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退货运费险多久恢复正常(拼多多一月刷20万运费险)

王翔“双11”当天,我订了一条裤子,三天后收到。200多块钱的价格真的不贵,穿起来也还可以,但是我还是退了。于是,我为每年“双11”后再次到来的退货潮做了贡献。

王翔

“双11”当天,我订了一条裤子,三天后收到。200多块钱的价格真的不贵,穿起来也还可以,但是我还是退了。于是,我为每年“双11”后再次到来的退货潮做了贡献。

买这条裤子的时候,当然觉得不错。价格和质量都没问题。为什么我决定退掉它?仔细想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看这条裤子的时候,它的价格是218,但是我当时没有买。等我买的时候已经变成238了。虽然和原价相比还是有优惠,但是心里总觉得不舒服。

为什么我愿意花200多块钱买一条裤子,却对只有20块钱的“损失”不高兴?诺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对“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的区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所谓增益效用可以理解为我们购买的商品的价值,而交易效用则是通过我们购买的商品价格与参考价格的比较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抄底”带来的满足感。这条裤子确实能给我带来增益效用,但我因为没有拿到20元的议价而失去了交易效用,这也是我郁闷的原因。

有些商家会在大促的时候先提价再降价,有些购物平台会在你关注的时候提示你某种商品的价格相比下降了多少。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增加我们的交易效用。

其次,这条裤子不是我最想要的,真正想要的那条也没有折扣。

“双11”之前,我努力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把一直想买的东西不付钱就加到购物车里,就是为了等促销。然而这一天,我发现我最想买的东西都没有打折。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研究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阿克洛夫的二手车市场为例。因为买家无法判断二手车是好车还是烂车,只愿意在好车和烂车之间出一个价。结果就是那些有好车的卖家不愿意卖,最后剩下的二手车市场都是烂车。

回到“双11”促销的例子,当所有商品都在打折的时候,买家更关注价格而不是商品本身,而且由于线上交易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买家只愿意买相对便宜的东西,所以很多真正卖好东西的商家都不愿意参与促销。

“双11”那天,我正好和朋友一起吃饭。有朋友问“19.8元5双袜子,50元5双袜子,买哪个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买便宜的!”但在我的购物车里,那些昂贵的洋酒和高端数码产品却丝毫没有降价,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今天退的这条裤子一定会参加下一次大促,只能继续希望自己更想要的裤子有一天会降价。

第三,我买这条裤子是为了满减。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人们消费的同类商品越多,每增加一个消费单位增加的效用就越小。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怪异行为》一书中指出,支付导致的钱包紧缩的痛苦也有边际效用递减(当然是负的)现象,我们对这种痛苦的敏感度随着支付金额的增加而降低。

道理很简单,但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却很有趣。为什么商家喜欢用“满减”而不是直接打折?因为他们知道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消费者买的越多,对价格的痛苦感受就越弱。所以,他们设定购买一定数量以获得折扣,从而增加销售额。当然,消费者也有应对的办法,就是凑够钱,充分减少自己需要的量,然后把那些自己不那么需要的东西退回去。

第四,这条裤子在我下单三天后才到货。

很明显,我不急着穿这条裤子。为什么以后送来的时候我就不要了?丹·艾瑞里(dan ariely)等经济学家发现,人们的行为受到“当下偏见”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为了眼前的快感而做出非理性的决定。比如买了一件不需要的东西马上打折,然后某天后悔。由于裤子是三天后才送到的,所以“瞬间倾向”对我的影响已经很微弱了,我理性的选择了退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始加快自己的发货速度,从“隔日”到“一日”,再到“半日”,就是为了延续“即时倾向”的影响,减少我们后悔的几率。

第五,我买了退货运费险。

首先,我为什么要买运费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点。简单来说,当面对小概率大收益时,人们往往会产生风险偏好(比如买彩票);当面对同样小概率的大损失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比如买保险)。于是,为了避免买不合适的衣服浪费几百块钱的风险,我买了几块钱的运费险。

其次,我为什么要用运费险?回程运费12元,而运费险只能赔付10元。我需要多付2元钱。但我还是决定退货,因为运费险不用就浪费了。虽然只是几块钱,但还是会产生沉没成本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已经为某样东西付费了,那么我们使用它的概率就会更大,也就是避免浪费的心态在起作用。

当然我决定退货是为了避免两百多块钱的沉没成本,所以退货是明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沉没成本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损失。比如我知道我男朋友是渣男,但我还是选择忍受,否则我过去对他的努力就白费了;明知道吃多了不健康,还是要吃到自助餐吃饱,不然钱就浪费了。

以上经济学家的观点大多来自于通俗读物《经济学有什么用?英国学者泰凡·佩廷格。》除了消费的问题,经济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联系。比如书中提出的问题:我是否应该冒着违章停车被罚款的风险?有必要关灯吗?我该放弃稳定的工作自己创业吗?怎样才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

对于这些问题,帕丁格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从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解释路径,正如作者开篇所指出的:“如果有一件事能让经济学家们达成一致,那就是每个人都意识到,总会有另一种观点。”

总之,退不退完全由你决定。经济学和所有社会科学一样,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但它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指导,只能试图解释社会现象。即使是解释,也只能是有理有据,没有定论。毕竟任何理论与人的主体性相比都是苍白无力的。就像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说的“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去他喜欢的地方冒险吧”,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说过“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多喝点香槟”。

(作者王翔,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研究员、主任助理、管理学博士。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数字时代的公共治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本期编辑周玉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7939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