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年级一诗一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蛱蝶科(赵昌,北宋)素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黄庭坚《熏花帖》诗画之间刘石柱人民文学出版社诗歌和绘画是孪生姐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这两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蛱蝶科(赵昌,北宋)素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年级一诗一画)插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黄庭坚《熏花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年级一诗一画)插图(1)诗画之间刘石柱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歌和绘画是孪生姐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这两种艺术的讨论由来已久。诗画理论思想的交叉、异同,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家感兴趣的话题。钱钟书先生曾在《中国的诗与中国画》一文中简要指出:“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相通之处;它们不是同一种艺术,但应该各有其特殊性。它们在表现和领域上的异同,是美学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但在这篇文章里,钱先生的主要主张是,诗的表现力比画强。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诗画关系的重要理论著作。钱先生1962年重读该书,写下《读拉奥孔》。他的思想大体符合莱辛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表述。在中国古代,诗优于画劣的说法比比皆是。钱先生的两篇文章对洪福作了引经据典,加深了人们对莱辛思想的理解,影响很大。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钱先生的文章所表现的是“以诗为基础的诗画批评”。一方面充分考虑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另一方面又模糊了很多绘画经验和诗画互动的历史联系”。

近年来,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先后发表了《西方诗画关系与莱辛的诗画观》、《诗画合一的内涵》等论文,对诗画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现在,他把这些论文编辑成了一本书《诗画之间》。反复背诵比单读一篇论文更系统、更严谨。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学者讨论的诗画关系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如何认识和评价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的以“诗画界限”和“诗画优越性”为核心的一系列关于诗画关系的理论?刘石先生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内容提要:通过系统梳理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关于诗画关系的代表性观点,笔者认为诗画划界是“西方崇尚分析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探讨不同种类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促进各自艺术的发展。但贯穿其中的诗画功过观,无论是褒是贬,在今天都是武断而荒谬的,历史的局限性非常明显。达芬奇等人以类比的方式讨论绘画,本意是提高绘画的地位,结果却降低了绘画的价值和意义。对黑格尔绘画在抒情性上落后于诗歌的批评,只能反映出他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不足”。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诗画关系的认识深受朱光潜、钱钟书等人作品的影响。从目前的理解来看,无论是坚持诗画一致的理论,还是宣传莱辛诗歌优于绘画的观点,两者都有失偏颇。究其原因,前者的论证多基于字面引语——所以不可靠,而后者的局限性在于“莱辛认为欣赏雕塑只是眼睛的工作,没有大脑的参与,在造型艺术的欣赏中完全放弃了想象力”。其实绘画不仅能传达画中之物,还能表达画外之物。所谓“真者逼萧,虚者出”,“想象力妙”,所以理解和欣赏离不开想象力的赋能。所以刘石先生认为,诗画“只是手段和形式上的区别。如果说表达情感、表达思想的本质功能,诗和画是一样的”。

摆脱偏执并不容易,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经常讨论的问题。《诗画之间》中的四篇论文,即《诗画合一的内涵》、《中国古代诗画的优劣》、《诗画平等观下的诗画关系——围绕“诗中有画”理论的若干问题》和《诗画合一论长寿》都讨论了这些问题。

“诗画同源”、“诗中有画,诗中有画”都是苏轼揭开的话题,这是时代的机缘。艺术学者文房先生说,苏轼认为绘画在唐代已经达到“各种理论和外术高度成熟,但过于成熟可能会停滞不前,需要改变方向和变化。这就是他所倡导的“诗画应一律”、“画中有诗”,推动了士大夫注重文化修养的艺术,从强调摹仿到抒发胸襟,从强调条条框框到强调“天真清新”。这是基于对绘画史演变的考察,足以看出东坡词的重要性。但这两组题目不仅具有标志绘画思想转变的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文艺理论内涵,涉及到诗与画的互动。

按照刘石的说法,“诗画相同的命题包括两个次命题,一个是诗画相同,一个是画诗相同”。这两个分命题中的“诗”和“画”,指的是不同的东西。“画”与“诗”在哪里“统一”的问题,就是画能从诗中学到什么的问题。“从这一命题的提出者苏东坡和使用这一命题的古人的实际使用案例来看,画和诗是指以山水为代表的表现自然景物的题材,包括花、竹、鸟等。”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定义。“诗”与“画”在哪里“统一”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诗从画中汲取什么,还关系到另一个敏感问题,即以“诗中有画”来评价诗人是不是贬低,这主要涉及到对王维诗歌的评价,学界还存在不少争论。“诗中之味摩,画中之诗。观画,有诗在其中。”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交融、相得益彰特点的精辟概括。但也有学者认为“诗中有画”不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甚至不是王维诗歌的主要成就,所以这句话看似褒实贬。找到这种认识的思路,其实是对莱辛、钱钟书等中西学者所主张的绘画不如诗歌有表现力的思想的推演。苏轼本人诗画兼擅,“诗中有画,诗中有画”的观点,其实是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评价,但也不一定要视为全面的评价。"古代诗歌,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在理论感染力上,都强调直观的描写和实物的比较."“正是在这一点上,‘诗’与‘画’紧密结合,诗画的‘统一’就在这里。”这与中国古代文论“主神重”或“主神不重”有密切关系。就艺术追求而言,“形神兼备”是古今中外诗人画家一直追求的境界。

古往今来,诗画优劣论一直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诗画的表现能力认识不足。人们常常把优秀的诗和低劣的画相比较,或者把优秀的画和低劣的诗相比较,从而得出优劣的结论。问题不言而喻。刘先生认为,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不应该区分不同种类的艺术,而不妨区分不同种类的艺术,客观全面地考察古代诗画关系的历史,“诗画合一”是更为雄浑的声音,在当代依然有着强烈的回响。潘天寿的诗画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述诗画关系的问题,看似主题明确,却又相互交织,往往让人有一种缘木求鱼的感觉。看了刘石先生的这些文章,有两个深刻的印象。第一,材料丰富,引经据典。第二,分析清晰,不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耳目一新,思维敏捷。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视野开阔,能把问题撇清,区分得当。关于这段研究经历,作者本人在后记中有一段精彩的自白:“在讨论诗画关系时,我选择的不是理论阐发,也不是艺术分析,而是考证。所谓不言而喻的考证,是考证对象与传统的区别,不是对作品文字的解释,不是对一个作家生平的考证,不是对史实的探究,而是一种观念——古人关于诗与词关系的观念的梳理。”“类比考证”是刘实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对象似乎比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观念史”要小,但比文艺理论家所讨论的“关键词”要大。

(作者:李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6379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