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的故事视频)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持续了144年。黄巢之乱为什么23年后就灭亡了?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将军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引发了唐朝兴亡的转折点。这场内战消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持续了144年。黄巢之乱为什么23年后就灭亡了?

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将军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引发了唐朝兴亡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消耗了大量的人口,也降低了唐朝的国力,盛唐已成过去。即便如此,唐朝持续了144年。在这144年中,即使它的声望不再,它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打压吐蕃)(安史之乱后唐朝仍镇压吐蕃)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困惑,历史新手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也不太了解。事实上,当时的唐朝,在藩镇众多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虽然逐渐衰弱,但也用各种战术维持帝国的稳定,甚至有过几次振兴的机会。

然而随后书生的一次报复让这一切烟消云散,而报复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起义,教科书上写的农民起义之一,始于干福五年(878),终于四年(884)。被视为晚唐高仙芝起义的延续,也是晚唐民间起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

起义期间,黄巢起义军采取运动战,足迹从山东、河南的中原北部腹地一路游荡到湖南、湖北乃至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这种大范围的流浪和破坏,破坏了中唐时期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结构。最后,黄巢起义军因为长期机动作战的弊端,失去了立足之地,甚至群众基础。

失败是必然的。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黄巢起义)(黄巢起义)

然而,这场被平定的动乱让唐朝最终灭亡,敲响了倒计时的钟声。

因为大唐国家均势机制的支柱因起义而倒塌,大唐就像一座失去支柱的房子。就算靠惯性继续生存23年,也还是难逃一死。

这两个支柱。

首先与政权平衡有关,即缓冲城镇平衡中央政府的大局。

平心而论,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因为地方藩镇问题,失去了很多地方的实际控制权。

瘦骆驼比马大,中央政府面对藩镇还是有相对实力优势的。只要不联手对抗中央,还是有相对控制权的。

所以安史之乱后,维护国家稳定的国策的唐王朝,变成了藩镇之间的势力平衡,让他们互相牵制,并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锻造了一支保护唐朝的军队:神策军。

随着神军战略的出现,大唐即使几个缓冲城镇联手,依然可以占据战力的优势。有了这样的实力做后盾,大唐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有了讨价还价甚至拉拢、控制甚至削弱的资本。

正是这种实力,使得我们在河北三镇的使节即使目中无人,也不敢公开造反。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中晚唐帝王手腕不差)(中晚唐皇帝手腕还不错)

对内,河北三镇难以协调,经常受到中央制衡的牵制。

对外,大唐扶持控制的河东、赵一、合阳、义乌等缓冲镇,也会对河北三镇的过度扩张保持警惕。

内部不协调,外部制约,让最强但最躁动的河北三镇,成了乖宝宝。

而这也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即使国力衰落也能稳定朝廷的根本。

稳定朝廷后,唐朝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策略,消灭了西川刘辟、浙西李益、淮西武元吉等企图分裂独立的藩镇。

经过大唐中央政府的苦心经营,军事行动逐渐减弱,黄巢起义爆发前,唐僖宗甘甫时期,大唐疆域不听中央号令,只有河西、幽州、威博、承德等地的义军顽固不化,仍处于半割据状态。

可以说,在黄巢起义之前,唐朝已经通过微妙的政治平衡构筑了稳固的统治基础。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战火大唐)(唐朝之战)

但一场由文人黄巢领导的起义,让这种稳定的统治格局土崩瓦解。

黄巢起义是一场运动战,越是机动,破坏力越大。起义之初,连战的连胜让相对强大的藩镇不忠。这种不忠导致他们在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后失去控制,整个大唐中央权威遭受毁灭性打击,因为唐僖宗和田紫菱的表现让他们失去控制。

长安被攻破后,这位迷茫的君臣又踏着祖先的足迹去了四川成都。在勤王的命令下,无数的缓冲军积极平叛,但他们很少过问平叛事宜,反而让我们所有的指挥官在军事上便宜行事。

虽然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但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口子。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和田行事荒唐之外,失去神策军的威慑力也成了原因之一。

没有军队的威慑,中央政府的权威就会被削弱,皇帝需要藩镇的援助。当然要提高条件。

于是,这群缓冲城镇通过勤政措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从财政权、军事权延伸到了政治野心。

至于夺权的理由,也特别充分。平叛!

上上下下时期,藩镇独立成为流行趋势,之后中央政府靠边站。经过近百年的平衡措施而相对稳定的大唐局濒临崩溃。

那么就顺理成章的迎来了缓冲城镇的吞并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点有点类似于汉末的军阀混战。朱文、李克用、杨杏蜜纷纷揭竿而起,各奔东西。他们有的打着唐朝奉天子的旗号讨伐他们,有的根本不在乎唐朝。

与代理战争诸侯的吞并战争,让晚唐乱作一团,强势诸侯奋起压迫中央,弱势诸侯选择依附强势诸侯。

面对这种几近崩溃的局面,大唐中央政府彻底失去了控制天下的力量,甚至因为被困长安,成了北京西北缓冲镇手中的玩偶。

当朱温成为唐朝末年最大的军阀,然后在唐昭宗天福元年(901年)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府,唐朝的覆灭就进入了倒计时。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朱温和曹操类似)(朱温类似曹操)

朱温做的不就是汉末三国故事的翻版吗?

皇帝代替了皇帝,然后皇帝又被皇帝代替。唐朝是一步步走下去的。天佑元年(904),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这是为了让皇帝进入他的根据地,就像曹操做的那样(迁都许昌)。然后朱温杀了唐昭宗,让唐哀帝做了傀儡皇帝。这就是司马昭所做的。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不耐烦了,强迫唐哀帝退位,建立了侯亮,这就是司马燕所做的。

朱文是个伟人。他用了6年时间,做了曹操和司马嘉50年做的事。

这些都是大唐覆灭的政治平衡的原因。失去了中央军和地方控制权的大唐,成为汉末军阀混战的时代。

大唐很公平的说,如果另一个问题没有爆发,还是可以继续的,这个问题就是经济。

中晚唐时期,决定国家稳定的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种:西北的政治中心,也就是关中地区。

第二:东南经济中心,即江南富庶之地。

这两个中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富裕东南的金钱是保持西北政治中心军事比较优势的关键,西北政治中心的稳定是富裕东南安全的保障。

因为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重兵部署的重点从来都不是江南之地而是与不安分的藩镇接壤的北方地区,养兵成本巨大。

居住在长安附近的贵族、士绅,除了养兵的开销,都是吞金巨兽,衣食住行都需要东南赋税的支撑。东南的税收成为西北政治安全的首要问题。没有东南的财富供给,西北就没有可用的货币,然后基础就没了。

但黄巢起义的流动性使他走遍大唐,从西北到江南,很少涉及战争。福建、广东、广西一路被毁,也让无数缓冲城镇兴奋不已。

原因也很简单,这群缓冲城镇可以以平叛的名义进入江南。

至于平叛,你走了吗?这不是拳头说话的事情吗?

这样,原本是中央基本财富的江南富庶之地,突然出现了一大批独立军阀。他们的出现,切断了原本属于中央的赋税,使唐朝不再有双重资本保障。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唐朝分区)(唐朝司)

受到黄巢起义重创的大唐中央政府,在以平叛为由大举进军长江以南的军阀的打击下,完全丧失了对粮、盐、铁、茶等税赋的税权。

只能依靠四川财税勉强维持的大唐,在唐昭宗初年王建崛起,进而掌控天府之国财税之后,彻底失去了一切经济来源。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有了经济权利,就有了政治话语权,连钱都没有了。大唐怎么会有复兴军队重新开始的资本?

唯一的结局只能是,成为藩镇的玩偶,从此一蹶不振。

平心而论,安史之乱后唐朝之所以能持续144年,与其曾经的威望和后来的自我修复能力密切相关。叛乱后,他们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平衡机制,实现了百年国运。

这与安史之乱没有波及全国密切相关。

黄巢起义的破坏,不是安史之乱能比的。黄巢叛军旋风般席卷全国,唐朝失去了最后的基本盘。

没有黄巢之乱,唐朝延续300多年也不是难事。太可惜了!

这个汉朝,最有朝气的王朝,被一个武将叛乱打败,死于一个文人叛乱。当文武官员都来了一次,他就完了。

同样动乱,安史之乱唐朝延续144年,黄巢之乱后23年就亡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788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