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层建筑(什么是上层建筑领域)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求是》杂志退休干部、原总编辑游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10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求是》杂志退休干部、原总编辑游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6月10日12时07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1岁。林同志著有《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人合著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若干原则》等著作,并在《知网》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为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我们纪念他逝世的专刊中的第二篇。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但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此外,还有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等。,都是生产关系产生的。我们曾引用过马克思非常简短而深刻的总结:“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有着确定的、必然的关系,即与自己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一定形式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①马克思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不成熟社会中存在的几种根本不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等的总和。实现为特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马克思这段话的最后一句话也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我们在这里要重点关注的。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一,经济基础产生上层建筑,并要求它为自己服务。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一定的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的需要,并竖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上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需要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变化。农奴制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封建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要求建立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自由、平等、博爱的形式观念,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与封建所有制相适应的,是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和直接生产者被束缚在不动产上的奴性劳动。在这种制度下,“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和以这种生产为基础的生活领域,都具有人身依附性”(2)。等级和特权的封建观念正是这种经济特征的反映。封建政治制度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所有制。在地主阶级中,政治权力和地位是按照不动产来安排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摆脱个人依赖的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卖给货币所有者,货币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也就是说,拥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把雇佣劳动作为他们的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是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它不仅要求一切劳动产品作为商品自由交易,而且要求人类劳动作为商品自由交易。在流通领域,商品的买卖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对方是所有者,并享有作为商品所有者的平等权利。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及其政治制度,都是在这种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恩格斯说,“公平和权利平等是18、19世纪资产阶级的基石,他们打算把自己的社会大厦建筑在封建制度的不公正、不平等和特权的废墟上。决定劳动商品的价值,按照这个价值尺度在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自由交换劳动产品——这些——正如马克思所证明的——是现代资产阶级的一切政治、法律和哲学思想赖以建立的现实基础。”③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随着封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前社会开始出现,封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相应地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出现。这是否否定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不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已经尖锐化,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敲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门了。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产生。

由于每一个特定的上层建筑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造的,所以它是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以当这个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而被淘汰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发生变化而被淘汰。

任何一种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属于掌握生产资料,成为某种生产关系的代表,并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阶级。比如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必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封建经济制度,通过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把这个阶级的意志变成法律,变成国家的意志。资产阶级国家一旦建立,其职能就越来越集中于充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捍卫者。

资本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在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资产阶级国家的强大,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不会得到发展和巩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可忽视,这对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恩格斯说得很清楚:“一般来说,经济游戏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它也必然遭受自己既定的、相对独立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政权的反作用和同时产生的反对运动的反作用。”他在批评莱比锡大学巴尔特教授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否认经济运动的政治和其他反映对运动本身的任何反作用”时,明确指出:“如果政治力量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④

事情就是这样。比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集团之间存在矛盾和纠纷,有时争论激烈。这种矛盾和争论必然会表现在他们的政治代表身上。为了争论,他们同意一件事。这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一点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政治力量,特别是作为资产阶级总代表的资产阶级国家,都是非常清楚和不含糊的。而无产阶级国家(在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却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把维护和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说是维护和发展占统治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国有经济),在这个前提下发展和引导个体、私营和对外经济成分,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建立在公有制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主体和非主体决不能互换。如果主体改变位置,必然造成地基晃动,上层建筑坍塌。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最近有评论批评了据说是前苏联哲学体系提出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原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明确提出了这个原则。例如,“一般来说,经济游戏会为自己开路,但它必须遭受其自身既定的、相对独立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与同时产生的反对运动的反作用。”⑤论述者说:前苏联哲学体系提出的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破坏和妨碍别人的经济基础”“这种机械的‘反作用’理论是束缚改革开放的思想根源——因为按照这种理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能‘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公有制,破坏别人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各种形式都是不允许的。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符合生产力现状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和发展这样的经济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职责。如何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中推导出“不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结论?实际上,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而是要不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在经济和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也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占主导地位。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任何时代的统治思想,永远只是统治阶级的思想。”⑥历史事实充分证明,思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乃至由这个基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帮助它所反映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巩固,也可以瓦解对立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如果一个阶级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前,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去打击反动阶级的思想,就不能夺取政权;夺取政权后,除非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否则所取得的一切经济和政治成果都可能丧失殆尽。所以,任何一个成熟的阶级,在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斗争中,总是把意识形态斗争作为重要的战线,就像经济政治斗争一样。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意识形态很强的国家。在那里,舆论的工具掌握在各大垄断集团手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观点,以及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有这些,集中到一点,就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维护其经济政治统治。相反,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或者像中国这样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这种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占据舆论阵地。绝对不允许利用国家平台、出版物、杂志、报纸、电视等舆论工具宣传资产阶级观点,诋毁、否定马克思主义,绝对不允许指导思想多元化。指导思想出了问题,人们就会丧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会盛行。如果继续下去,必将危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的巩固。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我们需要加深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

恩格斯是这样说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和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曲解,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么他就是在把这个命题变成一个抽象而荒谬的空说法。经济形势是基础,但它影响着历史斗争的进程,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斗争的形式。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结果——胜利阶级胜利后制定的宪法等等。、各种法律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与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法律和哲学理论、宗教观点及其对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了所有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结底,经济运动作为一种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运动……”⑦

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这段话虽然短,却是对唯物史观的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以及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区分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他尖锐地批判了唯物史观的庸俗化,指出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影响着斗争的进程,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了斗争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重申了马克思和他本人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指出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经济因素。也就是说,归根结底,在这个意义上,而不是在眼前的、直接的、表面的意义上,经济因素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认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这段话,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避免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因为历史发展过程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推进中国Z国和Z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政治、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使这些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沿着正确的道路和谐发展。这三者都很重要。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建设事业失去平衡,影响进度,甚至误入歧途。

正因为历史发展过程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各个阶级在斗争中,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总想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斗争。今天,我们不仅不应该削弱这种认识,而且应该加强这种认识。存在了70多年,一度可以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抗衡的苏联,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都被国内外敌对势力瓦解和颠覆。,而它在这次攻击中完全撤退了。目前,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些敌对势力正在加紧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发动全面进攻。为了维护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同敌对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当然,在斗争中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就是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这方面,我们党有丰富的经验。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三,简要回顾了对所谓“批判生产力理论”的重新批判

粉碎“四人帮”20多年后,一些理论工作者对“四人帮”的“唯生产力论批判”及其在批判中散布的一系列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反批判,在反批判中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反批评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支持,那时他还没有恢复工作。作为拨乱反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澄清被“四人帮”搞乱的理论是非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回想起来,总的来说,当时的基本观点还是站得住脚的。但就当时作者参与的范围有限而言,我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问题当时还不够全面。

首先,如何看待“唯生产力论”这个词。

这个词是“四人帮”的理论家康生在1967年1月提出来作为修正主义的理论基础的,他在“文字狱”开始不久就提出了“生产力论”,后来又改为“唯生产力论”。他和林彪等人一起,把所谓“唯生产力论”写进了中共九大报告。随后,“四人帮”对所谓“唯生产力论”展开了激烈的批判。粉碎“四人帮”后,人们在反批判中指出,“四人帮”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因为他们批判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在“批判”中作为武器使用的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但如果抛开对康生、林彪、四人帮的所谓批判,就“唯生产力论”这个词而言,笔者认为“唯生产力论”既不能作为贬义词,也不能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为什么不能完全否定和肯定这个词?这是因为这个词是一个作为贬义词造出来的歧义词。按照造词者的说法,这个词“没什么新意”,而是考茨基、苏汉诺夫等的东西。宣扬的是“一个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生产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农村还很落后很分散的国家。处于这种条件下的国家,解放后不能马上走社会主义道路,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发展到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止”。这段话含糊不清。“解放后不能马上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那还不错;如果是说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才能建设社会主义,那当然是错误的。事实上,考茨基和苏汉诺夫等人反对十月革命和“解放”,是因为俄国生产力发展不足。列宁在《论中国革命》等文章中驳斥了这种观点。斯大林在为列宁主义辩护的著作中将这一观点称为“第二国际领导人庸俗化的所谓生产力理论”和“考茨基的生产力理论”。我们可以简称之为“庸俗生产力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一个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即使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成熟了,也不应该进行革命,而应该等待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自己成长为社会主义。显然,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庸俗化。说是庸俗的生产力理论也是恰到好处。比起称之为所谓的“唯生产力论”,其含义要清晰得多,可能的歧义也少得多。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个不科学的名词用在正反两个意义上,除非讲同“四人帮”及其理论家斗争的历史。

1977年10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林大光教授及其夫人陈数时说:“四人帮否认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一旦上层建筑和所有制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谁主张发展生产力,谁就被说成是“唯生产力论& # 39;。这是我们同“四人帮”的主要争论之一。如果生产力在物质资源上没有极大的丰富,如何实现按需分配,如何进入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没有“唯生产力论”这个词,这是不科学的。列宁批评考茨基庸俗的生产力理论,说落后国家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我们也反对庸俗的生产力理论。我们采取了一种不同于十月革命的方法,当时农村包围城市。当时中国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有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有国际条件,所以在非常不发达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可能的。这和列宁反对庸俗生产力的理论是一样的。”⑧我觉得这段话已经把问题说清楚了。

有林:上层建筑是为产生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以上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先说一下当时反批评的几个明显的不足或缺陷。这只是在作者参与的范围内,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因为敌人把历史唯物主义颠倒了,主张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所以反批评必须着重阐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最终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没有充分阐述。后来,把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庸俗化的观点时有抬头,不能说与此无关。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我认为目前有必要深入阐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动态的反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始终存在。但是,在新旧生产关系交替的时期,它的反作用特别突出”;“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它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同时也肯定了上层建筑的积极反作用”。这些都是在反批评中提出来的,但都没有发展。

另一个是在对“四人帮”的反批判中,说马克思主义者非常关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代言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但当时只从历史角度区分了差异,而没有从经济性质区分。人们知道,资产阶级,特别是在其上升时期,正在狂热地发展生产力。马克思在评价古典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时说:“有人责备他,说他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时没有注意人,只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不顾在这种发展中牺牲了多少人和资本价值。这恰好是他理论的杰出部分。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存在的历史任务和理由。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资本无意识地为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了物质条件。”⑨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也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追求剩余价值,以使资本保值增值;工人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是为了满足工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工人逐步全面自由发展。用邓小平同志后来的话说,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时虽有提及,但并未展开,也未详细讨论。

这就是我对“四人帮”所谓“唯生产力论”的“批判”斗争中的缺点的看法。肯定会有疏漏,因为当时考虑不周,有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认识。

注意事项: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10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1、70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⑤同上书,第701页。引文中增加了重点。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5-6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第46-4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9—28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

(资料来源:《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529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