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的意思是什么(拘束的意思)

约束也是体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约束的概念,并谈谈如何利用这些约束来改善用户体验。对用户体验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在上一篇文章中,我

约束也是体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约束的概念,并谈谈如何利用这些约束来改善用户体验。对用户体验设计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

约束的意思是什么(拘束的意思)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能指、能指和映射。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约束。

当你听到“约束”这个词,从字面上看,你可能会认为它有多重含义。比如你小时候,你妈妈总是克制你不要吃很多糖,不要在地上打滚。这是来自你父母的限制。然后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约束,比如道德约束,法律约束,规则约束等等。

所以约束的字面意思是:限制管束,使其不超出范围。

在体验设计中,约束也分为四种:物理约束、文化约束、语义约束和逻辑约束。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如何通过这四类约束,在设计中利用这些约束来提升用户体验。

第一,物理约束这是很好理解的。一个圆形的井盖只能盖一个相应大小的圆圈,其他形状或大小都无法匹配。锁只能用相应的钥匙打开。因此,物理约束取决于对象本身的外部特征,并决定其操作方法。设计师在设计一些产品和界面时,必须考虑物体的物理特性,比如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材料等等。

诺曼老师在设计心理学中举了一个电池的正负极的例子。我要换一个手机的例子。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机是竖着操作而不是横着操作?当然,我们不排除在玩游戏、看电影等一些特殊场景下需要把手机侧着看,但是我们每天通过手机使用应用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手机侧着看呢?

你可以试着一手给朋友发微信,或者在淘宝上买一个产品。首先,这两款产品都不支持在手机上进行风景适配的设计,因为单手很难有效导航和浏览内容,更不用说单手做一些交互行为了。

所以我们发现手机本身的物理特性和约束来自于我们人类的手,一边是四根长手指,一边是一根短拇指。这种自然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曾经通过“抓”的行为与物体进行交互,而手机除了具备人手的特性之外还应该满足日常使用场景:单手握持(比单手握持省力得多)、打电话(如果

因此,手机的外形设计受到用户身体的物理约束。我们的手、耳朵、嘴巴等等。你也可以再想想。如果要设计一个专门为没有手的残疾人设计的通讯工具,应该怎么设计?比如他们习惯用鼻子和脚操作。

好了,说完了手机的人为约束,我们再来看看手机本身对我们的数字接口有什么物理约束。现在手机设计成了竖排,所以我们的口袋也是竖排的,我们数字界面的内容也变成了自上而下的内容显示顺序。触控智能手机也将原本只支持点击操作的手势进化成了支持滑动和3d触控的更丰富的交互手势。

当我们设计界面中的元素和组件时,我们实际上可以将它们理解为一个“对象”。既然是“对象”,就必然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属性、状态、布局规则等。具有某些特性的组件只能在它们固定的位置上使用,并被赋予一定的尺寸范围和交互方式。

比如现在有了这样的信息,我们需要做一个用户信息模块,我们会怎么布局?显然,这些元素在一个容器中排列组合的方式有无数种,但如果我们事先给这个模块加上一些物理约束,比如它的高度和宽度都是30px*100px,同时满足信息读取的最优顺序和效率,那么排列方式就只有一种。如果这个容器的大小变成了100px*100px,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布局,比如居中对齐,个人信息和注意按钮上下分布等等。而且不同的编排和呈现位置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浏览效率。如果这个容器是可折叠可滑动的呢?那么布局会怎么样呢?

所以,物理约束在生活中可能是硬约束,但在数码设计中,我们更多使用的是“软”物理约束,比如一张卡片的大小、图文间距、控件的扩展面积等。,不能用硬约束来控制,因为受更多因素的影响,不适合标准化这些设计元素。

设计者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学会寻找最优解。设计不像用钥匙开门或者拼拼图,所以每一块都有固定的位置。有时候就像你身边有几根粗细长短不一的木棍,需要插进一个洞里,不可能有完美的契合。那就要考虑到你更在乎把它们插紧。填满它?还是被屏蔽了?灵活运用。

二、文化约束

书中文化约束的原话是: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你处在一个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原有的规范和行为就不适用。

例如,mainland China的出租车在左边,而香港的在右边。比如日本东京和大阪的自动扶梯站也存在左右差异。所以文化约束更像是不同的社会认知、习惯、历史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

比如在不同的文化中,阅读信息的顺序是不一样的,就像在阿拉伯地区,阅读的顺序是从右到左。比如国际版亚马逊增加新的送货地址时,无论哪个国家,都只提供一个输入框供用户填写,但在本地化产品中,会针对中国用户的特殊地址进行设计。有许多文化差异。比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禁忌和喜好,比如颜色。俄罗斯极其忌讳黑色和黄色,巴西忌讳紫色和黄色,英国不喜欢深绿色。还有手势,动植物,数字,肢体语言,信仰等等。

文化制约不仅存在于国家和宗教之前,人与人之间也有不同的文化差异。所以说白了,文化就是不同群体的认知和共识。

说到文化制约,让我想到设计师和商务方的沟通,为什么总会有障碍。也许部分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差异和立场。在自己的文化认知中,业务方会提出同时放大缩小七彩黑的需求,设计师听到这个需求会觉得有点不合理。其实这很正常,这和我们装修时对设计师的要求是一样的,想在10平米的空内打造多个大面积空房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只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没有那么专业而已。作为专业设计师,要学会了解客户/商家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拆分目标,一步步接受最终的结果。

三、语义约束

语义约束在书中提到的不多,但我想聊一聊。诺曼老师在解释语义学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语义约束是指用一个情境的特殊含义来限制可能的操作方法。一个例子是,摩托车的挡风玻璃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驾驶摩托车的人的方向和位置,使得挡风玻璃必须这样设计。所以,一个事物设计的结果取决于它是为谁设计的,而语义约束是基于我们对现实和外界的理解。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转动门把手来开门,那么如果我通过了人脸识别认证,不设计门把手也可以自动开门吗?这种情况其实很多,比如医院的手术室等地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物的交互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从小屏幕到大屏幕,我们观察到移动终端设计中的返回上一页、滚动到顶部、键盘拆分等设计应运而生。

我再举一个数码产品中一些组件的例子。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发现一个产品的交互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在一个界面的顶部导航中嵌入一个下拉控件。

在这里,无论是控件本身的表达还是用户的预期理解,都意味着当我们点击下拉按钮时,会展开更多同类型的选项,导航条会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而不会向下推动导航条,会出现原本不存在的新模块。那么为什么不能像后者一样点击下拉控件,向下推送导航呢?

这涉及到顶部导航和下拉控件本身的用法和规则。

下拉中嵌入的导航栏实际上是导航+下拉控件,所以控件有两个属性,即原来的导航栏属性和下拉控件属性,导航栏需要固定在顶部。在移动终端本身的组件定义中,它是固定在顶部的不可动摇的条,所以很久以前设计移动终端和web终端的时候,顶部导航栏也是视觉优先级很高的。比如微信、淘宝等顶部导航栏在老版中是带颜色的,就像一个盒子必须有盖子一样,没有盖子的容器不严谨,不安全。

同时,这个“盖子”有几个功能:

当前定位/说明 ,可以放单个页面的标题也可以放几个tab来切换页面。当前界面辅助操作 ,例如分享。可以嵌入入口,例如搜索框、设置等等。

这个封面看起来包容性很强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小区楼下的店铺。商店可以开餐馆和美甲沙龙。只要他们符合要求,你可以做很多这方面的事情,但是商店只允许你在这个空约束内完成自己的行为,但是你的行为不能影响我的商店,也就是你是一个下拉控件,所以你要下拉的是你自己。所以导航本身有自己的语义,导航+下拉控件也必须满足这些约束。

话说回来,现在的设计其实也没那么严谨。比如顶部导航栏越来越弱。我们可以看到,微信、淘宝、饿了么等首页都有“二楼”设计。当我们在整个首页的后面,会有一个隐藏的导航条,或者是导航条被拉到底部的场景。同时,下拉也不再是“下拉”,它只是告诉用户,这里有可以展开的东西,但如何展开,不再是在当前坐标展开的意思。

语义约束要求设计师时刻观察当前用户的认知水平和设计的发展阶段,以便更合理地使用。我们之前讲创新,其实只是随着技术、文化、用户习惯不断更新而已。保守也许没有错,但要想有所突破,就不能墨守成规。

四、逻辑约束

这个概念是诺曼在书中举的一个修水龙头的例子。据说当你修好水龙头,最后发现有一个零件没装上,显然是错的。这和我们之前讲的映射是一样的。自然映射为我们提供了逻辑约束,元素的构成可能有空或功能逻辑关系,比如不同的开关控制不同的灯。

那我们就简单看一下“逻辑”这个概念。我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把一个计划或者一件事情告诉别人的时候,会听到别人说:你的逻辑错了,那逻辑是什么?这里就不赘述了。逻辑的概念很大,但我们可以有更形象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客观地描述概念。比如男人喜欢女人,这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其次要判断事物中的对象是否真实,比如老王是男的。知道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出结论,老王喜欢女人。但这个推理并不严谨,因为老王可能喜欢女人,也可能两者都喜欢。如果有其他条件,结论会更准确。比如老王就有过五个女朋友。

在设计中,也会有很多逻辑,比如商业逻辑、交互逻辑、视觉逻辑等等。业务逻辑是指商品的展示和排列规则,在签订合同时会显示每个供应商的详细信息,权限角色的类型不同导致判断顺序不同。交互逻辑是指交互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和规则,如点击卡片跳转到xxx界面,点击后用户未登录则跳转到登录页面。视觉逻辑是指根据用户的浏览顺序和信息的优先级来设计视觉布局。

这里,让我们举一个智能食品产品的功能设计的例子,看看逻辑约束如何影响我们在这个方案中的整个设计过程。智能拼盘的功能是用户可以自由组合自己想要烹饪的食材,拼成一道美味,然后衍生出这个功能。在制定这个方案之前,我们应该对这些概念进行描述和分析。

1. 解析概念

智能烹饪:

智能:通过什么算法,如何通过算法呈现给用户?如何让用户感知到智能?(业务逻辑)组菜:组是什么意思?(把食材搭配到一起)怎么组?(用户选择食材后生成)组什么(各种食材)?(交互逻辑)2. 设计策略与交互逻辑的思考怎么把食材搭配到一起:让用户自由选择食材。怎么才能让用户自由选择食材:提供食材的搜索、分类。怎么提供食材的分类和搜索:设计搜索功能流程、食材分类功能流程。

特殊场景思考:用户是否知道食材名称,如果不知道,如何搜索?可以提供食物分类、照片识别等功能。

先说简单的,搜食材就行了。然后想想他的交互逻辑。当用户进入搜索过程时,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所选的配料会出现在哪里?如何添加、继续添加和删除成分?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用户选择完食材后就进入一个新界面,界面中可以继续添加食材。用户选择完食材后在当前界面出现“菜篮”模块用来承载已经选择的食材。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这两种交互方式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逻辑正确并不意味着交互体验和效率最优。

比如搜索场景需要考虑键盘遮挡的问题。如果是第一种,没有键盘遮挡,但是每次选择完都要重新点击添加按钮,新页面的布局利用率很低。当前界面出现的第二种菜篮子会被键盘遮挡,只能出现在页面顶部,但是顶部的内容已经饱和,需要进一步考虑。所以目前很难权衡两个问题,所以需要根据更多的条件来约束最终的结果:

用户在选择食材的时候大概率是目标明确的,搜索类目不会很宽泛,例如青菜、排骨,所以搜索结果不会很多。大部分用户的手机为某为p40、某果12,页面较长,空白区域比较充裕。大部分情况一道菜的主要食材在3种左右。

有的小伙伴还会问会不会有批量选择。基本不会,因为我们刚才说了,菜品的组合是基于用户对现有食材进行组合的行为,所以用户的目标是单一而明确的。我有什么菜,我看看能组合什么。而不是直接搜索一种蔬菜,然后批量选择蔬菜类目下的其他食材,这是不符合用户场景的。所以不需要提供批量选择。

最后的结论是,第二种方法有足够的面积放置需要挑选的食材。

3. 最后的方案

当我们确定了策略之后,就可以画出一个大概的雏形了。用户在当前页面上搜索后选择搜索结果的成分,并将其显示在键盘上方。键盘收起来会放在最下面。美食搜索的结果不需要分类,以方块的形式展开,尽可能用最上面的区域来展示,而不是用列表。然后就不需要做搜索按钮了,因为这里的数据量很小,直接输入文字后就可以自动关联匹配了。同时放入了记录团菜,拍照识别的功能。

在这些基本的交互之后,不要忘了思考一些异常的流程和场景,比如找不到内容怎么办?如果用户同时搜索两种不同的食材会怎么样?用户第二次选择同样的食材怎么办?选择5个以上怎么提示?等一下。

好了,这个案例做完之后,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方案产生的时候,有很多条件和逻辑去约束不同的设计结果?

如果需要增加配料的分类模块,现在的方案和流程还合适吗?如果商家认为用户在使用智能烹饪的时候不知道吃什么,这是一个“死胡同”的场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提供一个配送即食菜的服务?比如我们最近在一个电梯广告里看到一个“舌尖英雄”app。他只是把一道菜的食材分开包装,然后卖给用户,用网络视频的方式教他们做菜的步骤,让他们一学就会。这也是一种业务创新,也是一种插入智能备菜场景的方式。

#专栏作家#

颖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官方账号:shejishiyj。

本文由@英俊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58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