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无知啥意思(神知无知是什么意思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04期。作者:何仁福

神之无知啥意思(神知无知是什么意思呀)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399年)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到人间的人,把人的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而开启了理性伦理学的道路。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他的“认识自己”的理性原则、“知识即美德”的善的原则和“目的”的美的原则[1,2,3]。

一、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不过是从不同角度对善的探讨和对其普遍性的追求。同时,苏格拉底也把向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了善,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4]也就是说,理性、快乐、自制力之类的东西,都是为了善。“我们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幸福,都是为了善,而不是为了幸福而行善。”苏格拉底的善同时具有道德意义、功利意义和本体论意义。在他自己的论述中,他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善的定义,但是通过他对美德和善良的各种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善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善不仅是单个人生活的最高目的,也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是让城邦和公民尽可能好。善是一切行动的目的和最高的道德价值,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5]

首先,善是一种有序的安排。苏格拉底一再强调,快乐和善良是不同的,善良是快乐的目的,而不是相反。幸福出现我们就幸福,善良出现我们就善良。但是有其他美德的时候我们不就变好了吗?苏格拉底认为有。他说:“任何事物的美德,无论是在身体、灵魂或任何其他生物中实现的,都不能通过任何机会而最好地获得,而只能通过适合于一切事物的秩序和有序来获得。”任何事物的美德都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排列,所以正是这种适合那种事物的秩序的出现,才能使任何事物变得美好。”[6]正因为如此,当他得知阿拉克萨戈拉说心灵主宰一切时,他说:“我听了这话后感到非常高兴,我认为这个想法令人钦佩。我心想:如果心灵是编曲者,它会把一切都安排得最好,把每一件特别的事都安排在最好的位置上。”其次,善是自由,是自控,是自主。在苏格拉底看来,善不仅指事物的有序排列,还指由其决定的个体自由和自我控制以及个体自主。他指出,自由对于个人和城邦来说是一种高尚而美好的财产。能够做最好的事,也就是行善,就是自由。另一方面,被阻止行善意味着没有自由。相应的,任何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也是没有自由的人。那些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不仅被阻止行善,还被迫作恶。一面阻止人行善,一面强迫人作恶的主人,是最坏的主人第三,善是事物有益的原因。苏格拉底认为善是有益的,有用的。例如,他说上帝出于有益的目的给了人眼睛、耳朵、鼻子甚至理性和智慧的灵魂,他还说:“对任何人有益的东西,对他也是有益的。”苏格拉底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时,也把人们在日常事务中对善的追求和实现称为德性。美德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arete,意思很广。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本质。苏格拉底把人的一切优秀善良的品质,如自制力、正义、智慧、勇气、友谊、虔诚等,都称之为德性、德行(也译为美德)。他甚至把关于善的知识称为“一种关于人的利益的知识”苏格拉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德与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所有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物和一切道德行为都是美好的、善的;知道这些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人,永远无法付诸实践;即使他们尝试,他们也会失败。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做漂亮的好事,愚蠢的人做不了漂亮的好事。即使他们尝试,他们也会失败。既然正义的事物和其他美好美好的事物都是道德行为,那么很明显正义的事物和所有其他道德行为都是智慧。”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我控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自我控制,谁能学到任何好的东西,并完全执行它?”第三,友谊是建立在善良的基础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友善的天性;他们相互需要,相互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努力”德性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整个道德哲学的主旨,也是他人生境界理论的基石。在这个命题中,德性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还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本质,而知识主要指认识人的本质的能力,包括对相关事物的善良本质的认识。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命题包括“没有人故意作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所以,友谊作为一种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讨论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柏拉图的《吕西斯》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有丰富的记载。友谊,在希腊语中是philo,在英语中是Friendship,在苏格拉底的讨论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他看来,友谊是与智慧、知识和善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的。苏格拉底强调,没有人爱无知无用的人。如果他们对事物没有知识,就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失去别人的爱,甚至是父母的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如果你获得了知识,显得有用和善良,每个人都会对你友好。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朋友比一切财富都有价值”首先,苏格拉底指出,主动避善避恶不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意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选择大恶。人的恐惧和恐怖可以理解为对邪恶的预见;人们害怕和恐惧预见邪恶,是因为没有人自愿遭遇邪恶并接受它。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渴望是所有人共有的,在这方面,谁也不比谁强。”没有人愿意看着邪恶”既然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人生完美境界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见解)?换句话说,完美人生境界的入口在哪里?对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他的著名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本性,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上帝是全知的,人才能从无知走向知识,进而走向真知,找到通往完美之路的入口。.没有人愿意去恶,避善去恶是违背人性的”苏格拉底认为,获得真知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人首先要充分怀疑自己之前获得的外在具体意见,然后才能寻求自己的内在灵魂,获得真知。对此,苏格拉底在《辩护词》中解释说,特尔斐神庙的神谕女祭司告诉凯勒·冯,苏格拉底是人当中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自己也觉得自己不聪明,但认为上帝不会说谎。因此,他四处与“有知识的”人交谈,以验证神谕。但结果他发现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于是他问自己,他的聪明在哪里?他发现“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是他比别人优越的地方。由此,他断定“自知无知”是他的智慧。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理解为一种谦虚或做作。事实上,它揭示了当人们把目光从天地转向自己时,外界知识的无用性和对自身本性的无知。在苏格拉底看来,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他才能不以自己曾经拥有的各种见解来冒充关于人类的真知,才能认真地寻求关于人类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美德,达到圆满。。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的恶,也指与善相对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识必然导致行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做一个有知识的恶人是不可能的。邪恶只能来自无知。,友谊的价值是相互的。朋友不仅对自己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也要让自己尽可能的对朋友有价值。他还指出,交友之道是交能克制情欲、忠义报恩的朋友,使自己言行和善,真诚对待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友谊。当然,友谊的获得靠的是“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是恶。在他看来,没有知识,人就会受到主观武断的影响,或者受到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影响,或者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这样,人就不会有对善的追求而陷入恶的深渊。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有意说谎(或者犯错、失败)比无意说谎要好。因为故意说谎至少说明说谎者有相应的“真知”,而无意说谎属于根本无知。前者能做而不做,后者不能做而不做。不作为是无知和无力,结果必然是恶;能做而不做,说明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基于自己的责任而是基于更大的原则,所以不一定是恶。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美德的完整性在于它们共同的理性本质,即以知识为基础。,这是双方都给予的。“因为对于我爱的人,不管是谁,我总是全心全意地爱着他们,我非常渴望他们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我向往他们,希望他们也向往我。我渴望与他们相聚,也希望他们同样渴望与我相聚。”第三,苏格拉底认为,既然美德的共同本质是知识,而人类的理性本质贯穿于道德本质之中,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和美德(两者是一个意思)。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和知识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有些人因为感觉的失落和欲望的膨胀而缺乏德性,扭曲了人的理性本性。因此,通过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性本性,培养德性。可见,友谊的本质是善的,友谊只能存在于高尚善良的人之间,善恶不能相爱。“因为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对别人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产来中饱私囊一样,对别人有害,对自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伤害不仅是摧毁他的家庭,更是摧毁他的身体和灵魂。”最后,美德具有完整性。苏格拉底通过对正义、勇气、虔诚、自制、友谊、智慧等具体美德的论述,指出美德来源于共同的理性,是一种知识,构成一个整体。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和虔诚是相互关联的,而智慧和自制力是一回事。勇气也来自智慧。所有的美德都与智慧有关,总是表现出善。尽管苏格拉底并不否认各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他强调了它们的同一性,即它们具有共同的合理性和共同的造福于人向善的功能价值。这种本质的同一性使得各种美德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孤立存在。也就是说,德性作为善的实现和追求,是整体性的。这也意味着“很难真正成为一个好人”。但因为人类都有趋善避恶的天性,所以永远做一个好人不是不可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虽然人生难免有错误和邪恶。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辞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因为他不仅降服了肉体的私欲,还战胜了一切与金钱有关的东西。”即使是对别人,也首先要求他自律自强。”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追随者们口才流利、处理事务能力强、头脑巧妙,而是认为自制力是为他们首先必须做到的,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没有自制力,那只会是不义和邪恶的。”苏格拉底在强调德性的整体性时,已经将德性的基础定义为共同的理性本质,并得出德性即知识的论点。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善解。他强调美德在于洞察力。因此,要获得美德和行善,就必须获得相应的知识。因为智慧是最大的美德。苏格拉底强调自我控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因为在他看来,没有自我控制就会使人受肉体欲望的支配,不选择行善,甚至做无耻的事,即使人离智慧还很远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描述了苏格拉底与智者领袖普罗泰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大多数人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而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情感,如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另一种道德主义认为,知识是最美好的东西,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因为它可以区分善恶,智慧是最需要的辅助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达到善,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关键就在于获取知识。一方面,人们必须熟悉自己的职业,了解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才能按规律办事,才能有用,才能成功,也就是行善。另一方面,人们也必须充分了解善本身,了解正义、虔诚、勇敢等被称为善的美德是什么。只有这样,你才能刻意追随善,而不会无意中陷入恶。正如色诺芬所记载的:“至于他自己,他愿意时不时地谈论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研究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不公平;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刚毅,什么是懦弱;治理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善于治理人民的人的素质是什么;等话题。他认为懂得这些东西的人是贵族,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的人可以说不如奴隶。“也就是说,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必须知道各种具体的德行。这样,知识就成了通往完美之路的一把钥匙。。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主义,后者是苏格拉底的理性道德主义。为了说明他的论点,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强烈批判了情感道德理论。他指出,人的一生不能满足于知善而不为,知恶而为之,在迷迷糊糊中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自制力作为战胜欲望的理由,可以适度的满足欲望,给人最大的快乐。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善美,真善美对人都是有益的、有用的,所以没有人有意为恶,无知就是恶其次,勇气是善于应对危险的。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一生中的高尚品格,但只有坚韧加上智慧才是高尚的。无知的顽强只是固执和有害的邪恶。而且,即使明智的坚韧也不代表勇气,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在苏格拉底看来,勇气不仅与对未来的恐惧和信心有关,还与过去和现在有关,不仅与未来的善恶有关,还与过去、现在甚至任何时候的善恶有关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幸福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数量或程度的幸福和较小数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痛苦和快乐的交集时,永远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人在做快乐和痛苦的选择时,一定要有分寸,有分寸。这个衡量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得到美好的生活。所以,支配快乐、痛苦等情感的恰恰是知识,是知识形成德性的基础。这样,苏格拉底就明确地宣称,美德就是知识。。也就是说,勇气不是与生俱来的勇敢,而是一种只有通过教育和知识才能培养出来的美德。勇气和智慧密不可分,勇气来自策略。不能简单的说勇敢就是对可怕危险的事情无所畏惧。如果我们对这种事情的本质一无所知,无所畏惧,那就只能是不计后果。只有在大难临头的时候,你有知识有谋略,善于应对危险,不怕危险,才是真正的勇气。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处理可怕和危险情况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气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善的功利和美好。。,“一切能够不痛苦地达到快乐的行为都是好行为,是善的,有益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哲学谈话中谈到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美德,他自己就是各种美德的化身。在对这些美德的讨论中,他一方面试图为各种美德找到一个普遍的定义,另一方面坚持各种美德对于善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具体来说,苏格拉底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实苏格拉底的善,希腊语agathon,本来就有好的、优越的、合理的、有益的、有用的意思,英文翻译成good,中文翻译成good。但是,苏格拉底说善是有益的,绝不是纯粹功利地把一切有益的、有用的东西都当作善。相反,他认为善之所以为善,是为了使事物有益、有益,而不是说事物有益、有益或者是善。他反对老百姓满足个人感情和欲望的功利观,认为这种利益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利益。他要求人们认同并追求真正的最高利益,即灵魂需求的满足而非肉体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是所有其他有益的原因,而且是善本身。因此,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与知、真、美相一致的功利。。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一个人通过自我控制来从事善的自由,独立是智慧和健全的理性。他说:“智慧是最大的美德。控制不住自己,就会让智慧远离人,把人往相反的方向赶。”因为“自控力使人忘记了眼前的快乐,它常常使那些本可以分辨好与坏的人变得迟钝,以至于他们选择了坏的东西而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健全的理性和自制力正好相反”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不同于其他事物,因为他是理性的(Nuss)。但他也指出,人类的理性与普遍理性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人的理智是上帝给的。不仅如此,上帝为了利益给了人们眼睛,耳朵和鼻子,这使他们直立,有手,并使他们说话和表达自己。所以,人类的Nuss与宇宙理性相比,只是一点点,只有上帝是无所不在的。然而,苏格拉底的上帝只能按照理性行事,并以善为目的。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良才是最高的绝对标准。苏格拉底的上帝是理性的而不是宗教的,它以善为目的,不仅具有伦理和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善的目的论”。。换句话说,善就是个体自主,反之亦然。苏格拉底关于善是有序的安排,与他的“目的性”美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7]

[8]

[9]

二、美德是对善的追求和实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三、美德即知识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四、自知无知乃一切真知之始

[29]

[30]

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智慧,人类的智慧没有多少价值或根本没有价值”[31],人只能“爱”智慧。苏格拉底明确说过:“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只适合上帝,但爱智慧适合人。”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生命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的自知和对自身本性的洞察,获得了真知。“然后,苏格拉底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熟悉和对各种美德的认识,实现了各种美德的落实,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至善的最高目标,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理论。苏格拉底从无知到有知、从真知到德性、从德性到至善的人生境界理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人是不可能拥有全知的神所拥有的智慧的。只有当人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是知道了人们相对于一个全知的上帝一无所知,他们才能热爱真正的智慧,追求真正的知识,以获得相应的知识。

苏格拉底的知识包括物的知识、善的知识和人性的知识。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良的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往完美之路的钥匙,那么关于人性的知识就是通往完美境界的入口。人只有先了解自己的本性和无知,才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良的知识,从而实现德性,达到圆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本性一无所知,必然会走向邪恶。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其他了解的基础。而人性在于相对于上帝的无知。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一个人要想认识,然后拥有德性,最终达到完美,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完美的入口。

[3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323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