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省会(黑龙江的省会是哪个市)

在中国,有许多城市与县同名,如长沙市的长沙县和南昌市的南昌县。但是,同名的省市只有一个,那就是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省的名称源于吉林市。1673年,清

吉林的省会(黑龙江的省会是哪个市)

在中国,有许多城市与县同名,如长沙市的长沙县和南昌市的南昌县。但是,同名的省市只有一个,那就是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省的名称源于吉林市。1673年,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城,后命名为“吉林乌拉”。1757年,清朝让吉林将军掌管东北军政,吉林从一个城市的名称扩大到整个行政区。吉林市也成为吉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东北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吉林一直稳坐吉林省会的位置。但在1954年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吉林省会迁到了距离吉林市较近的长春市,吉林市最终失去了省会的称号。

▲吉林市

作为中国唯一的同名城市,200多年来一直是军事政治中心的吉林为什么会失去吉林省会的地位?

一、吉林之名的由来

1644年,原本居住在东北白山至黑水之间的满族进入中原,建立了清朝。入关后,清朝对各地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在人口密集的汉族地区,清朝继承并发展了元明时期的行省制度,专管民政。

▲清代十八省

由于注重对内地的管理,清朝对东北的龙兴之地保留了传统的八旗制度,东北的人口和士兵由旗主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就在这时,东北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威胁。

由于满人大量南迁,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人口大幅减少,出现了“千里良田无土”的局面。

1656年,北方的沙俄把目光投向了想象中的东北地区。大批殖民队伍在东北无人区黑龙江、松花江沿岸设立殖民据点,与东北军民的摩擦与日俱增。

▲俄罗斯殖民队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方面,从1644年开始,清朝多次招募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的人移居东北垦荒,充实了东北人口,止住了东北人口的下降趋势。

▲清代东北人口统计(节选)

但大量移民也将山海关汉族的习俗带到了东北,开始对满族文化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清朝入关前的首都奉天(今沈阳)。与此同时,移民开发长白山,被清朝视为“龙脉”。

这些行为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警惕。为了保护“龙脉”和满族文化的纯洁,康熙皇帝在辽东筑起土墙,禁止移民进入。这个政策也被称为柳条政策,因为柳条是插在土墙里的。

▲柳条边示意图,约占东北面积的8%。是禁区,边缘之外有时鼓励有时禁止。

另一方面,清朝开始改革东北八旗制度,直管东北。

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又要防备沙俄的入侵,清朝没有在东北设置掌管民政的行省,而是选择了掌管军政的将军制。

柳条附近的满族聚居区,清朝时奉天将军被安置在奉天(今沈阳),掌管当地军政,管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

在柳条以外的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宽阔,河网密布,水运是非常重要的运输方式。为了防止俄国顺流而下,清朝沿河修建了七座重要城市,统称为边关七镇;宁古塔将军被安置在宁古塔,负责管理和巡查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从长白山到库页岛;黑龙江将军被派驻爱辉(黑龙江市),负责巡查管理黑龙江上游及其支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清初东北行政区划及边关外七镇。

界外七镇中,吉林乌拉位于松花江畔,盛产松木,是造船的好材料。清朝于1661年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造船厂。1676年,在造船厂的基础上建城,宁古塔将军官邸迁至此,并正式命名为“吉林乌拉”,意为沿河城。

1757年,清朝将宁古塔将军改名为吉林将军,吉林一词从吉林市扩大到整个行政区的名称。此时的吉林将军,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近2000公里。

由于吉林市地处通往松花江、黑龙江的水陆枢纽,又是将军衙门的驻地,逐渐成为整个边区的军政重镇和交通中心。

▲清代的吉林将军地区。

到18世纪中叶,清朝在东北初步建立了一套军政管理体系,东北也分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地区。

此后,虽然清朝对东北的移民政策时断时续,但东北地区还是得到了发展。1840年,东北的人口已经超过300万。

但也是在19世纪中期,东北迎来了一场世纪灾难。

二、改变局势的铁路

19世纪中期,一场内忧外患的危机在清朝蔓延。

一方面,清代人口剧增,社会矛盾激化严重。嘉庆年间的天津起义和道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相继爆发,严重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另一方面,英法经历了工业革命,急需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的大门。

与此同时,俄国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西北和东北占领了大清的土地。

1858年至1860年,沙俄强迫清朝签订了《爱昏条约》和《北京条约》,占领了黑龙江以东和以北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吉林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也失去了。

▲俄罗斯入侵东北领土。

领土的丧失使黑龙江和吉林的范围大大缩小。原来的黑龙江市从黑龙江的中心变成了边境,黑龙江的将军要迁到离内地更近的齐齐哈尔。

为了缓解内地突出的人地矛盾,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清朝于1860年正式废除了柳条边境政策,允许大量内地民众移居东北,开垦和充实边疆。到19世纪末,中国东北的人口从大约360万迅速增加到超过1000万。

▲清末的人口迁移

在这次移民潮中,奉天、吉林市等原有大城市凭借政治、交通优势,人口迅速增加。哈尔滨和长春也开始崭露头角,有人口聚集区,但整体实力仍远不及奉天和吉林市。

▲19世纪末的哈尔滨,人口约3万。

到19世纪末,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沙俄制定了旨在吞并中国长城以北全部地区的“黄俄计划”。其重要的一步是将横跨欧亚的9200公里西伯利亚铁路桥延伸至东北,从而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吞并东北是整个黄俄计划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废除了中朝宗藩关系,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逐渐形成了以朝鲜和东北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

日俄都把争夺中国东北作为自己的政策,日俄矛盾逐渐加深。

为了支付甲午战争中对日本的巨额赔款,清朝不得不向俄国等西方列强大量借款。借此机会,俄国获得了修建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的垄断权和经营权,也获得了铁路沿线的驻军权和资源开发权。

1898年,俄国开始正式修建中国东部的铁路,后更名为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由俄罗斯全额出资,施工用的钢筋和机器从俄罗斯运来,技术人员主要从俄罗斯招聘。而沙子、石子、木材等初级原料则在东北当地采购,底层劳动力也从中国大量招募。据统计,有17万中国劳工参与了中东铁路的建设。由于恶劣的气候和恶劣的待遇,无数中国劳工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丧生。

▲1898年中东铁路奠基仪式

中东铁路是一条T型铁路,是连接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中国东北的重要路线。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奉天、旅顺,全长2500多公里,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东北。

▲中东铁路的初衷是为了控制远东,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所以铁路建设成本很高。在规划中,俄罗斯人选择了偷工减料,沿着山河直走,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直线规划下,哈尔滨这个松花江中游只有3万人口的小镇,变成了铁路物资的中转站,从而成为丁字路口。

由于吉林市处于长白山与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四面环山,松花江穿城而过,如果哈尔滨往奉天、旅顺方向经过吉林市,会增加成本。因此,俄罗斯设计师将选址定在长春,位于吉林市以西100公里的平原上,以降低成本。

▲中东铁路示意图

1903年,历经5年建设,掠夺了中国东北无数砂岩森林的中东铁路,带着华工的遗骸正式竣工。铁路的优势使其迅速取代原有的河流水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沿线长春从10多万增加到40多万,哈尔滨从铁路建设前的3万迅速增加到20多万。不在沿线的吉林市发展速度也在逐渐放缓。

▲吉林市四面环山。

铁路建成后,俄罗斯获得了铁路的经营权,并开始沿途掠夺资源和驻军,这引起了日本的不满,双方很快发展到互相争斗的地步。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第二年,日俄之间的《朴茨茅斯条约》签订。日本取代俄国垄断了东北三省的权益。中东铁路以长春为界,南部改为南满铁路,交由日本经营。

▲南满铁路

随着东北人口的急剧增加,日俄相继在东北攫取权益,统管军民的将军制显然已不适应时代。

1907年,清朝废除了吉林将军,吉林成为一个省。中东铁路的修建改变了城市发展。吉林省虽然仍以56万人口居各地之首,高于长春的46万和哈尔滨的30万,但增速明显不如长春和哈尔滨。考虑到经济水平和历史原因,吉林省省会仍设在吉林省。但是长春和哈尔滨在吉林省越来越重要。

▲1910年长春与1800年长春的对比(红圈为老城区)

但没过多久,更大的灾难还在东北等着。

三、长春的崛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两年后,承德地区设立热河特区,划入东北,开启东四省时代。

▲民国初年的东四省

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中日第四条约,从而获得移民东北的特权。此后,日本移民开始大量进入东北。据统计,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的30年里,至少有30万日本人移民到中国东北。

1916年,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在华帝国主义支持各路军阀互相争斗,扩大自己的权益。日本以扶植冯至军阀为契机,逐步扩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北洋军阀混战示意图

1931年9月,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用武力彻底把东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1932年2月,整个东北沦陷。

▲日本侵略东北三省。

1932年3月,日本支持清朝皇帝溥仪建立所谓“伪满洲国”。除旅顺和大连被日本租借外,其余东四省被划分为吉林等14个省和新疆(长春)、哈尔滨两个特别市。吉林省范围缩小了,但省会仍设在吉林市。

由于华东铁路丁字路口的特殊位置,哈尔滨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城市,从而获得了特殊城市的地位。

长春因日本人较多,发展潜力较大,改名为新京特别市,成为“伪满洲国”首都。

▲长春的日本侨民比较多。

随着对中国侵略的扩大,日本甚至产生了把长春变成整个“大日本帝国”首都的计划。

▲长春在日本控制区的位置。

因此,长春发展很快。日本大量移民长春,建设了完善的电力、排水、交通系统。

▲“伪满皇宫”是按照日本天皇的生活水平建造的。

但作为日本扶持的殖民伪政权,这种快速发展的红利完全无法惠及普通民众。

随着大量日本移民的涌入,东北人民手中的良田被日本强行夺走,分给了日本移民。大量东北人被赶走,甚至被屠杀。

随着长春等城市的崛起,用电量与日俱增。1937年,日本在吉林市修建丰满水电站发电。在建设过程中,日本从吉林和大陆强行扣押了约11万名劳工。高强度劳动的结果,在施工过程中直接死亡一万多人。

▲吉林市丰满大众坑遗址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日据时期,东北地区有不少于60万人死于日本的残酷统治之下。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东北被收复。而此时的吉林城市理论发展程度,与长春完全无法相比。

东北光复后,民国政府调整了旧“伪满洲国”的行政区划,将东北合并为九省。吉林省联社仍在吉林市。

▲1945年8月东北行政区划

解放战争爆发后,吉林市于1948年3月解放,继续作为省会存在,而长春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屡战屡败,直到10月才彻底解放,经过短暂的直辖后划归吉林省管辖。

但在之前的发展中,长春已经成为了一个远超吉林市的铁路重镇。1953年,长春升格为直辖市。这个时候东北有6个省,7个直辖市,管理起来很不方便。

▲1953年东北行政区划

太多的直辖市和省份让东北看起来非常分散。

为了整个东北的均衡发展,从1954年开始,我国对东北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七个直辖市全部降为省辖市。沈阳成为辽宁省会,哈尔滨纳入黑龙江省取代齐齐哈尔成为省会。在吉林省内,此时的吉林市的发展水平和交通状况远不如长春市,于是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新省会,吉林市最终失去了省会的地位。

▲1954年东北行政区划

1956年,热河省撤销,并入河北、辽宁,东北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东三省”。

被“降职”的长春并没有从中恢复过来,而是迅速从“满洲旧都”发展成为共和国长子,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中心和电影制作基地。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长春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如今,长春已经成为吉林省绝对的核心城市,2021年人口超过900万,占全省人口的37%。地区生产总值7103亿元,占全省的53%。

失去省会地位的吉林市也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是吉林省仅次于长春的第二大城市。2021年,吉林市人口415万,占全省17%,生产总值1549亿元,占全省11%。发展程度早就和长春没法比了。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和吉林比邻而居,市区之间的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吉林省省会城市的演变,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悲情缩影。吉林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同名省市,不负盛名,但也在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拥有雾凇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

作者|再舟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编辑| |托马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全球情报主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259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