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直播室(军情直播间2021最新的节目)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战地记者在部队演训一线开展卫星通信传输训练(范显海摄)战地记者在军事训练一线进行卫星通信传输训练(范摄)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方针,坚持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军事直播室(军情直播间2021最新的节目)插图

战地记者在部队演训一线开展卫星通信传输训练(范显海摄)战地记者在军事训练一线进行卫星通信传输训练(范摄)

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方针,坚持创新。

习近平

这是一条特殊的战线,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盛夏,记者走进解放军新闻通信中心网络部中国军网办公平台,“红旗站”四个字格外显眼。

此时,“红旗站”前正在举行一个简单的颁奖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编辑王泽洋和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前不久,他们做了一个短视频“你觉得青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网上走红,广受好评。

“‘红旗站’是我们的战斗阵地,专门用来表彰有创新精神、有前途的年轻人。它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激励着大家前进。”这一刻,所有人都想起了那个载入史册的难忘瞬间——

2015年12月25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在这个驻地敲击键盘,通过军报微博微信发布平台,亲自发出一条微博,向全军官兵祝贺新年。

“那一天,习主席深入新闻生产一线,通过视频系统观看记者团‘新年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察看快速出版系统,了解解放军报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回忆起那些温馨的瞬间,大家都感慨万千。

新时代,新格局。2018年,由解放军报等军队新闻出版单位调整组建的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潮中成立,形成了我军媒体新的“航母编队”,由此掀开了我军新闻宣传工作新的一页。

新征程,新作为。多年来,中心全体采编人员始终牢记总司令重托,坚持以党命名军队、坚持强军、坚持创新,努力做到政治更强、传播更强、影响更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的思想舆论支持。

以火热的热情宣传强军实践,在部队当好党的喉舌。

“习主席来到我们的微博微信发布平台,和车站的大家亲切握手。”想起那辉煌的一幕,当时正在值班的中国军网编辑们依然激动不已。"习主席非常认真地看着它,非常仔细地问."

总司令对基层官兵的关心和爱护,第一次在中央报纸、广播、电视上表现出来,深深激励着广大官兵为强军而奋斗:在北疆哨所,习主席动情地对执勤哨兵说:“今天,我和你一起执勤。”仪式上,亲切地拍了拍扫雷英雄杜的肩膀,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在走访灾区时,他得知飞行员张尚年因参加抗震救灾,中断了自己的婚礼。习主席告诉他要抓紧时间办婚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一直在边疆、在高原、在甲板、在驾驶舱,观察战士们的情况,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些细节和故事极大地鼓舞了中心的编辑和编辑。回望总司令的基层足迹,体会总司令的深情,中心精心采编推出了总司令的兵情、总司令的深情、总司令的英雄情怀等一系列特辑,在全国全军引起强烈反响,不少部队甚至将其作为教材。许多官兵留言:习主席对我们的关怀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动,我们要努力做新时代的好军人。

在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时指出,解放军报“不愧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声音的传播者,军队建设发展改革的推动者,广大官兵成长进步路上的好朋友”。反复理解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后,中心的编辑和编辑们倍感振奋。他们积极参加理论轮训、系列教育和“红心向党”军事记者的故事,等等。他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悟性、政治执行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激发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记录新时代强军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我们最初的愿望,牢记我们的使命。从《解放军报》创刊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成立,一代又一代军事记者以“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战位”的姿态,记录着时代的每一声轰鸣、历史的每一次脉动,书写着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奉献。近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宣传任务,他们加班加点很正常。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家里的疫情隔离还在坚持写作编辑稿件,一些人还在修改父母床前的版面...

广大采编人员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习主席对视察解放军报的关心转化为不懈奋斗的动力。每次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心各平台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分发评论,推出重要栏目和重磅产品,加强深度报道和理论阐释,旗帜鲜明传达党的声音,浓墨重彩宣传强军的壮丽实践,引导官兵忠实拥护“两个建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015年12月27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两天后,原陆军第27军从河北转战山西。本报记者深入集团军采访,动情地写下长篇通讯《当那一天真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这个营区,撰写了长篇通讯《115名军嫂撑起另一个营区》,深刻讲述了部队转防后,留守军嫂支持丈夫立功肩负家庭重担的感人故事。近年来,该中心各平台紧扣改革进程,密集推出“改革落实在军营”、“改革进行时”、“强军进行时”等栏目专题,有力营造了改革不可避免、强军可期的良好舆论氛围。官兵拥护、支持、参与改革的意识增强。

2020年以来,中心各平台连续推出“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系列全媒体专题报道。中心领导亲自带队,抽调精干力量,上雪原,上海岛,走边关,进哨所。该中心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主席开展的重大军事实践活动为主线,围绕习主席视察部队、接见官兵时的重要指示和感人细节,编发了大量凝聚力量的文章,用充满军味、战争味、硝烟味的生动描写,讲述了广大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自觉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的故事和昂扬风貌。不少官兵表示,这些军事新闻作品紧扣主题,百折不挠,直击人心,感人肺腑,字里行间热气腾腾,激情如火。

波澜壮阔的强军事业,为军事新闻提供了广阔天地和源头活水。从《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到《走进习主席视察的军队》,再到《习主席来过我们连》、《习主席给我们来信》等专栏和大型主题访谈;从《回望延安》《支部建在连队上》等大型专题纪录片,到《温暖回响,部队助力脱贫攻坚》等系列报道;从《打卡!“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阔步前进”、“军旗永远跟党旗在一起”等中国新媒体产品...这些新闻作品从多角度、多时代反映了全军官兵投身强军实践、凝聚力量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强军热情。

在新时代,军事媒体的特殊作用,如音锤、压舱石、风向标,越来越明显。“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冲锋在前、当好先锋,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现场聆听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全体采编人员深感使命在肩: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宣传思想立场,是军队媒体的鲜明政治特色,必须保持。

“英雄是一个国家辉煌历史的记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和力量源泉。尊重英雄、缅怀英烈、捍卫历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每当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历史事实,抹黑革命领袖,丑化英雄,中心所属的君正平工作室等平台就一起发声谴责,明确引导舆论:英烈名誉不容亵渎!中央媒体平台的产品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威慑力。一个诋毁保卫边疆英雄官兵的网友,一个恶意诋毁抗美援朝英雄烈士的网络大V,都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如今,“军报姓党”的政治品格日益具体化、生动化,成为军队媒体爱党的高音、军队媒体护党的鲜明态度、军队媒体对党的炽热感情。

哪里有硝烟,哪里就有官兵,哪里就有战地记者。

“清爱,只为中国!”2021年春,烈士陈向荣日记的声音由解放军报记者在长篇通讯《英雄站在喀喇昆仑》中首次披露,炸开了全网,让无数人落泪。

该中心的战地记者郭凤宽经常梦见喀喇昆仑刺骨的雪和可爱的士兵。他和其他战地记者走上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斗争最前线,记录了新时期边防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

因战而生,为战而战——这是人民军队的天然属性,也是战地记者的使命。

大国崛起,必有竞争;面对塑料局,舆论第一。面对改革强军的大潮,解放军新闻通信中心正式组建战地记者队伍,沉下心来备战。从此,一支强大的军队思想宣传队伍、重大任务作战队伍、舆论斗争专业队伍、作风形象队伍焕然一新。我军宣传舆论力量走向战场、嵌入兵力、融入联合作战体系迈出重要一步。

从最初的“记者站”到今天的“记者队”,一字之变意味深长:从此,战地记者队告别了通常的建设模式,岗位在战场、任务在一线,战斗队形更加灵活机动,面向战场、面向战争的特点更加鲜明。

跟随战地记者的脚步,他们去了世界各地的边防哨所和前线战斗阵地——

“你们是建站50多年来第一批前来采访的中央媒体记者!”去年国庆前夕,4名战地记者深入位于祖国北疆大漠腹地的空陆军温都尔毛道雷达站采访。

在茫茫戈壁,风沙肆虐,记者和官兵同吃同住。“他们在戈壁滩上,用忠诚和信念,把这片荒凉之地拉伸成了精神的绿洲。”记者李波满怀深情地写下3000多字的笔记,采拍了《戈壁有棵大树》、《扎根戈壁[/k0/]天》等报道,生动描绘了雷达站官兵坚守大漠、奉献青春的感人故事。

记者离开时,官兵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目送车辆远去。

“读者在哪里,受众就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在哪里?”从戈壁滩到雪域高原,从山林到海岛海洋,从抗震救灾现场到国际赛事,战地记者牢记习主席的指示,背起行囊奔赴战场,随时准备奔赴战场,在频繁变换的任务中彰显使命。

很多机关干部和基层官兵反映,战地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都很自信,住在班排,吃大锅饭,像战士一样身先士卒,和官兵一起战斗。

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一线,总能看到战地记者逆行的身影——

“别人过年都赶回家,我们一到家就转身上战场了。”此图开启战地记者贾启龙2020年的“武汉记忆”。刚回Xi安休假,他得知部队大年三十赶赴武汉抗击疫情,连夜乘坐运输机赶赴武汉,成为第一个到达武汉抗击疫情一线的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董宇在大年初一赶到武汉参加抗疫报道。他的孩子只有两个月大。疫情结束不到一周,他申请出海执行3个多月的特殊任务;回来后,他再次志愿奔赴雪域高原,在那里和边防战士一起生活了4个多月。董宇再次回家时,儿子已经1岁了。

能打仗、打胜仗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的首要目标,也是战地记者履行使命的不断追求。无论是面临生死的一线战场,还是抗洪、抗震、抗疫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战地记者都始终在第一线,全程参与。

2021年9月,“和平使命-2021”联演在俄罗斯奥伦堡举行。5名战地记者嵌入参演部队,全媒体展现人民军队良好形象。他们被联合导演部授予奖章。这是我军参加联合军事演习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者获此殊荣。

2022年1月,人民军派出空军运-20运输机和海军舰艇执行向汤加运送救灾物资任务。随鲲鹏,战地记者飞越了5个时区,近半个赤道的距离,创下了我军战地记者随部队出征的新纪录。

"提高业务素质,发扬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总司令深情的鼓励激励着战地记者奋进,奋发图强。如今,中心为战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支支时刻备战的精英战地记者队伍奋战在强军一线。

勇于创新,以不变应万变,勇于深度融合。

6月17日,《中国号角》新媒体平台发出号外,记录中国第三艘航母空号福建下水仪式的精彩视频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当天阅读量11.9亿。

“这种人气绝非偶然!”一直参与中心融合媒体建设的网络部副总编辑洪文军更了解其中的艰难:推动报网融合,从完成全军首个“全媒体采编系统”,到建立全国首个军事新闻VR频道,再到诞生全国首个全媒体AR报。每一步都浸透了大家的汗水和心血。

“现在,媒体结构、舆论生态、受众和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促使媒体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对习主席视察重要指示的反复学习和理解,使中心的每个人都深受启发。这不仅指出了新时代媒体的特点,也指明了媒体融合的方向。

如今,经过了无数次的暮年挣扎,央媒融合真的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民军队的新闻传播移动旗舰《中国号角》即将起航!

从此,这个聚合了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所有媒体平台、其他军事媒体和地方优质军事内容资源的旗舰平台,将肩负起传播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声音的重任,成为军事媒体在互联网上自主可控的主阵地。

2022年除夕夜,《中国号角》推出《你好哨兵》慢直播,将镜头对准黑瞎子岛哨所执勤的一线官兵。从主题策划、内容制作到推广宣发,他们打通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全业态,实现了报纸、电视、互联网、端、微的立体化呈现。在连续100小时的直播中,5200多万网友与边防官兵“云上相逢”,创造了军事科目直播报道的新纪录。

“习主席通过视频系统慰问记者团队时,我正在负责通信保障。当时还在担心线路问题。”负责本次慢直播技术支持的网络工程师戴斌鑫高兴地说,如今,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重塑编辑流程,并广泛应用于平台建设和终端优化管理。

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中国号角》平台新闻制作全过程:在融合指挥中心的指挥下,各平台采集文字、视频、图片等新闻素材。按顺序从不同端口进入“内容数据库”,统一调度分类后有序进入采编系统,使“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元化制作、多渠道传播”的全媒体制作成为常态。

“相当于实现了军事媒体生产工具的新再造。”代斌自豪地说,如今,一个集指挥调度、媒体资源共享、内容分发推送、产品性能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体化生产系统——“军媒情报云”正在加快建设。系统建成后,将贯穿媒体深度融合的指挥链、数据链、服务链、通信链、管理链,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使中心和全军的新闻融合生产链顺畅、精准、集约、高效运行。

科技赋能也赋予了传统媒体新的活力。今年两会,解放军报再次隆重推出“全息军报”。版面不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还运用了virtual 空 room、XR等创新技术,让主持人“来到”眼前,让印刷报纸“动起来”。新闻中心出版的融媒体书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集,实现了纸、电、声一体化,线上线下同步,做到了可读、可听、可视、互动、共享。

晨光,繁忙的车站。中心的编辑编辑们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战地记者从四面八方传到整合共享平台的信息,第一时间送达大漠戈壁、高山海岛、丛林沃野的军营。一个强军的生动故事,吹响了强军的响亮号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510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