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的形成原因(冷泉水形成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勘探能力的限制,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仅限于洋面以下数百米的水层,对深海知之甚少。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海洋勘探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科学家们发现海底深处并不是一片贫瘠,而是像沙漠一样的深海平原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冷泉的形成原因(冷泉水形成原因)

无数的贝、虾、蟹在这里发育,活跃和死亡的海洋生物层层叠叠,令人震撼和兴奋。是深海生态系统的“倒春寒”。

▲“冷泉”区的海底生物异常活跃,包括白蘑菇垫、贻贝、管状蠕虫、海星和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

跟随“海马号”,探寻海洋深处的秘密

到底什么是“倒春寒”?作为一名海洋地球物理学家,我有幸登上“海洋六号”,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亲眼见证了这一深海海底奇观的发现过程。

2015年5月,南海微风习习,平静如湖。“海洋六号”科考船载着数十名科考人员,朝着预定目标区域全速航行。到达目标区域后,立即开始紧张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母船海洋六号进行动态定位,让海马潜水器通过母船“钉”在预先设计好的目标点上。仪器入水前测试一切正常后,一声令下,“海马”号像放飞的“风筝”一样,拖着长长的“尾巴”(装甲通信电缆),缓缓爬进海底。

▲“海洋六号”科考船外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供图

潜水器的各种信号从控制室的监控屏幕上传,监控屏幕上显示着潜水过程中海水的场景。起初可以看到淡蓝色的海水,阳光透过海面斜斜地照进海水,仿佛透过原始森林照进森林。渐渐地,天色越来越暗,最后除了“海马”本身的一点点光亮,周围几乎完全昏暗。就在大家兴趣减弱的时候,“海马”的灯全部亮了,接近海底!然而海底只是一片淡黄色的寂静,充满单调的灰色,除了一两只海参和海葵,几乎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因为有了前期工作的基础,“海马”继续向预定目标巡航。突然,小河蚌出现在监视器屏幕上。我们越往前走,蚌类越来越多。然后,白色的蚌类、银耳垫、白色的装甲虾和蠕动的暗红色管虫幼虫逐渐出现,越来越多。最后你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倒春寒”生物,重叠在一起,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收割的人造海鲜养殖场。这就是海底“绿洲”——“冷泉”生态系统。

▲冷泉活跃喷口附近的天然典型水合物。摄影/陶俊

“冷泉”何以成为“冷”“泉”?

在我们正常的认知下,生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氧气和养分。在1000多米的深海中,虽然海水中的氧气含量比较稀薄,完全可以支持生物的生存,但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哪里来呢?

就在我疑惑的时候,监控屏幕上一串细细的或密密麻麻的气泡从海底飘了出来。随着“海马”号的靠近,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气泡,越来越清晰,最后大量的气泡成群结队地翻滚着,像沸腾的水一样,从海底的裂缝中喷涌而出。气泡由小变大,达到一定高度就消失了。视线下移,气泡溢出的海底表面出现一团块状白色晶体物质,这就是与“冷泉”形成密切相关的物质——“可燃冰”。

▲“海马冷泉”海底甲烷外溢。摄影/陶俊

海底下有大量的“甲烷”,是一种可燃的能源物质。常温下是气态,高压低温下会形成“可燃冰”。在内外力的作用下,甲烷从海底下面向上运移泄漏。当泄漏通道更加通畅和方便时,甲烷气体会以更“温暖”的方式释放出来,就像海底喷泉一样。这种甲烷气体大部分是在海底浅表层通过水合物分解释放出来的,水合物分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甲烷泄漏或喷发的温度远低于周围,通常只有几摄氏度。为了与“温泉”或“黑烟囱”等其他海底热流体喷发方式相区别,人们称之为“冷泉”。

甲烷气体到达海底后,会被一群吃货——“嗜甲烷者”消耗掉。这种细菌数量非常多,形状像“席”,所以被称为“白蘑菇席”,是贻贝、管虫等海洋生物的美味。较大的生物,如海虾、甲蟹等,以细菌或贝类为食,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嗜甲烷细菌是这个生物链中最底层的生产者,维持着“冷泉”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有一天,海底以下没有甲烷气体供应,甲烷氧化菌会因为缺乏营养而死亡,整个“冷泉”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当溢出的甲烷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可以在海底直接生成高饱和度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水合物山”。它被厚厚的灰色淤泥包裹在海底,只露出一点点白色,宣告着它的存在。

▲“海马冷泉”海底自然裸露的天然气水合物。摄影/陶俊

冷泉与可燃冰,究竟啥关系?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型能源。它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下形成的冰状化合物。因为它看起来像冰和雪,点燃后可以燃烧,仿佛是一种点燃冰的超自然现象,所以被称为“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1立方米可燃冰可分解160-170立方米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据估计,全球可燃冰总储量约为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其中百分之九十七分布在海洋中。最令人期待的是可燃冰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

▲海马机械手在抢水合物。摄影/陶俊

冷泉的发现对该海域可燃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冷泉的地方一定有可燃冰吗?另一方面,有可燃冰的地方,会发现冷泉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冷泉本身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形成的。冷泉的发现是露头信息,是预测可燃冰存在的最直接证据,可以为进一步的资源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第二个问题,可能不成立,因为可燃冰有泄漏型和扩散型两种。如果找到“扩散型”可燃冰,可能就没有“冷泉”特征了。

▲“海马”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瞬间浮出水面。摄影/陶俊

海地区可燃冰的储存规模如此可观,而且是如此高效清洁的环保能源。为了人类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尽快开发利用它。然而,海域可燃冰的开采技术难度较高:首先,它存在于未石化的海底砂层中,它存在于空之间,像一个用泥土和沙子搭建的蜂巢。可燃冰在开采过程中分解成天然气和水后,“蜂窝墙”很可能坍塌并被带走,从而堵塞采气管道;第二,只要温度和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可燃冰就会蒸发成气体进入大气,瞬间成为环境杀手。因此,该海域可燃冰已被发现数十年,但开采一直没有重大进展。

2017年5月10日,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点燃可燃冰。到5月18日,产气持续8天,日均产量超过16000立方米。到6月10日,产气持续31天,累计产气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试生产井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钻井作业安全,海底海洋环境监测未发现异常,未发现海底甲烷气体泄漏。实现了持续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

目前,科学家们正朝着大规模、低成本、环保的方向努力研究可燃冰的下一步试开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燃冰会取代其他能源,真正被人类所利用。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 END –

由龚月华/广东海洋地质调查局等撰写。

编辑/杨亚林图文编辑/李星秋申发/黄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家全景地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705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