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聚丙烯是食品级吗(聚乙烯对人体有害吗)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婴儿奶瓶,从原料上来说可以分为玻璃瓶、塑料瓶、硅胶瓶。其中塑料奶瓶一般由聚碳酸酯、聚丙烯、聚醚砜树脂、聚苯砜树脂制成。

pp聚丙烯是食品级吗(聚乙烯对人体有害吗)

其中,聚丙烯婴儿奶瓶是市场上最常见的。聚丙烯广泛用于生产服装、毛毯等纤维制品、医疗器械、汽车、自行车、零部件、运输管道、化工容器等。,也用于食品和药品包装。由于用途广泛,聚丙烯年产量占非纤维塑料产量的20%。2018年,全球对聚丙烯的需求达到7000万吨,可以说是食品制备中应用最广泛的塑料。

因为聚丙烯被称为食品级塑料,所以一般认为,无论是热水浸泡还是剧烈摇晃,聚丙烯制成的瓶子都会稳定耐用,不会有物质释放,而且聚丙烯耐温110度,韧性大,耐摔,耐冲击。所以聚丙烯奶瓶也得到了世界各地妈妈们的认可。聚丙烯瓶占全球市场的83%。然而,科学家发现,用聚丙烯奶瓶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12个月内,平均每天会接触160万个塑料颗粒。

聚丙烯奶瓶释放塑料微粒

来自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消毒和配方酿造条件下,对10种婴儿奶瓶的塑料颗粒释放情况进行了测试。这些瓶子代表了全球在线市场上的大多数瓶子。它们或者由聚丙烯制成,或者包含基于聚丙烯的附件。研究人员发现,每个瓶子释放的塑料颗粒数量从130万到1620万不等。

根据不同地区,婴幼儿日均摄入量从10万到460万不等。全球婴幼儿平均每天摄入160万粒,相当于成人从水、食物和//k0/]气体中摄入微塑料颗粒总量(每天约600粒,以美国研究为例)的2600倍。

什么是塑料颗粒?每年平均有800万吨塑料从沿海地区进入全球海洋,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海洋中,阳光和海浪将这些塑料破碎成米粒大小的碎片。另外,涤纶、腈纶等人造纤维的纤维碎片通过洗衣机进入淡水系统。

从最小的浮游生物到最大的鲸目动物,所有海洋动物都会摄取这些塑料颗粒。研究人员在超过114种海洋动物体内发现了塑料颗粒,塑料颗粒也会像磁铁一样吸附少量的有害物质,如农药等,使其堆积在其表面。有毒物质以这样的形式进入食物链,最终流向我们的餐桌。

科学家不仅在人体内发现了塑料颗粒,根据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科学家通过仪器检查了6个人类胎盘,发现4个胎盘中有12个塑料颗粒,直径为5到10微米。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检测4%胎盘的结果,实际情况可能会差很多。

无论是胎盘中发现的塑料颗粒,还是聚丙烯奶瓶中释放出的塑料颗粒,这些都会对婴儿造成伤害。

塑料微粒的危害

目前,因为数据不足,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塑料颗粒的危害。科学家通过研究摄取塑料颗粒的海洋动物,表明塑料颗粒微塑料可以进入它们的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对肠道甚至生殖系统造成损害。

张、查进、孟伟等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塑料颗粒可能会侵入人体的这些器官:

1.微塑料的空空气动力学直径允许它沉积在肺部,所以它会通过薄薄的肺衬里液与上皮细胞接触,并通过扩散易位或主动细胞摄入,总之塑料颗粒可能沉积在人体肺部。

2.微塑料通过胃肠道中Paget淋巴结的M细胞内吞作用被摄入,M细胞和塑料颗粒从肠腔到达粘膜淋巴组织。

3.微塑料通过细胞旁吸附被胃肠道腔吸收,不可生物降解的微塑料通过单细胞上皮层中的松散关节被机械揉合到下部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可以吞噬塑料颗粒,将其运输到下方的淋巴管和静脉,并分散到次级组织中,包括肝脏、肌肉和大脑。一旦它们进入大脑,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

微塑料进入大脑的路径

一般来说,塑料结构单体和增塑剂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严重的可导致遗传性疾病、癌症等急慢性疾病,影响较小的包括刺激感觉器官、引起内分泌紊乱、呼吸困难等。

此外,很多聚丙烯塑料婴儿奶瓶还会使用塑化剂、色母粒等粉末,有一定的毒性。

总结

自从中国禁止销售聚碳酸酯塑料瓶后,因为有毒物质双酚a,中国对玻璃瓶的接受度也变高了,其实早在2005年,生产塑料瓶的皮炯公司就推荐人们使用玻璃瓶。除了玻璃瓶,硅胶瓶也可以。我们需要注意那些不起眼的瓶子配件(重力球、吸管、固定盘等。都是由聚丙烯制成的),这也将释放大量的微塑料。

让宝宝少接触塑料制品,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更有帮助。如果你认为使用聚丙烯瓶更方便,科学家也提供了一种合理的使用聚丙烯瓶的方法,从而减少聚丙烯瓶释放的微量塑料颗粒。

1)用冷无菌水冲洗高温消毒过的瓶子,以洗去因高温消毒而附着在瓶子表面的大量微塑料颗粒。这里所说的无菌水可以指饮用水和凉开水。

2)用非塑料容器冲泡奶粉,避免冲泡时塑料容器与热水接触产生大量微塑料。

3)冷却至室温后,将配方奶转移至已灭菌并冷却的瓶中。

4)避免用塑料容器加热牛奶两次,尤其是微波炉。实验表明,微波加热会使瓶子释放更多的微塑料颗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1039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