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是跨境生活的国际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等于彝族、拉祜族,源于古羌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元江与澜沧江之间,居住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是跨境生活的国际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等于彝族、拉祜族,源于古羌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元江与澜沧江之间,居住在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远等县,以及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人)。云南省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与彝语、傈僳语、拉祜族语、纳西族语相近。哈尼语分为哈(尼)雅(尼)、比(越)卡(多)、好(尼)白(洪)三种方言。方言分布和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差不多。方言之间差异很大。现代哈尼族使用基于拉丁字母的新创造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内部分支众多,自名种类繁多,其中哈尼族、喀多族、辛亚飞族、倪好族、碧月族、白红族等自名单位数量较多,另外还有奥昂族、阿木族、多尼族、卡别族、黑尼族等自名单位。民族内部各单元之间的相互称谓也与其他民族对哈萨克民族的称谓不一致。例如,元阳的哈尼族互称诺美、诺比、和歌等。伢和伲互称和角,汉人称他们为伲。叫豪伊布杜,叫欧怒西摩等。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何仪、赫曼、赫米、赫米、沃尼、沃尼、俄罗斯族、阿尼、哈尼、沃尼、阿木、罗免、诺比、鲁比、卡林、比约、倪好、伊内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教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之间有强大的神、土地神、龙神、村神、家神等具有护佑神的性质,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各种给人带来疾病和灾难的鬼神,要用祭祀和巫术加以限制和驱赶。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都会向“龙门”(即寨门)祭祀。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茶。哈尼族种茶游戏历史悠久。西双版纳格朗河的南麂山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全国闻名。哈尼族地区的茶艺产量占云南省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村寨一般有几十户,最多三四百户,一般都选择住在半山腰。哈尼族家庭都有厢房,或者双耳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楼是平顶的,屋顶用粗木铺成,再用细木和稻草交叉,用土夯(现在常用水泥抹平)作为露台。晒粮、晾衣、纳凉、儿童游戏、妇女纺织经常在晒台上进行。梯田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耳房一般用作未婚子女的房子。在哈尼族社会,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所有成年青年男女都可以自由交往,不受父母干涉。有的地方,孩子未婚,房子旁边就盖小房子,让孩子住。耳室被用作房间,或作为客房,或堆放农具和其他杂物。墨江一带多为土楼,平顶连房。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住在竹木建筑里,旁边有阳台。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是一个父系家族。男人负责生产和销售牲畜,而女人负责家务,如饲养牲畜和做饭。如果一个女人能多生几个儿子,那么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和丈夫是平等的。孩子结婚后,住在卵巢里,或者另建房子。父亲去世后,大儿子搬进母亲的房间行使父母职责,向老人致敬,二儿子和小儿子婚后分居独立。以前没有儿子是不能带老公回家的。现在可以带个老公到你家或者和其他民族通婚。

孩子出生时,家里会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板上画一个象征梯田的方块。如果生男孩,七八岁的男孩会用小锄头在广场上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的是女孩,七八岁的女孩会在方块代表的“露台”表演“摸蜗牛抱鳝鱼”的动作。经过这个仪式,她可以有自己的正式名字,真正成为村里的一员。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古代哈尼族没有名字,采用父子联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孩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比如父亲姓嵩山,儿子姓三大,孙子姓大瓢等等,形成了一代代的姓氏谱系。认宗亲,必须背族谱,女儿也能说出父子名字,但不能列入族谱。如果某一代出现非正常死亡、双胞胎、生理缺陷,甚至没有父亲的名字,那就必须逃过一代,重新命名。

其吉微支以孩子出生之日的生肖命名,如生于牛日,名为牛xx,生于鸡日,名为鸡XX;坐吉支一般和“墨皮”联系在一起。如果长子死了,下面的儿子叫“皮秀”;孩子生在路上,就以路命名,如嘎(路)南;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在外非正常死亡,婴儿出生后取名“罗”。

现代哈尼族的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的姓,哈尼语称为“阿古”,但这个姓并没有广泛使用,也不与名并用。只有当你需要证明你的宗族关系时才使用它。姓氏有很多种,如“党参阿古”、“鱼鸟阿古”、“党参阿古”等。这些姓氏的名字一般都是各个氏族祖先的名字。

哈尼族的名字也分婴儿名、小名、大名,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名字。大号只在背诵族谱,给孩子取名,或者比较庄重的仪式上使用,最常用的是昵称。现在哈尼族也取汉族名字。现今约定俗成的习俗是以杨为“党参阿姑”的姓氏,以李为“神仙阿姑”的姓氏等等。但哈尼族在取名字时,仍然保持着“父子联名”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喜欢用藏青色的布料做衣服。一般男人头裹黑色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双排扣上衣和裤子。穿木板和棕绳做的布鞋或木鞋。西双版纳哈尼族男子穿右开衫外套,沿开衫有两排大银泡泡。在节日或与女孩约会时,男孩会在头上插上美丽的羽毛或花朵。澜沧一带男子裹黑布,穿双排扣上衣,大翻领上嵌两排银币,两边绣几何图形。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不同地方的女性服饰各有特色。红河地区穿无领上衣,右开衫,纽扣用银币做,下面是裤子,打扮时披一条披肩,有的腰间系花,绑腿。衣服的肩膀、翻领、袖口、裤腿上,有几条彩色的花边,马甲上有花的装饰。穿高尖绣花鞋。西双版纳和澜沧的妇女穿及膝的折叠裙和护腿。平时赤脚,喜庆节日喜欢穿绣花鞋。女人留辫子,女孩留辫子。年长的妇女把辫子戴在头上,用黑色或蓝色的布系住头,或者戴上自制的帽子。帽子上镶嵌着许多垂下的丝线编织的小银泡、珠子或流苏。有的还喜欢用银链和一串串的银币、气泡做胸饰,戴耳环、耳坠。澜沧女人喜欢戴大银耳环。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节日期间,哈尼族妇女喜欢戴上绣有美丽图案的彩色丝线的靛蓝头巾,一束束华丽的花环会挂在额头前和脑后。上衣以银泡泡和纽扣为前缀,中间挂着一枚八角形的银质奖章,小腿上缠着一块绣花布,上面系着一对红色羊毛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只要长到一定年龄,就会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用布蒙住头,同时把牙齿染成红色,表示已经成年,可以谈恋爱了。哈尼族姑娘需要用猪油擦头发,梳成下垂的单辫。女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也要染红牙齿,扎上衣领,戴上银饰,这说明她已经成熟到可以参加“串妹”了。哈尼族成年妇女常编双股辫,缠在头上。墨江有些姑娘的腰是白的或粉的,结婚后就变成蓝腰了。腰围的高度是区分一个女人是否已婚的标志。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向来好客,每当有客人来,都会以酒相待。客人入座后,主人要先敬上一碗米酒和三大块肉,称为“焖锅饮酒”。待客之道陆讲究吃的越来越多,真诚实惠。宴席中,酒和歌经常被保留。客人走的时候,有的还会送一大块粑粑和一包用香蕉包着的腊肉、酥肉、豆腐饺子等等。西双版纳的Xi人招待客人时有男女分桌的习惯。按照传统习俗,家里有男房间和女房间。只有男性可以和客人同桌用餐,女性一般不会陪同。用餐时,座位由靠近火塘的一方为首,首席一般由年长者就座。在男厕所里,酋长由男长辈坐,而在女厕所里,酋长由女长辈坐。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有两次日食,以水稻为主,玉米为辅。他们喜欢吃干米饭、粑粑、米粉、卷米粉和凉粉。他们剁碎瘦肉,用大米、姜末、八角和草果煮粥,喜欢糯米粑粑,用香蕉包着,和培根一起吃。哈尼族也视火为家人的生命,小心翼翼地保护火种,虔诚地祭拜火池。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池,不仅需要烟火长时间燃烧,而且不能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米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米饭,另一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挂着用硬筷子做成的吊床似的“火课空,用来熏烤食物。节日期间,各家都特意准备了一碗米饭、荤菜和辣酒,供奉在神圣的火塘上。

哈尼族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吃的都是大块大块的。大碗喝酒是主人的待客之道,客人顺着他们的思路。大家聚在一起欢呼。在村子里,一些人杀了猪和鸡或者煮了一些美味的食物。请所有上了年纪的男女一起吃饭,把肝等最嫩最好吃的部分都给了老人。新鲜的剩猪肉和牛肉也会被做成风味独特的熏肉和干杠,常年留作待客之用。

哈尼族喜欢喝酒,有很多节日。如母亲节、老人节、黄米节、命名节、龙舟节、认叔节等。每个节日都有酒。最有趣的是有酒有歌的“阿巴多”爱情派对。

哈尼族最有特色的是长街宴。哈尼族语称为子午都,已被翻译为端午节比才、长街宴或全寨团结酒宴。“长街宴”在农历十月的哈尼族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全村农民分成三组轮流设宴——每家一桌精致的餐桌和桌子,用桌椅抬到街中心,举行了长达100多米的街头盛宴。全村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龙舟节仪式。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更为严格。一般认为一夫多妻制不符合哈尼族的习俗。弃妻再嫁会被舆论谴责,还得给前妻和舅舅家送礼赔罪。不能生育的男孩结婚多年后可以娶小妾。哈尼族青年男女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相亲相爱。结婚需要父母同意,许多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生活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男女经常通过配对和宴会的方式来选择他们的爱人。一般在结对、办酒席前,男方要求女方答应后,男方会凑钱请厨师杀公鸡、煮肥肉、炒菜、酿酒、泡糯米做准备。晚上10点左右举行了宴会,参加的人大概有10-30人,围观的人群熙熙攘攘。灯光会很亮,桌子上会摆满各种各样的菜。首先把煮熟的公鸡头朝上放在餐桌上,在鸡身上挂两个睾丸和一只活螃蟹。“黑帮头”和“少女头”从头领上坐起来,其余男女两人一组依次入座。然后,举杯祝酒唱首歌,其乐融融。这时,男生用香蕉游戏包好糯米和蔬菜,给女生在回家的路上吃。如果男女双方有情,可以约下一次见面。当地人将这种求爱活动称为“abbado”,在农闲季节举行。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支系众多,使得各个支系的婚丧习俗略有不同。毕人的婚姻是受欢迎的。当一个女孩长大后,她必须征得丈夫的同意才能嫁给外人。很多人的婚姻也是如此。对于姨妈表妹的婚姻,订婚主要是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进新娘的毫巴门,女方要组织年轻人用“橄榄”迎接新娘,意思是用橄榄赶走新娘身上携带的邪气。我叔叔家有选择亲戚的优先权。当结婚和挑选新人时,新郎在媒人、监护人和鼓手的陪同下,敲鼓并唱歌到女孩家。新娘由长兄抬出,长兄哭着唱《剪姑娘》(女儿调),向父母兄弟要嫁妆。其实主要是说说她离开父母老家的难处。

在哀牢山的一些哈尼族中,还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婚俗,即新娘分别住在娘家和婆家。新娘从娘家回婆家,会用一个小巧精致的竹制盒子,里面装着香喷喷的米饭和腊肉,还会带上咸鸭蛋,当地哈尼语称之为“拖结局”。据说这是一位母亲怕女儿在婆家不习惯,害羞,饿肚子,特意准备的。当然,这盒带到婆家的美食并不是让新娘一个人吃的,有时候是让夫妻俩一起享用的,更多时候是让老公的弟妹一起吃的。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云南墨江地区的哈尼族有“踩道”订婚的传统习俗。哈尼族叶车人的男女关系中,如果双方都有兴趣,会在白色的伞下详谈。生活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的婚礼大多在黄昏举行。哈尼族是比约的一个分支,新娘结婚前三天就开始哭。

自称阿木人的墨江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搭一个松竹棚,作为迎接新人、招待客人的活动场所。婚礼当天,婚礼队伍中留下一部分人在回去的路上会合,其余的人跟着新郎去女方家。当他们来到女家村口时,村里锣鼓喧天,欢送的队伍跳着传统的舞蹈来到村口,给亲戚敬酒敬茶,然后大家跳着舞进村,到了棚子里。短暂的休息后,一对新婚夫妇站在一张方桌前,他们的女性亲属用两个手指夹着一片竹叶围着方桌跳舞,希望有好运气。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在哈尼族的生活礼仪中,葬礼是最隆重的。哈尼族人认为:“人的一生是一生,死在阴间会得到永生”。所以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亡的,所以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一般葬礼都有一系列的仪式,比如吃最后一顿饭,呼吸,鸣枪宣布,换床,抵押,穿上寿衣,钉棺材等。

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贯穿整个丧葬活动。对挽歌歌词的掌握,无形中成了衡量哈尼族妇女是否聪明能干的标尺之一。女青年服丧时,会聚在一起失去家人,就地模仿学习。所以,整个场面,夹杂着真假叫声,热闹非凡。然而,一首悲伤的歌足以让每一个听者落泪。

葬礼前两天,丧人们请著名的莫匹(祭司)给死者念《导经》和家谱,他的眼睛半睁半闭,手里拿着一根竹筒。读完一段,竹筒在地上“咚咚咚咚咚”几下。在回家的路上,你还必须知道你祖先的名字,所以莫皮必须不断地背诵他的家谱,这样死者才能顺利地被他的祖先认出来。

哈尼族的风俗(哈尼族的特点和特性)

哈尼族的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隆重仪式“莫措措”,一般为正常死亡的长寿男女举行。葬礼前夕,青年男女在殡仪馆点起篝火,敲锣打鼓。年轻人整晚调情、唱歌、跳舞。哈尼山寨严禁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开有关性内容的玩笑。但在“不搓”的夜晚,完全被生死与悲欢的场景所取代,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人的生命哲学:死即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个体肉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该是一个民族群体衰落的隐喻,而应该是这个民族享受永生和繁荣的契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675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