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问题(垃圾分类常识100条)

作者:詹晓辉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事关14亿多人口生活环境的改善,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目前,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正在全国各地稳步开展。

作者:詹晓辉

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事关14亿多人口生活环境的改善,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目前,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正在全国各地稳步开展。在具体的垃圾分类工作中,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垃圾分类的努力在哪里?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垃圾分类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关系到让人们生活幸福的“国家大人物”。首先,实施垃圾分类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垃圾产生量巨大,但终端处理能力相对有限。仅仅依靠垃圾的终端处理,很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源头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效率。其次,推进垃圾分类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推进垃圾分类有助于实现资源节约和再利用,实现“双碳”目标。此外,在中国推广垃圾分类对世界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为全球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然而,由于垃圾分类时间较短,我国垃圾分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各地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不同,人们缺乏垃圾分类常识,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完善等。为科学稳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十四五”期间垃圾分类工作的努力和重点必须放在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加强全国垃圾分类统筹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垃圾分类名称的表述多种多样。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为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紧接着,北京发布了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将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时,杭州将垃圾分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将成都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武汉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从具体实施来看,上海的湿垃圾并不完全等同于北京、成都等地的餐厨垃圾。一些不易腐烂的硬质厨余垃圾,比如椰子壳,在上海是干垃圾,在成都是厨余垃圾。这是因为上海的分类标准是基于末端处理,而北京、成都等地是基于前端分类。但各地垃圾分类标准不同,容易导致群众无法正确分类垃圾,也给相关企业处理垃圾带来不便。另外,也是可回收的,有的地方表述为“可回收材料”,有的地方表述为“可回收垃圾”。各种表述容易混淆人的理解。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是要优化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规则。二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工作推进方案;第三,要完善垃圾分类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形成规范的制度和道德约束。此外,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垃圾的特点和处置利用的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调整。

第二,大力普及垃圾分类常识。在日常生活中,受长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主动性差。特别是在农村,随意丢弃、堆放垃圾的现象很普遍,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二是部分垃圾分类过于细致,导致实际操作中垃圾分类准确率不高。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直接影响垃圾分类的前端效果。常识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普及:垃圾分类进课堂,让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垃圾分类常识;在社区、居委会、农村等地开展垃圾分类讲座,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企业可以在产品外包装上增加垃圾分类标识,不仅方便人们处理自己的垃圾,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普及垃圾分类常识。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让群众真正了解垃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产业链。实施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垃圾产生量,最大限度减少填埋和焚烧量,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所以垃圾分类一定要把群众参与分类、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利用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目前中端处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一些城市缺乏垃圾中端处理的设施和场所,如分类垃圾车、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和危险废物处理中心,使得分类垃圾在末端处理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地方的人们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产生怀疑,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分类的垃圾在中端运输和处理过程中仍然混杂在一起,导致积极性降低。因此,需要形成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依托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将垃圾分类的前、中、末端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对于涉及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奖励表彰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最终实现垃圾分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四,一些行业应该积极应对垃圾分类带来的新变化。目前,垃圾分类给一些行业带来了挑战。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大中城市,垃圾精细分类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生活成本。在上海,如果你没有吃完一顿大骨头汤饭,你需要把汤倒进下水道,把一次性餐具和没吃完的骨头拿出来扔进干垃圾桶,把米饭和肉倒进湿垃圾桶。清理外卖袋,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做好垃圾分类,需要更多的“绣花功夫”。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迫切需要汇聚各方力量,探索垃圾分类形势下适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第五,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客观地说,垃圾精细分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广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探讨。比如很多小区为了保证垃圾能够准确分类投放到垃圾桶,实行定时投放,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监管。这种方法看似有效,其实效率很低。一方面,定时投放的假设前提是所有人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垃圾投放,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监督,其实也不是什么“良策”。总的来说,万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为了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社会氛围,首先,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垃圾分类,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垃圾分类推进成功的地区、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最后,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可以多开展亲子活动,带动更多家庭成员参与垃圾分类。总而言之,只有政府、企业、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作者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

资料来源:Guangming.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40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