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年(1559年)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化州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史称关中大地震。据《明史》记载,死亡人数多达83万。这个数字不仅在中国,在全世

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午夜,陕西化州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史称关中大地震。据《明史》记载,死亡人数多达83万。这个数字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是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高的一次地震。

1556年(1559年)插图

嘉靖

关于这次地震,在《明史·五行三》中只有这样的记载:“三十四年十二月,任阴、山西、陕西、河南四省,地震同时发生,声如雷鸣。渭南、化州、朝邑(今大理)、三原、周浦(今永济)一带更是如此。或者地面开裂,泉水溢出,里面有鱼,或者城墙上的房屋陷进地下,或者平地突然变成土堆,或者一天内发生几次地震,或者地震连绵不绝。河、渭河泛滥,华岳、终南山响,河水几日清。很奇怪,官、兵、民共杀了83万人。”

这次地震的震级很大,根据现代计算达到了8.0到8.3级。化州及周边地区位于震中,所以受灾最严重,地震造成大量建筑倒塌。

1556年(1559年)插图(1)

化州:“山毁河溢,城墙房屋尽毁,百姓压死人过半。南京国子监祭酒华州王公。”(王维桢墓志铭)

超逸:“地广,浪涌,似海洋。它一天到晚不睡觉。房子塌了,死了一半人,这是个大房子。十七日黄河澄三日,人视其为底。”(韩氏族谱碑文)韩的家族是在地震中遇难的南京兵部高级官员韩邦奇。

渭南:“声如雷,势如波。当时公私房屋的墙壁全毁,死了几万人。”(《渭南县志》)

华阴:“华月山响,天摇地动,处处崩。地面正在涌出水,房屋正在倒塌。通化和中国死了十几个人。”(华阴县志);西岳庙也在地震中“彻底动摇”(《重建西岳庙》)。

……

除位于震中的化州、渭南、华阴、潮汕、潼关、永济外,地震波及多个省份,101个县不同程度受灾,227个县有震感。Xi安的小雁塔最初有15层楼高。地震后,塔顶被毁,只剩下13层。何琳赣县的唐太宗高宗墓也遭到严重破坏...

1556年(1559年)插图(2)

小雁塔

除了前面提到的南京兵部退休官员韩和在南京国子监敬酒后刚刚受命回乡探望母亲的王维桢之外,还有南京光禄寺退休清迈、郎中薛祖学、何成光、管家王尚礼、白大勇、御史杨九泽等。,同一天被杀的,剩下的就不知道了,就更数不清了。

地震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1.震级强:近代科学家根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得出地震达到里氏8至8.3级,中州地震烈度达到12度。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101个县受灾,227个县有震感。地震后,余震持续了三年,直到五年后才停止。

1556年(1559年)插图(3)

传播范围

2.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在午夜,大多数人已经睡着了。地震前没有明显的征兆,人们毫无准备。

3.关中地区人口密集:据史料记载,当时关中地区人口约300万。死了几万人的县,西起泾阳,东至安义;死亡数千人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绛县。秦可达在《地震志》中记载:“受灾人数,通、蒲之死,通、华之死,渭南之死,临潼之死,省城之死。”如此高的死亡率显示了地震的强度和灾难的悲惨。

4.房屋抗震性能差:该地区居民大多居住在黄土高原边缘的窑洞里。虽然窑洞具有拱形屋顶结构,相对稳定,但在这种强震下仍然脆弱,容易倒塌;其他古代建筑,如房屋、政府机关、寺庙和书院都无法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

1556年(1559年)插图(4)

中国地震带

5.地质构造原因:化州位于魏奋地震带上。自公元前1189年有记录以来,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7-7.9级地震7次,8.0级以上地震2次,另有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

6.缺乏抗震救灾知识,救灾体系不完善:地震发生在隆冬,人们无家可归,缺衣少食,无法自救和恢复。面对这样的大灾难,明政府并没有拿出可行的救灾方案安置灾民,以至于很多人死于饥寒交迫。

7.次生灾害:地震时山体崩塌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涨,导致河水向上游泛滥。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火灾、疾病等,并不次于地震本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876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