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社会存在吗知乎(母系社会存在吗百度百科)

伟大的革命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写的材料具有普适性,但他们的观点往往在交流中被夸大和扭曲。最典型的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

伟大的革命老师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写的材料具有普适性,但他们的观点往往在交流中被夸大和扭曲。最典型的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依次出现”的理论。现在国内普遍认可,这是对他们理论的误解。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提倡这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提法也在逐渐淡化。然而,母系-父系社会理论仍然被许多国内学者用来解释先秦历史。

母系社会存在吗知乎(母系社会存在吗百度百科)

从巴霍芬的“母系理论”到摩尔根的“母系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影响很大。除了对早期神话的调查,摩尔根的实地调查似乎很有说服力。他认为母系社会普遍存在于父系社会之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早期是群婚形式,所以“知母知父”是普遍现象;第二,女性在采集和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男性在进入男权社会之前,其作用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上升的。今天学者发挥他的观点,把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和氏族公社,分为母系-父系两个阶段。

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的民族学和人类学调查,他们的结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虽然摩尔根的母系社会可能和奴隶社会一样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摩尔根认为,母系氏族主要存在于狩猎采集社会,但目前仍处于狩猎采集部落,继承制度非常复杂。除了父系和母系氏族,还有模棱两可的继承(任何一系),双面继承(双系)甚至无系。具体的继承方式是受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摩尔根简单粗暴的“技术主义”。

近代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摩尔根,现代美国人类学家

摩根的两个论点同样值得怀疑。

第一,他提出早期人类社会经历了“杂交”和“群婚”,但根据现代民族学的考察,出现了很多“乱伦禁忌”的情况,而不是“血亲婚姻”和“血亲家庭”。至于“群婚”,不一定是客观记录。这里的“群婚”很可能只是一种群婚的仪式,而不是部落之间共有的情侣。蔡的《论群婚》对摩尔根的“群婚”进行了详细的批判。退一步讲,即使两个部落之间存在“群婚”制度,“知母”也只是不知道亲生父亲,父系一方的宗族还是清楚的,不影响父系继承。

第二,他提出妇女主导采集和生产,所以她们的社会地位较高。事实上,在易洛魁部落中,妇女主宰生产是有特殊情况的。那时候,男人大多与欧洲侵略者和其他印第安人作战。而且,即使女性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也不能证明孩子会继承母系血统。对德宏傣族的社会历史调查表明,即使当地妇女承担了三分之二的生产,她们的地位仍然不高。更何况,女性主导生产并不意味着高母性地位,高母性地位并不意味着孩子靠母亲生活,靠母亲生活并不意味着母性遗传。这些概念经常混淆!

这一理论被复制到中国,国内历史学家在文献和考古中寻找证据,最终构建了一套本土化的母系-父系继承理论。在王的《中国古代史》中,提到了古籍中母系社会的七个痕迹:

一、《吕春秋》说“昔无君子,其人群居,知母不知其父”;第二,普通话说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有十二个姓氏,就是说这些儿子都随母姓。第三,二丫说媳妇叫公婆“阿姨”,也是母系社会的残余。第四,在《礼记》中,孙克是祖父的尸体主人,而儿子不能,这说明祖孙原本就是一个宗族。第五,“后稷”等古代帝王常称“侯”,“侯”字为“居(于)”,代表生育;第六,“玄鸟”的图腾崇拜也是氏族社会的遗迹;第七,周朝的姓氏多出自女性部分,也有母系遗迹。

用这些记载来证明母系社会的存在,确实有先表明立场的嫌疑。第1条已经在上面演示过了;第二个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人把不同的姓氏绑在黄帝身上的结果。第三,“大姨妈”的称谓只能证明两个婚姻宗族的存在;四是有一定的代际关系,没有祖孙混淆;第五,在甲骨文中,“王”是国王的代表,“侯”是后来的名字;第六,信仰、姓氏、国徽、图腾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绝对平等,与母系社会无关;第七,周朝的姓氏多从属于女字,是商朝女性化的结果,因为是用来称呼女性的。

这七条可以引申到很多,每一条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以后有机会在后面的文章里会提到。

除了用文献来说明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还用考古材料来论证。目前学者倾向于将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0年)视为父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 3000年)视为母系氏族社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二是半坡、姜寨遗址。第三,遗址村落布局中有三种类型的房屋,也能体现出更加民主平等的母系社会结构。

其实这些理由都不充分。第一,女性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这不仅从考古成果上难以成立,而且如前所述,生产主导权并不代表母系社会;第二,丧葬制度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但不能直接证明是母系继承;第三,从房屋类型看不出是母系社会。我们以为母系社会比父系社会更民主,更平等,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戴着母系-父系说过的有色眼镜。一般来说,依靠考古材料论证母系社会是没有科学方法的。

《史记》对汉高祖出生的描述也是“感生论”的典范,说汉高祖的母亲遇龙而生。这样的记载,当然不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写照,也不可能是史家对滥交的模糊描述,无非是赋予皇帝神性。在汉代之间的纬书中,三皇五帝以及商汤、周闻、孔子、刘太公也都有“感生”之说。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母系氏族社会不是父系氏族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感觉生活”论也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

(本文为武琳《周代八百年》系列003)

作者是武琳公子,文史作家,专注于先秦秦汉史。先后出版了《先秦诸子国志》、《先秦诸子国志》、《吴越春秋》、《山海经全集》三种著作,作品散见于《民族人文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媒。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346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