是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入侵后使用的,来源于英文“North China”。对此,张立民先生做了详细的辩证。他认为“华北”一词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多义到义项的过程。早在16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就用“NorthChina”或“NorthernProvincesofChina”来指代中国北方。1850年,《华北新闻》创刊,标题“华北”实际上是指上海以北的广大地区,范围更广。自20世纪以来,华北一词被广泛使用。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局势紧张。1940年成立(伪)华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青岛,河北、山东、山西四省,豫北1市39县。此后,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行政区的格局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以山东为例。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在国共决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一时期山东处于华东局的统筹之下,甚至是华东局的核心,所以山东最终被并入华东。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等根据地并入华北解放区,军事上对应华北军区,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8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建立了区域范围的党政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区和中共中央地方局。1952年撤销专区,成立行政委员会。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可以说,民国时期,国共两党和日本对“华北”概念的使用方向和变化各不相同,既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博弈,也使“华北”的概念逐渐清晰。而现在广泛使用的“华北”地区,即包括“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古”,产生的时间较晚,与明清乃至近代有很大不同。

通过以上简单的梳理,可以看出古代并没有“华北”这个概念。近百年来,“华北”的概念逐渐形成,人们也开始广泛使用,但相互之间差异很大。尤其是1949年以后,“华北”、“华东”等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政治、军事的暂时影响,而没有考虑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深层次的长期影响。随着华北区域史学术研究的深入,学者们的困惑和争议也越来越大。总的来说,目前明清史研究者大多从两个角度来定义华北。第一个角度是把华北理解为“北方中国”或者华北的概念,是最广大的华北。一般地区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整个北方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包括北京、天津)。第二个角度包括直隶、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我更倾向于从第二个角度来定义,因为这个定义很清晰,地理范围也很明确。

元朝以后,北京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经过明清的发展,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华北实际上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发展走向的最重要地区。首先,传统中国作为大陆国家,来自北方的威胁最多。明朝来自北方的威胁尤为严重,明太祖成祖迁都北京对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虽然清朝北方的边界纠纷减少了,但来自俄国的威胁也随之而来。因此,这一时期定都北京是必然的,巩固华北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长期战略。其次,华北两面是山,一面是海。它可以穿过华北大平原直下江南,通过险要的山口与东北、蒙古、西北和广大的西部地区相连。不仅如此,元朝以后,随着华北的稳定,人口和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各种级别的城市相继出现,经济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区之一。尽管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但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略等指标来看,华北的重要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在帝国后期中国没有一个地区超过它。可以说,如果说帝国前期要统一全国必须先拿下关中或中原,那么帝国后期必须先拿下华北和北京,元朝以后无一例外。

虽然华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其范围太大,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这是明清华北研究者众多,但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华北核心区”的概念,并对明清时期的华北进行了准确的界定,从而使研究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华北核心区”的基本范围如下:如果以行政区划界定,范围基本包括京津、河北、山东、河南四省,以及苏北、淮北的一部分;如果以地形来定义,北以燕山山脉为界,西以太行山为界,南以淮河为界。这一地区的主体无疑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徐坦教授最近出版的《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等级》一书,将研究范围圈定在京津冀、山东、河南三省,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华北的核心区域。黄宗智和肯尼斯·彭慕兰对华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东,而伊丽莎白·j·佩里则关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可见,现有的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关注华北核心区域的。当然,如果研究明清时期的华北,山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需要适当纳入;清末民国以后,山西与华北的疏离感增强,也就是说,山西在近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经济文化区域。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以北京为核心的平原地区由于其政治中心的功能,自元代以来一直在全国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我们称之为核心区。其中“两点一线”是核心区的核心:两点指北京和天津,一线指大运河(后被铁路取代)。由于这一核心区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旱灾害和河流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需要长期向北京提供补给,区域人口的持续增长造成人地关系紧张,逐渐超出环境承载极限,从而导致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渐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古代社会后期,核心区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期有明显的经济进步和发展,但整体上趋于衰落。其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为缓解人口压力和生活资源短缺,各地不断开山填湖增加耕地,进一步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原有平衡,降低了环境多样性和生态弹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因人类活动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和农业经济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使人类社会资源更加紧张。而人只能继续从恶劣的环境中攫取,重复并加速这种恶性循环。因此,尽管在政治势力的影响下,源源不断地从华北核心区之外输入物资,但这一地区仍然处于生态环境严重衰退的恶劣局面。许多史料表明,明清时期帝都繁荣之下,农村灾害频发,普遍贫困。同时,华北核心区也是受战争影响较大的地区。种种客观原因导致明清时期华北核心区整体发展缓慢,也塑造了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发展脉络和历史面貌。

综上所述,对华北核心区的研究意义重大。对这一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不仅可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且有助于开展不同区域研究之间的学术对话,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对推动这一地区在今天更好地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光明日报》(2022年9月26日第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860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