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

文物简介1990年在敦煌吊泉遗址出土一块木块(出土编号:ⅰ90 dxt 0114②:41)。长22.6,宽1,厚0.3厘米,红柳制成。右下侧稍有残缺,文字完整,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文物简介

1990年在敦煌吊泉遗址出土一块木块(出土编号:ⅰ90 dxt 0114②:41)。长22.6,宽1,厚0.3厘米,红柳制成。右下侧稍有残缺,文字完整,一行13个字。根据简顶上的墨点" "和"繁茹",可知此简是一个统计简。想必这本书是一本统计学书的最后一本,原书已经丢失。简牍中记载的“简”、“子”、“苏牧”是马、牛等牲畜的饲料。草,草;一根吸管;牡,即“苜蓿”,在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国。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1)俗话说“瘦牛靠马,过不了寒食节。”据说因为冬天缺少饲料,牲畜身体虚弱,春天就会死亡。总的来说,无非就是适当的调节和喂养增肥。牲畜的生长离不开牧草,因为牧草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它含有动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汉代居延地区大量饲养牛马,各级边防机构对饲草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汉简记载,该地区牲畜食用的饲草主要有茭白和苜蓿两种。

焦,《说文解字》:“焦,乾草。”朱《说文·通训·定音》:“要诚实,要正直。据此,此草牛马喜食,故众人皆以其名。”即牛马草料。目前学术界对茭白在河西地区是一种什么植物还没有达成共识。有的是生长在河西地区的芨芨草;有的认为是草绳;或者有人将其归因于农作物;也有人认为是河边常见的芦苇;还有一种说法是茭白不是特定的植物,是饲养牛马饲料的总称。我们认为汉简中的“角”字应该是牛马饲料的总称。《汉书·西域传》:“谨派你到陈昌支边,严守太守,校尉点篝火,选马,当侦察兵,种草。愿陛下派特使西进,使其安心。请去死吧。”《韩曙勾践志》:“故皆弃河,民以牧其耳。”石鼓曰:“草,粮草也。指的是草畜的采集。窃窃私语。”《汉书·赵充国传》:“我府官员以牛马为食,每月用粮199630粒,盐1693粒,石252286石。”颜师古道:“就这么办吧。榉木,稻草也。”

汉简反映,村落边界的守兵除了例行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做大量的非候工作,割草就是其中之一。延边各级政府将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这项工作。从汉简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草盛开(节选)”(22: 477b)正值夏秋之交,各种草本植物茂盛,正是收割的好季节。汉简中记载割草时间多在六七月,也说明了这一点。河西地区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这期间土壤温度和湿度高,饲草能持续生长,植物干物质积累也高。汉代河西地方伐木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自然有一个合理的起点。

汉简中有大量记载政府集中镇守卒省进行切割。其中大部分内容属于《伐卒各省书》,记载了各省卒数、总伐量和人均伐量。比如“二十七人(节选)”(EPT40:154)指的是从事切割的人数。平均每人切四十五串。还是洪嘉元年六月,省兵伐伐录是对伐伐人员的官职工作量进行统一登记管理。但是切割需要什么工具呢?答案可以在汉简中找到。比如简文里的“如果砍倒一个大农卒,铁钩镰刀像□?”(EPT 50: 227)所说的工具钩镰是一种铁制的农用镰刀,是河西边疆省份重要的割草、割草的劳动工具。《李周·秋官·时颖》篇,“夏来则毁之”,韩正轩注:“毁之则得钩之。”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2)镰刀|图来源季孙: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解

收获后需要运回统一的存放地点。据竹简记载,屯元支是戍卒行省存放伐物的地方之一。长途吞草也可以借给一条运河等官。草盛开的时候,一条运河派一个省卒把草砍了,然后把借来的长途吞草还回来。由于刚收割的茭白还有水分,如果紧紧捆在一起堆放,高温下很容易发酵发霉。所以要把捆好的茭白拆下来晾着。茭白干燥后,捆扎堆放。竹简中记载屯元植园的茭白有一部分已经腐烂,不能食用。也可以看出有大量的食物要被远远地吞下去。还有寿水候官官常带领省兵驱散、晾晒割下的草的记载。

这些储存的茭白会按照相关规定发放给符合接收条件的各级官员或提供使者喂养牛马,喂养茭白的数量和次数都有详细记录。简牍中“1050束(节选)”(EPT59:356)和“楚巴束(节选)”(EPT51:85)的记载,以集中的方式给一组七匹马和八匹种马,每匹马的食量不单独计算。八条腿的马(即, 驱动轴的马) 吃了40捆捆的捆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捆的捆捆的捆捆捆的捆捆捆捆的捆捆捆的捆捆捆捆的捆捆捆捆的捆捆捆捆的捆捆捆捆的捆的捆捆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捆的捆的捆捆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捆捆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的捆 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束的束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的束

那么,汉代河西地区一束竹笋的数量是多少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竹简《二尺长一大捆一大捆(节选)》(164)中记载了一束竹笋的长度和周长。第二尺是长度。汉代米制中第一足约23.1厘米,第二足约46.2厘米。一个魏是一捆的围,一个魏是一个围。《字汇补魏布》:“魏,与魏同。”朱,说文通训吕布:“魏,假借□(围)。”《汉书·汉武帝》:“日起大风,拔甘泉大树十余威。”石鼓说:“魏和魏是一样的。”周长不是一个精确的测量单位。古今不同,长短不一。我们只能取其近似值。现在多指两手或两臂合拢在一起的周长。在河西边塞,劳动量是要统计和考核的,所以一堆藤壶的长度和周长可能是汉代规定的。

苜蓿

紫花苜蓿,植物名称。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又称“淮”、“广”、“廉”。黄紫,花有两种颜色,第一种是紫色的。可作为饲料或肥料,也可食用。苜蓿最初是大宛国马匹的饲料。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种植,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史记·大宛列传》是最早记载苜蓿传入汉代的历史著作。其中载“(大宛)饮俗,马嗜苜蓿。从实际出发。于是,天子开始种植紫花苜蓿和蒲萄来肥沃土地。车马多,外国使节来众,于是出宫,盼植蒲萄苜蓿。”这说明大宛国盛产苜蓿,是汉使带到中国来的,皇帝种在离宫旁边。《汉书·西域传》记载“蝮蛇平而柔,有目而倒伏,有杂草,有怪树...以及蒲萄的谷物和水果。根据文献记载,大湾和建宾都产紫花苜蓿,所以汉代传入的紫花苜蓿的原产地应该来自此地。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3)苜蓿|来源《草图集》

苜蓿在中国的传入与张骞出使西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北魏所作《齐·姚敏书》记载:“王逸曰:‘张前周失地,始得大蒜、葡萄、苜蓿’”。张骞出使西域后,促进了东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一方面,汉代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西域得到推广和应用,如铁器、铸铁、造纸、丝绸、蚕桑、漆器等。另一方面,西域的产品也传入中国,如良马、苜蓿、葡萄、石榴、大蒜等。紫花苜蓿作为一种从西域传入的马草,在中原汉代的皇家园林中被广泛种植,供天马等园林中的马食用。《续汉书·关白二》:“在未央,一人订一匹马,六百石。注:主要骑手和马厩里的马。长乐一个人。”长乐厩种苜蓿,引汉官曰:“官十五,官二十。苜蓿官田,一人守。”汉代河西地区也广泛种植苜蓿。比如竹简《苏牧·大圭·蜀三全(节选)》(79DMT5:200)中的“苏牧”,就是每束苜蓿的市场价是三钱。说明个人可以购买苜蓿,说明当时河西地区有种植苜蓿的田地,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可以在市场上交易。

有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两种。文献中提到的是紫花苜蓿,现在在北方作为绿肥和牧草栽培。紫花苜蓿在南方广泛种植。《本草纲目》:“【石珍说】杂记说,紫花苜蓿原来自大湾,夏秋两季,开出细密的黄花。”李时珍说的那种细细的黄色的花开花,应该是黄色的紫花苜蓿。

在北部的齐蜀中总结了紫花苜蓿的种植技术。都说苜蓿适合种在耕地上,7月份种。种植、种植、浇水的方法和种韭菜一模一样。一年可以收获三次。这种植物是不死的,种植者只需要种一次,就可以年年收获。崔敏说,“七八月份就可以种苜蓿了。”《齐民要略》中记载的紫花苜蓿应该是耐寒、耐旱的。汉简记载的汉代河西地区种植的苜蓿应该是耐寒耐旱的。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4)紫花苜蓿|来源“救灾草药”

总之,根据汉简的记载,河西边塞最主要的饲草,无论官私养牛马,都是茭白和苜蓿。由于河西边塞牛马数量庞大,所需草量自然也不小,所以我们可以在汉简中找到大量的当日守兵割草的记录书籍。大量简文也证明,从西域引进的苜蓿,在河西边缘的绿洲地区广泛种植。苜蓿发行量大,范围广。既有政府集中种植、统一配送的,也有民间自己种植收获,在市场上交易的。

两尺是多少厘米(2尺等于几米)插图(5)悬挂汉简(出土编号:ⅰ90 dxt 0206②: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978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