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三毛是民国三大著名动漫形象之一,与《叶》中的王先生、黄尧的牛鼻子齐名。在《三毛流浪》中,头上有三毛的孩子柔弱,穷困,却充满正义感。他是底层儿童的典型代表,能激起

三毛是民国三大著名动漫形象之一,与《叶》中的王先生、黄尧的牛鼻子齐名。在《三毛流浪》中,头上有三毛的孩子柔弱,穷困,却充满正义感。他是底层儿童的典型代表,能激起人们对万恶旧社会的仇恨。

据张乐平回忆,他依稀记得三毛的形象创作于1935年春夏,并说发表在《上海晨报》上。经后人考证,其实最早发表在7月28日《晨报》另一副刊《图片晨报》第161期。在出版的同时,画报中间还刊登了一条消息说:“王先生传记因作者生病停刊两期。”所以接下来的8月4日第162期,也是以三毛为主角的两部四格色标漫画。

最近不自量力。我想利用上海图书馆庞大的清末民国报刊数据库,再尝试搜索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更早的三毛。有一天,下班后,我花了一个小时的工夫,很“幸运”地找到了1935年《时代漫画》第16期的一页题为《未来的主人:江三毛的爱国尝试》的八字漫画。当我浏览整本书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它居然是4月20日出版的。兴奋之余,我立即将这一“新发现”报告给张先生,并暗自得意。然而我高兴了不到五分钟,发现《时代漫画》1936年第26期也有一本同名漫画。当我打开图像时,它是一模一样的。那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又浏览了一遍,最后才知道是厂家在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把26期的部分页面误插入到了16期,造成了双包案。

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插图

就这样,我改写历史的小小企图转瞬间破灭了。但我没有气馁。我收了收心情,仔细看了看那些早期的三毛漫画。一开始三毛好像是个调皮的城里孩子。他会趁着长胡子爷爷假寐,拿剪刀把长胡子剪下来,粘在下巴下面,让爷爷一脚跳过去。他也会突发奇想。当他看到抽屉里的剃须刀时,他想起自己没有胡子,于是他抓了一只公鸡叼着给它刮胡子。他还把帽子戴在一个白色的圆瓷瓶上,用毛笔画了父亲的形象,兴奋地拖着他“献宝”。还有一次,他吹喇叭叫一群比自己小的孩子,叫了一辆人力车,打着“特种游览车”的旗号在市区游行,“成功”吸引了警察的注意...总之有点可笑,展现了一个半岁孩子天真、机智、调皮的一面。

蒋三毛企图爱国的内容则大相径庭。它描述了三毛在街上看到一张海报,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象征中国大地的中国地图。细看构图,老虎已经承担了整个东北三省的称号。看到这里,三毛吹着喇叭,对着一群孩子喊。大家齐心协力,齐新拿着长刀长枪,撕下画中的老虎,挥刀就砍。但他们被警察拦住,把孩子绑了起来。可怜的三毛被人抓住头发拖走了。最后被关在木笼子里,水管接在笼架上,给这群孩子浇水的惩罚。笼子上还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字:“闹事者特此示众”,与之前海报上的十六字标语形成鲜明对比:“国难深重,同胞难,同心同德,相救”。讽刺意味很明显。

据说蒋介石有个鲜为人知的外号,蒋三毛。还听说张乐平原来只画了一个光头小孩。画完之后,好像少了点什么,就在头顶加了三根头发,孩子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这与《世说新语》中“颊上三毛”的典故如出一辙。具体来说,头上的头发是三毛。早年多为直立,略似艾尔热作品中丁丁的短发翘起,远不如日后随风摇曳的多变。

翻看三毛早期的影像,突然在1937年5-7月的新闻里发现了一本小说《三毛传》,是白玉牙膏的八字广告漫画。看它的线条和笔触粗糙,与张乐平的原作相似,但却是姬敏临摹的。1938年9月,《上海先驱报》仍有同名漫画。早在一年前,张乐平就在上海热情地和一群画家组成了漫画宣传队。他担任副组长,从上海北上到南京举办宣传抗战的展览。之后,漫画队在桂林分成两组,由张乐平担任队长奔赴前线,转战江苏、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直至抗战胜利。可见姬敏真的和张乐平没有关系。更何况这可能是三毛形象被盗用的最早案例,留给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朱春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584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