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童声)

这条“探亲”路,他走了36年。——一等功臣孙兆群和16位烈士亲属的故事。■中国国防报记者陆通讯员张报道孙兆群是突击队长。简介:孙兆群,现年61岁,中共党员,山东

这条“探亲”路,他走了36年。

——一等功臣孙兆群和16位烈士亲属的故事。

■中国国防报记者陆通讯员张报道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孙兆群是突击队长。

简介:孙兆群,现年61岁,中共党员,山东淄博人。1979年11月入伍,参加边境自卫作战,荣立一等功。原陆军某预备役炮兵师退役前副师长。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在1985年的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们约定:“战争胜利后,幸存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从战场归来后,他开始悉心照顾16位烈士的亲属,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大爱和孝心,获得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994年,原济南军区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1997年10月,被民政部、原总政治部表彰为“爱民模范”。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退休后仍坚持学习的孙兆群。

“谁活着回去,谁就牺牲战友,孝敬父母”

初夏,山东曹县郑庄乡柳河村,草木茂盛。

夕阳斜斜地照过来,光线落在农家院子里,让整个屋子特别明亮。屋内,陈设干净整洁,有由内而外的灵动。

“这是我弟弟胡益群。这张照片是他们上战场前拍的。”坐在沙发上的胡丽萍翻开手中一本厚厚的相册,指着照片上的人向记者介绍。

照片是几个穿制服的年轻人的合影。头盔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充满了自信和轻松,丝毫没有战争迫在眉睫的迹象。

这是烈士胡益群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张照片。

“当时全家都是一蹶不振,是赵群哥哥给我们带来了一点安慰。”严丽萍告诉记者,当年,在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后不久,她收到了一份手写的供词,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家长们:

我是你儿子的副连长。在战场上我没有照顾好他,但我和他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忠于他的国家,我不能再孝顺你的父母了。我这个大哥,要为他完成未竟的孝心。请答应我,你的父母会接受我的儿子!

落款:“赵群儿”。

从那时起,孙兆群就进入了这个家庭,成为了这个家庭的重要成员。胡丽萍参军,退伍安排工作,甚至找个伴侣结婚,也是孙兆群跑前跑后的计划。胡丽萍把孙兆群视为姐妹,而胡丽萍也把孙兆群视为兄弟。

“如果我不选他们当突击队员,也许他们会活下来。”60多岁的孙兆群说,她仍然心情不好。“我欠下的这笔债,只能用这辈子来还了。”

1985年,在一次南疆自卫战斗中,原67军199师大公7连副连长孙兆群带领战友仅用25分钟就夺回了敌人占领的阵地,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可悲的是,在战斗中,他所在连队16名战友为国捐躯,永远留在了战场上。

“就在一战前,我和战友约好,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触摸着和战友们的合影,孙兆群热泪盈眶...

1986年6月,伤愈复出的孙兆群与部队一起凯旋。我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与16个失去儿子的家庭建立联系。

“16位烈士中,14位是山东人,1位是江苏人,1位是湖南人……”孙兆群从烈士档案中抄下了父母的名字和详细住址,将补发的1352元工资分成16份,分别寄给了16位烈士的家属。随汇款单送来的“心腹”有16人,胡依群的家人是其中之一。

“谁活着回去,谁就牺牲战友孝敬父母。这都是和战友约好的。这是我们的生死契约!”孙兆群低声说道。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孙兆群看望烈士亲属。

“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我们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孙兆群仍然珍藏着烈士龚燕给他父母的一封信。

烈士在信中写道:如果我能活下来,我一定要穿上整齐的军装,给你一个漂亮的军礼。

燕晋死了,孙兆群一直想弥补这个缺点。严进的家在沂蒙山区农村。在那个年代,交通非常不便,孙兆群几次旅行都失败了,这成了他的心病。

那一年,孙兆群终于来到了烈士之家。一进门,他就恭恭敬敬地给两位老人敬了一个军礼,完成了烈士的遗愿。

母子相聚,百感交集。这份深情和爱在烈士父母心中荡漾。

冬去春来,寒气来了又去。孙兆群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滋润着烈士父母干涸的心灵。

“刘付民的妈妈腰痛,胡依群的爸爸紫尿袋综合征,吴铭宇的妈妈头疼,马家鹏的妈妈哮喘……”翻开孙兆群泛黄的笔记本,烈士亲属的身体状况记录得很详细,很多地方都做了记号。三十六年过去了,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03岁,最小的82岁。

近年来,孙兆群承担了赡养在世老人的义务;对于过世的老人,孙兆群死于孝道。

2019年5月,烈士谷克陆的父亲谷天金因病去世。老人生前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做出了贡献,也遭受了伤害。当时前线战事激烈,他毅然将不满17岁的儿子古可鲁送进了部队。在那次战斗中,古可鲁壮烈牺牲。在儿子的追悼会上,老人把自己所有的养老金都捐给了公司。不久,他把小儿子顾克安送到了部队。

毕竟当年身经百战的英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在我弥留之际,老人向陪在我床边的孙兆群呼喊:“赵群,我是一名士兵。走的时候让我穿军装。”

孙兆群握着老人的手,眼里含着泪说:“爸爸,别担心,我会做到的。”

然而,为了老人的遗愿,孙兆群想尽一切办法请人寻找当年的军装。顾可鲁的母亲庄风云看在眼里,心疼地劝他:“赵群,找不到就算了。”

孙兆群说,“爸爸是一个老革命。我得让他的遗愿成真。”最终,他费了好大劲才从几个仓库里找到了那套军装。

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孙兆群和他的战友们为庄风云老人募捐了几万元。2021年10月,庄风云去世,再次打理老人的事务。

对于烈士的亲属来说,孙兆群是一盏温暖的灯。在过去的36年里,孙兆群用坚定的信念无怨无悔地照亮了16个家庭,弥补了他们失去孩子的损失。时过境迁,从责任到习惯,这种特殊的亲情已经超越了血缘。

1996年春节,孙兆群陪同五位烈士的母亲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的转播现场,五位老人含着泪说:“战争让我们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我们也得到了一个儿子!”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丈夫“鼓吹”妻子。

“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理解和支持”

“医疗包,水壶,钥匙,手机……”陶琳嘴里念叨着,赶紧收拾好东西,跑下楼。此时,孙兆群已经把车停在了路边等她。

这一天,孙兆群接到刘付民烈士母亲的电话,老人说她又腰痛了。经过一点讨论,这对夫妇决定立即开车过去看看...

丈夫“倡议”妻子,是孙兆群和妻子陶琳的常态。

1987年,从卫生学校毕业的陶琳嫁给了战斗英雄孙兆群。谁也没想到,刚刚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新娘,被新郎的真情告白蒙蔽了双眼。

“今天我有老婆有家庭,但我的战友永远不会有这一天。将来,我会为他们的父母做些事情。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请理解和支持……”看着眼前这个泪流满面的大男孩,陶林很感动,点了点头。

从那一刻起,陶林明白,这个家不仅仅属于他们两个,更属于那16位烈士。虽然偶尔有抱怨,但她从心底里支持她的丈夫。后来家里儿子多了,探亲的方式就变成了三个人并排走。

那年暑假,大手牵着小手,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太阳火辣辣的,很快汗水就湿透了我的衣服。

“别急,马上就到了。”父亲的安慰平复了孩子的情绪,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牵着父亲的小手握得更紧了。

“我在国防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带儿子去看望烈士家属。回来后,我让他写我的经历。”回忆起那一年,孙兆群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儿子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知道那些爷爷奶奶的不易。我们应该帮助他们。

孙兆群总是想着烈士的父母,他们也在担心“赵群儿”。

1995年10月,孙兆群因脑炎住院。烈士吴铭宇的母亲知道后,就托人打听脑炎的治疗方法。她听说核桃仁可以补脑,就把自己收集的半筐核桃全部收集起来。如果不够,她就让邻居买一些,摊开,一点一点晒干,给赵群儿吃。

第二年春天,来看吴妈妈。老人看到他恢复得很开心,就用锤子砸了一下,还在门框里夹了核桃给他吃。没想到很多核桃都被熏黑了,留在心里的核桃也变了味。吴妈妈急得流下了眼泪。孙兆群急忙安慰她说,核桃时间长了还是可以吃的。吴妈妈只是破涕为笑...

36年的“长征”,有苦,有动,有泪,有乐。

2019年8月,孙兆群应邀回到旧陆军第80军某旅作报告。当他在台上平静地讲述自己的过去时,台下的战士有的低头沉默,有的举手抹泪,二级军士长陆热泪盈眶。

今年春节,回到老家烟台的陆挨家挨户慰问抗战老兵,给他们送去柴米油盐面等生活必需品,与他们聊起生活状况。面对乡亲们赞许的目光,听着大家称赞的话语,陆腼腆地说:“我离老英雄还差得远呢!”

在的激励下,这个大队涌现出向家乡捐赠10多万个口罩的退役士兵,在公交车上紧急救治晕倒乘客的女兵许等...

“都不错。”孙兆群得知旧军队中有这样的士兵,非常高兴。

36年的风风雨雨,36年的坚持。从意气风发的年轻军官到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孙兆群深邃的眼睛里总有战友和烈士亲人的身影。

谈到下一步,孙兆群感慨地说:“我会永远走在这条‘探亲’的路上……”

一个承诺,一生的实践。

■孙兆群

1985年中秋节,我们连在前线接到上级命令组建突击队,我是突击队队长。

战前最后一餐,炊事班用啤酒瓶卷好皮,包好象征团圆的饺子给我们突击队吃。饭桌上,我建议:“如果有谁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活下来的人一定要为牺牲战友的父母分忧、尽孝。”同志们一致同意。也就是从那时起,这个“生死约定”就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现在想起这些事,心里总是沉甸甸的:我选他们当突击队员,带他们上战场,最后却没有活着带回来。我为他们感到羞耻,更为他们的父母感到羞耻。这是我欠下的债,我会用一生去还。

1986年6月,当我从前线回来时,我开始这样做。起初,烈士父母收到我的信后,觉得这只是儿子和战友的一句客气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我并没有放弃。

古人云,一诺千金。对生者的承诺,如果没有完成,还有机会弥补;对于已经过世的人,如果承诺不能兑现,连道歉的机会都没有。我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好的,就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履行自己的承诺。

顾可鲁的父母收到我的汇款后,千里迢迢跑到部队把钱还给我,并对我说:“孩子,你父母在农村,家里条件一般,就给我们寄了几百块钱,叫我们安心。”我一听就急了。我对他们说:“如果柯鲁还在,你们能留着他的钱吗?”

为了打消老人的后顾之忧,我放下工作,带他们去公司,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一有空就陪在他们身边。离职那天,二老拉着我的手说:“儿子,你是我们的亲生儿子。”

吴铭宇家住在泰山北坡的藕池村,离我们公司不远。烈士生前一直担心母亲头疼。第一次去他们家,给吴妈妈带了一大包天麻。看到老人农活太忙,我只要有时间,就会翻过几道山脊,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帮她挑水、砍柴、施肥、喷药。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们一直在想:难道老吴家刚丢了一个儿子,又飞进来一个?!

人心是会变的,要四两拨千斤。这些烈士的家属渐渐接受了我,当我是他们孩子的大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先找我商量。这些年来,只要老人们有事在这里找我,我能做的事,从来不会拒绝。时间长了,和他们相处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有时我叫他们“老头”、“老头”、“老头”,老人们都异常高兴。

时光荏苒,30多年过去了,我的头发已经由青白。健在的烈士父母都老了,现在更需要我的陪伴和关心。幸运的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退休。

“一句话,一辈子”,这个和战友的“生死约定”,我会信守承诺到底!

(中国国防报记者陆俊、通讯员张整理)

(此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生死之约!一等战功荣立者孙兆群的“探亲”路,走了36年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849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