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经济类型及特点(我国有哪些经济类型及其特点)

一、不同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差异的特征空人均GDP是结合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两个维度来衡量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中经常用来反映区域

一、不同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差异的特征空

我国有哪些经济类型及特点(我国有哪些经济类型及其特点)

人均GDP是结合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两个维度来衡量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中经常用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与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指标相比,人均GDP具有以下优势:

(1) ①GDP和人口是各级行政区统计部门经过年度人口普查和精确计算后发布的官方社会数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着数据可获得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后续处理和计算结果反映真实的经济水平。

②从人均角度描述经济实力,能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3)能有效解决因部分地区经济总量小、行政面积过大、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过大而导致的与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的极值。现有的衡量经济差异的研究表明,选择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比较各年的人均GDP,是衡量贫富差距、判断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的演变可能具有空和时间序列之间的双重异质性,而空之间以异质性为特征的空之间人均GDP的分布格局是随着时间序列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如果仅用某一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区域目前的格局和各地区的水平,但无法描述其随时间推移的发生情况//[/。

因此,以陕西省107个区(县级市)为基本单元,以2000-2020年陕西省各县人均GDP为面板数据,选取2000、2005、2010、2015、2020年为时间序列节点,分析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及其/[/k0/。

2000年,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呈现异质性空和两极分化空。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热点聚集在空,包括雁塔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秦都区、渭滨区、金台区。经济次热点有碑林区、潍城区、阎良区,分散在地级市中心城区周围,或主城区或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副城区;

2000年,陕西省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不大,以关中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关中主城和延安为副核心,形成了关中领先、陕北蓄势、陕南滞后的经济发展格局。从2000年到200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与欠发达县之间的差距拉大,空之间的集聚效应增强,陕西省经济两极分化现象开始明显。

这一时期,为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陕北实施了“三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后期发展思路,推进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北地区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形成了以延安主城为主体,周边市县为两翼,包括安塞区、宝塔区、吴起县、志丹县、靖边县、延川县在内的经济发达走廊。冷点区域消散到一定程度,整个区域发展趋势极佳。

虽然发展的增速没有陕北快,但关中地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全省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各地级市中心城市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对其周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不强,中心辐射作用不足。

受空之间邻近效应的影响,靠近主城区的县和远离城区的县分别是经济次冷区和冷点区的主体部分,以各城区为中心呈波状分布在广阔的腹地;受限于经济基础薄弱、生态保护和交通设施落后,陕南经济发展缓慢,全区为经济次寒带和冷点带,分别占全区县区的14.29%和85.71%。

从2005年到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形成。与前期相比,关中地区发展趋于平稳,经济热点消失,转为次热点,这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城市迁入人口较多,经济体量放缓有关。这一时期,关中地区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科技资源等地缘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通过科技支撑、资源整合、产业提升,带动了陕北、陕南的经济增长。

因此,大量生产要素和优惠政策向关中核心区倾斜,形成了以Xi安为核心,其他地级市为次级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区位优势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导致虹吸效应,使生产要素向增长极汇聚,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差距过大,减缓了被吸引的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经济“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较前期更加显著。

在陕北,以神木、府谷为代表的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北部增长极和以靖边、定边、吴起、志丹为代表的西部增长极,位于以油气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金三角”腹地,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结构。而榆林南部、延安中东部农业县能源资源匮乏,小杂粮和苹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陕北经济冷点和次冷点的主体部分,并有连片集聚扩大的趋势。

陕南与关中、陕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已被大面积连片经济冷点覆盖,占县总数的89.29%。这一时期陕南经济发展成效不大,落后地区低水平同质化发展趋势十分严重,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大。长期的封闭落后使陕南与关中地区之间存在经济辐射屏障,发展迟滞。

说明陕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可能不仅在于关中地区经济增长的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导致经济带动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其与关中地区经济辐射带的联系受阻,无法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支撑。2010-201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整体趋于协调,经济集聚相对减弱,两极格局减弱。

榆林北部经济增长核心区,以神木市、府谷县、榆阳区为主体,加快能源化工转型升级,整体经济实力跃升,成为全省、西部县域经济的龙头。然而,地处陕西西部能源“金三角”腹地的县区过度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以石化产业为支柱的石油经济风险日益显现,而以山地苹果、畜牧业为代表的非能源产业刚刚起步,存在现代化水平低、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

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任务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出现拐点,相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连片的经济次热点地区转变为中等水平的经济发展地区。关中地区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全区整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以制造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生产性服务业为保障、民俗文化和旅游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虽然以Xi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关中城市经济热点和次热点区域面积有所缩小,但这一时期恰逢人口迁移高峰,导致反映人均水平的经济指标所代表的良好经济态势有所减弱。值得说明的是,关中城市群对广大经济腹地相邻县域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增强,对较远县域的涓滴效应增强。

说明关中地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向中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发展壁垒。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然而,在经历了短暂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由于经济总量小、发展韧性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生态环境改善但环境承载力脆弱、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现实因素,陕南仍是全省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县域经济水平与关中、陕北相比仍大幅落后。

与前期相比,县域经济相对增速有所下降,区域内“孤岛”分布的中等经济发展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的经济环境,无法与周边县域从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的空上相互帮助,逐渐沦为经济的次冷点区。而陕南三市周边相邻县受空邻里效应影响,经济发展受发达城区辐射带动,从经济寒带上升为经济亚寒带,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缩小,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向好趋势。

2010-2015年,陕北西部能源“金三角”腹地各县受经济结构失衡困扰,经济增长出现拐点,增速放缓,经济热点地区空间扩散效应显著,集聚相对减弱,区域经济差异逐步缩小,经济冷点面积大幅减少,两极格局减弱。2015年至2020年,两极分化格局进一步减弱。关中主城区和榆林北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核心区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整体达到近二十年来最协调的状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106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