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是什么意思是星期几(wedding)

导读: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必然是去中心化的,但目前的网络生态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去中心化的需求。有人认为即将到来的Web 3.0时代与元宇宙所需要的网络生态高度重合

导读: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必然是去中心化的,但目前的网络生态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去中心化的需求。有人认为即将到来的Web 3.0时代与元宇宙所需要的网络生态高度重合。Web 3.0可能成为通往元宇宙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wed是什么意思是星期几(wedding)

作者:程

来源:华章科技

01 Web的三次技术迭代

Web 3.0体现在新技术上,比如加密货币、虚拟和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等。在新技术的推动下,Web 3.0旨在创建一个服务于人民并为人民所有的互联网。

以太坊带来的商业创新浪潮远超无数对以太坊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如果成功,这些项目将为保护用户隐私的新市场和商业模式铺平道路,并允许企业开发更复杂的应用程序,从而促进Web 3.0的发展。

推动生态系统前进的是以太坊的颠覆性潜力。由此产生的Web 3.0以太坊系统将在众多去中心化的部门之间产生更丰富、更可信的交互模式。

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给出了一个从Web 1.0到Web 3.0的有趣解释:

Web 1.0是Web 的“可读”阶段。我们看到用户之间的互动有限;Web 2.0 是Web的“可交互”阶段,用户可以在这个阶段与站点进行交互以及彼此之间进行交互;Web 3.0是网络的“可执行”阶段,在这里,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解释信息,然后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内容(见图2.2)。1.Web 1.0时代

为了理解Web 3.0的意义,我们需要回到Web 1.0时代。

Web 1.0从8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05年,也就是最初的万维网。它基于开源(如Linux)、免许可开发(如PC软件)和开放标准(HTML/HTTP)。一些现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如亚马逊和谷歌)就是在这个生态系统上建立起来的,或者扩张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来盈利的(如微软和苹果)。

在这个阶段,网页是静态的,内容由服务器的文件系统提供。此外,这些页面没有交互性。用户不能对带有评论或喜欢的帖子进行任何“回复”。Web 1.0时代,用户只是被动地消费信息(见图2.3)。

2.Web 2.0时代

Web 1.0的下一个技术迭代是Web 2.0,也就是今天众所周知的网络。大多数Web 2.0都是基于Web 1.0技术的。Web 2.0生态系统下的互联网公司与启用Web 1.0生态系统的公司基于相同的开放环境,但他们创建了一个“围墙花园”生态系统,以实现社交联系和内容创作(见图2.4)。

最典型的例子是脸书和YouTube,它们为社交网络和用户生成的内容创建了一个“围墙花园”。

此时,网络不再是静态内容,而是动态内容,用户现在可以与网络上发布的内容进行交互。JavaScript、HTML、CSS等技术的发明,让用户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使开发人员能够构建用户可以与内容实时交互的应用程序。Web 2.0的兴起主要由三个核心创新层推动:移动、社交和云服务。

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推出和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极大地扩大了用户群和网络的使用范围:我们从每天在家拨号上网,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网络浏览器和各种移动应用程序就这样被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

无论是社交媒体、博客还是播客,都是基于Web 2.0中的交互。这些社交网络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参与互动,并轻松地与他人分享文本、图像和音乐。在Web 2.0中蓬勃发展的一些著名应用包括微博、Instagram、YouTube、脸书、微信等等。所以这个时代的网络也被称为“社交网络”。

3.Web 3.0时代

尽管Web 2.0的浪潮仍在继续,但我们也看到了互联网应用的下一次革命性变革,即Web 3.0(见图2.5)。Web 3.0是更根本的颠覆,它将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开放、可信、免许可的网络。

Web 3.0网络允许参与者在没有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公开或私下互动。任何人,包括用户和供应商,都可以参与,无需管理机构授权。

Web 3.0是一个语义网。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根据关键词搜索内容,还可以使用AI来理解网络内容的语义(即其内部含义)。这将允许机器像人类一样理解和解释信息。语义网的主要目的是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分享和组合信息。

然而现在,Web 3.0这个词不仅仅意味着一个语义网络。更具体地说,区块链爱好者使用术语Web 3.0来描述在开放和分散的架构上构建应用程序的想法。

Web 3.0的首要目标是让互联网更加智能、自主和开放。Web 2.0由移动、社交和云的出现推动,而Web 3.0主要建立在新的技术层面上:边缘计算、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和人工智能。

1)边缘计算

虽然在Web 2.0中,最近商业化的个人计算机硬件在数据中心得到了重用,但向Web 3.0的过渡正在将数据中心扩展到边缘。与现在的互联网数据量相比,超宇宙中产生和消耗的数据量将是现在的几百倍。边缘计算将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2)分散的网络结构

去中心化的数据网络使得出售或交换个人数据(如个人健康数据、农民的作物数据或汽车位置和性能数据)成为可能,而不会失去对数据的所有权控制,放弃数据隐私或依赖第三方平台来管理数据。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分散协议上构建应用程序,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困在互联网的“围墙花园”模式中。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已经非常强大,可以创建有效的预测和学习算法模型。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网络上的内容。当我们在新的去中心化数据结构上时,可以访问到很多当今科技巨头羡慕的互联网数据,其潜在应用远超现在。它可以引领我们进入精密材料、药物研发和气候建模等领域。

Web 3.0还将使用3D图形和虚拟现实技术,如VR和AR,使我们的在线体验更加身临其境。在元宇宙中,人们可以在线与内容互动。超宇宙中的网站交互不再是简单的与手机上的二维应用交互或者浏览网页时简单的翻页,而是转化为与三维物体的交互。

Web 3.0相当于空之间的一个网络,融合了空之间的物理层、数字信息层和交互层,让用户以一种全新的、非文本的方式使用互联网。

02 Web 3.0和元宇宙

为了让元宇宙成为现实,而不是资本炒作的概念,它需要一个由大众而非少数人控制的开源、可互操作的互联网生态环境(见图2.6)。

互联网第二次迭代(Web 2.0)的缺陷和公共区块链技术的诞生,帮助我们走向更加去中心化的Web 3.0。元宇宙和更广泛的去中心化网络都是关于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因此,拥有一个可互操作的开源公链是保证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能够无缝链接的关键技术。

Web 3.0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吸收区块链技术的引擎。每一个新的区块链概念将被立即识别并整合到Web 3.0中,这将为metacosmic产品提供动力。虽然传统公链仍然是Web 3.0生态系统的核心,但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异构令牌(NFT)等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让这两个术语有了更多的交集。

Web 3.0意味着互联网接入将无处不在——跨越地域、网络和设备。目前,我们主要使用PC和智能手机进行网络连接。未来,通过在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AR/VR设备、物联网接口和智能汽车中提供Web 3.0,互联网的使用将会爆发式地扩大。

Web 3.0生态在元宇宙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分散注意力

Web 3.0将基于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实现起来有些困难。如今,互联网被少数科技巨头和企业压倒性地控制着,他们充当着数据和算法的看门人。新互联网基于完全开源的架构,不受单个组织或一组组织的控制,并将通过区块链架构完全去中心化。

任何人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修改和扩展互联网数据。这也是Web 3.0直到最近才可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用户、创作者和每一个在线实体都将存在于一个互联网生态系统中,这个生态系统通过专门设计的协议去中心化。

2.人工智能和3D技术

AI和3D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虚拟空中表达自己。一个可互操作的框架可以将用户的化身带入元宇宙。新的在线体验,包括游戏、音乐、戏剧和元宇宙中的许多其他应用,将成为重组这些自我表达形式的方式。

为了在最广泛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一个可互操作的虚拟身份,并构建一个高度逼真的空环境。AI和3D技术是实现这些的核心技术。

3.创造者经济

Web 3.0为下一代游戏赚钱(P2E)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框架。近年来,许多人通过电子竞技、直播或其他形式的游戏赚钱。有数百万玩家渴望将他们的爱好变成谋生的手段。

Web 3.0的目标是在创造者的经济中实现更好的平衡。目前,对于网络创作者如何获得报酬,很少有制衡机制。同时,用户动机的概念也不明确。例如,用户可能会获得代币或加密货币,因为他们愿意分享他们的数据以保持透明。这种明确的激励将成为Web 3.0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程盛辉,博士,西湖大学西湖学者,现任智能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医学研究所、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哈佛医学院进行研究。他曾是世界银行(总部)数字经济集团的顾问。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分析和元宇宙。

本文摘自《元宇宙:概念、技术和生态》(ISBN: 978-7-111-70354-9),经出版社授权出版。

推荐语:西湖大学西湖学者写了一本书,被很多专家推荐。它将带你走出元宇宙概念的迷雾,了解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盘点巨人新赛道的布局,构建虚拟世界的完整生态。这本书重点介绍了可以使元宇宙概念成真的技术集群,包括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5G网络技术、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274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