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均gdp(江苏算发达国家水平吗)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编辑的话去年四川经济以8.2%的速度达到5万亿。我们注意到,在GDP突破5万亿元的同时,四川的另一项关键经济指标也走到了分水岭。省统计局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编辑的话

去年四川经济以8.2%的速度达到5万亿。

我们注意到,在GDP突破5万亿元的同时,四川的另一项关键经济指标也走到了分水岭。

省统计局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曾表示,去年全省“人均GDP预计超过6万元人民币,接近1万美元”。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经济学上意义重大。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也预示着我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即将迎来新的变化。我们为来之不易的成就感到鼓舞,我们必须为变化做好准备。四川智库将发布《四川人均GDP1过万美元后的趋势和对策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学者分析即将到来的趋势和变化,并结合四川情况提出具体建议。请关注《行业》第一期。

历史数据表明,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服务业比重增加,制造业比重减少”—

为什么四川会“反其道而行之”?

熊肖伟,观致酷首席研究员

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产业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术界一个众所周知的答案来自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上世纪末,他和同事们发现,从这个阶段开始,会普遍出现“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这个结论是基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数据得出的。那么,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印证了他的观察。

但四川似乎“反其道而行之”,明确将“提高制造业比重”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如何理解这个选择?

在经济学家观察到的现象背后,

趋势和挑战是什么?

为了迎接挑战和实现目标,

四川目前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

人均GDP 1万美元左右并不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唯一指标。总体来看,四川还没有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防止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避免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萎缩等问题。

钱纳里的观点具有时代局限性。决定一个地区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技术的复杂性,其主要载体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

从纸面数据来看,切纳里似乎是对的。

根据公开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制造业比重的下降。以美国为例。在1980年至1990年、1990年至2000年和2000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间,美国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约2.76%、3.73%和2.87%。

不过,受访经济学家告诫不要误解钱纳里的意思——他把人均GDP 1万美元左右作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志性指标,但不是唯一的。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后工业化,要看一系列指标。

从综合指标来看,四川尚未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如果四川人均GDP率先达标,那么城市化率、非农产业比重等。还没有达标。”省顾问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玲说,四川工业化总体阶段的特点是“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推进”。

所有受访的经济学家都表示,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之前,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

西南财经大学华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忠根、四川省区域科学学会副会长吴等受访经济学家认为,应防止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因为这将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目标,导致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萎缩等问题,甚至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人口大省,没有工业,就没有就业和消费,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就不可持续,也不会富有成效。罗玲说。

四川乃至全国现在都面临着“制造业比重下降过早过快”的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年间下降5%以上;四川制造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8.8%下降到2020年的22.1%。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景茂名曾公开表示,我省制造业比重快速下降带来工业化过早的风险。

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西部省份,四川提出“提高制造业比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受访经济学家进一步表示,切尼里的观点也有其时代局限性。“显然,他(切尼里)没有看到英美喊出‘制造业回归’的最新情况。”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乐妍说。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和2018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65%和3.92%,制造业开始“止跌回升”。

如今,另一个经济现象被广泛讨论——鲍莫尔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简单来说,由于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低于工业,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会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贺军表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产品或技术的复杂程度,其载体主要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例如,目前美国的制造业只占11%左右,但整个社会约70%的R&D发生在制造业。

结合四川是一个相对后发地区的现实,何军建议,当地工业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基于上述经济学原理,全国经济增长速度难以稳定;从实践来看,不止一位经济学家也提到,省内的宜宾、绵阳,国内的苏州、上海,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都与当地制造业的崛起密切相关。

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后,制造业比重下降。一方面,消费结构转向服务消费,刺激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的传统路径已经逐渐走不通了。

进入新阶段后,还是有可能提高制造业比重的。事实证明,尽管去年全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制造业在国内GDP中的比重成功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

要实现这一目标,四川制造业需要向以创新升级为内涵的工业化新阶段转型。

提高制造业比重,四川“要不要”是一回事,“能不能”又是另一回事。

要回答后者,我们必须回到切纳里。他上面提到的其实是一个事实: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历史数据确实呈现出“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受访经济学家的意见,川观智库整理出两种解释——

一方面,服务业发展进入这个阶段后会逐渐加快。许多经济学家提到,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结构将更多地从物质商品转向服务消费。原因不难理解。“每个家庭都有工业品的天花板。比如空每个房间最多可以安装一个;但打游戏、看电影、看戏……人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可以接近无穷大。”一位业内专家表示,需求将刺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制造业在这个阶段会放缓。何军说,这个时候服务业比重上升,通常不是因为服务业增长太快,更多的是因为制造业增速相对下降。“一般来说,服务业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收入水平的增长往往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服务业的增长也应该是稳定的。”

为什么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制造业增速放缓?

王乐妍提供了两个直观的视角来理解它:首先,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送食物或做房地产经纪人,而不是去工厂和流水线。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中介公司或外卖平台通常能给出“更有吸引力的工资”;二是省内多个市州的服装厂、鞋厂,大部分已经倒闭或搬迁到更偏远的地区。

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制造业不能给出更优厚的薪酬?为什么有些工厂关闭或搬迁?

受访经济学家认为,这反映了当制造业沿着传统路径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土地容量、劳动力成本等。开始形成约束,它的传统优势开始减弱,竞争力开始下降——换句话说,传统路径开始变得不可逾越。

尽管如此,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四川在新阶段“提高制造业比重”仍有可能-

一方面,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是对立的;相反,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溢出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传统工业产品的需求可能面临天花板,但创新产品的需求仍然巨大空。这就是传统电视供过于求,而高端显示器供不应求的原因。当然,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省内制造业需要向以创新升级为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阶段转型。

事实也证明了“提高制造业比重”的可能性。综合信息,2019年,全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1年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降反升,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地方政府需要做什么?

“提高制造业比重”不等于“贬低服务业发展”。随着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企业的制造能力将越来越多地由软件来定义。

形成新时期四川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更多的潜力来自于加强产业链。建议通过打造德美资本边界区,释放内部产业优势。

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思路,提前布局“下一代产业”。

在操作层面,四川如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比重?地方政府能做什么?

受访经济学家首先提醒,“提高制造业比重”不等于“贬低服务业发展”。除了前面提到的相互促进等原因,一个新的原因是它们可能是“一回事”。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过去我们不需要质疑‘什么是制造’这个基本问题,但在最近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分工的深化,很多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变成了软件。”何军举了宝钢的案例: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工业互联网,但在相关部门工作时,却成为独立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宝信股份。“当时是宝钢的一个部门,属于制造业;但当它独立出来,就变成了服务业。”

在此背景下,何军对川观智库表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更加关注制造业产能,而不是关注制造业的统计比重。“随着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企业的制造能力将越来越多地由软件来定义。”

这背后其实是当前的一个大趋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主持编制《四川省“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专家,罗玲说,这也是我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万美元。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方向——而且都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所以未来没有‘纯’的制造业,而是追求融合和渗透。”

地方政府除了推动一体化发展还能做什么?受访经济学家进一步给出了两点建议。

首先是形成比较优势。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时代的四川需要重新思考。

被采访的经济学家提到制造业发展迅速。第一,四川因为区位优势学不来。二是依托制度优势,但近年来各地差距迅速缩小;第三,要看产业链。“目前沿海地区仍占全国制造业产能的40%左右——要素成本如此之高,为何仍向东部聚集?是因为产业链的配套降低了它的综合成本,这是一个地方内生的比较优势。”何军认为,四川在这方面有很大空的余地。“根据我们的调研,全省各地的产业分工水平还比较有限。目前大家都嵌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内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生态。”

何军建议,可以从打通承德眉都产业链入手,释放内部产业配套优势。具体来说,他认为可以从成都与德国、美国的边境地区入手,以此为载体承接成都的产业溢出,促进彼此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匹配。同时,对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后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他建议可以在成都都市圈探索“母子工厂制”。比如高附加值、技术创新的“母厂”要设在成都,而一些“子厂”要设在边境地区或周边城市,以降低成本。

二是转变发展思路。面对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一个共识是培养更多从事新兴产业的本土领军人物。多位受访经济学家提到,在相对成熟的产业结构中,四川很难分得一杯羹。培养类似的企业,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对“下一代产业”的早期布局。

发展“下一代产业”的理念与传统产业事业完全不同。后者更多取决于用好国家给予的各种特殊政策,发挥西部劳动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努力降低各种要素成本;前者“要求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更有远见,更敢于冒险。”何军建议,四川各地是否可以先行先试,包括搭建应用场景。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四川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79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