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说》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李治,福建泉州人,明代为官,泰州学派大家。童心,在词源上,就是孩子的头脑,童心。童心是本心、人的原始本性、

《童心说》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李治,福建泉州人,明代为官,泰州学派大家。

童心,在词源上,就是孩子的头脑,童心。童心是本心、人的原始本性、自然人性、头脑简单的纯粹状态,不掺杂后天干扰。真理的自然流露。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说》概述

首先,分析本文的结构和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的第一句话指出了“童心”的由来,它来自山农在陇东叙述的《西厢记》的最后一句话。“知道了就别说我还有童心”。所以,李贽的这个命题来源于山农在《陇东》中的一篇文章。童心论是本文提出的“童心”一词的新表述,但不是李贽创造的新名词或新理论。然后李志试图给“童心”下定义,指出它是什么。

“一片童心,真心也。如果童心不可或缺,真诚不可或缺。一个童心未泯的人,是永远不会虚伪纯真的,但初心所想也是真实的。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真诚;但是如果你失去了你的心,你就失去了你的现实。人非实,无始。”

从李贽的这段话来看,他对童心的解释分为两个方面:一、童心即真诚。第二,童心是第一思想的初心,童心是初心。

第二段讨论童心为何失落。李志认为:

“童子,始生也;童心在初心。夫心之初,可以失!可是,童心突然就没了?一开始盖党,但主要是身在其中,童心未泯。很长,从气味中进来也说得过去,但是专注起来就失去了童心。......老公的道理都是听来的,都是多读书,懂道理得来的。”

这段话也指出“童心”是在听到真理之前的初心。李志在文章中并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只是指出,当人们认识美与丑,并尽力去追求时,童心就开始丧失了。

“古代圣人,不要读!但是,即使你不读书,你的童心也会安心,即使你读得再多,你也会保护你的童心,让它不会失去耳朵。并不是一个读书人多读书就能转障。”

从以上来看,李志并没有反对读书。他只是觉得读书不守本心,让自己的童心荡然无存,他错过了真相。第三段论述了人的童心的重要性,指出“童心”导致“智慧”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因此,李治说: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出于童心。如果童心未泯,那么真理就行不通。如果你听到了,你不会站起来。不会一直有文字,没有人会不写。没有一个人创造了物理字符,而不是写作。”

李贽指出,六经、论语、孟子等。是后人打磨的文字。即使是先贤说的话,也是基于当时的弊病,不能把这些话当成永恒的意见。

据此,李贽的“童心”有三层内涵:

第一,“童心”是真的。没有被所谓经典教条驯化和毒害的真正的心,是没有明确定义为善恶之心的。

第二,“童心”即真实自然的人性,是人正常合理的欲望的不加掩饰的表达。

第三,“童心”就是人的言行要结合,人的行为和言语要结合。

对于“童心”,我们也应该如此。在明确了“童心”的内涵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童心”的特征,这样才能对李贽的核心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的特性

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对纯真的第一个念头的本心”。这种“初心”是最本真最单纯的,没有被一切污染,所以也是最美的。

起初,童心是一张白纸,没有善恶,但“真理”听得越多,就越会被改变。那些刻板陈腐的“真相”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童心,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迷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假的文章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既然见真相是心,那么你说的话就成了见真相的翻版,而不是发自童心的肺腑之言。即使他说出来,也与我无关。这不是说假话,做假事,用假人写假文章吗?

人一旦以假为本,一举一动都是假的。所以,对假人撒谎,正是他们喜欢的。对假人说假话,你也要相信;对假人讲假文章,必然被欣赏。真的什么都是真的,什么都不喜欢!这个世界充满了虚假,俗人也能分辨真假。

人是不一样的。当他们不读书的时候,他们的童心可以保留而不丧失。当他们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保护他们的童心不失去它。比如庄周老子。

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心。失去了真诚,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人一旦不以诚为本,就永远不会拥有应有的完整人格。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的核心思想

李志在短文《童心》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第一,“真实自然”的人是具有“童心”的人。所以,做一个“真实自然”的人,是做人的根本,是写作的前提。

第二,前人的思想并不是绝对真理,大部分思想都是针对某一个瞬间的,往往被后人断章取义,或者被一些有其他目的的人利用。

第三,如果完全相信以前的理论,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童心”,成为一个心有灵犀的“假人”,或者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自己。

第四,一切都在运动中变化,没有普遍的观念。李志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来审视一切言论,而不是崇拜某些言论。

个体要时刻保持自己的“童心”,“直接的自我认知,直接的肯定”作为这种“童心”的“第一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真正的人”,他们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是李贽成圣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童心”对个体真实存在和生命的意义。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保护“童心”

《埃米尔》开篇是:

“凡出自造物之手的都是好的,但到了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偏见、权威、需求、先例以及所有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社会制度都会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增添任何东西。他的天性就像一棵偶然长在路上的树苗。它被行人撞来撞去,东扭西扭,很快就没命了。

五四时期,文化先锋们发现,中国儿童照片里的眼睛是呆滞的,没有光彩,没有星辰大海。这样的眼睛很震撼,这样的眼睛一定要救!这个发现让他们更大声的喊救孩子!现在的孩子眼里是什么?是幼稚吗?还是功利学习的疲惫?还是无限动感的生活创造了想象力?

孩子是生命的开始;童心是灵魂的本源。心灵的源头怎么会丢失!

正如网友所说:

“书呆子不是我们的错,是系统的错。”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重要,多学了一点的知识不应该视为至关重要。用分数教育代替公民教育,如何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总的来说,分数是“假”的,它往往接管了人的自然和纯粹的本性。考试分数代替不了真诚,素质,文化。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父母不应该急功近利“唯分数论”。孩子的身心、性格、素质的健康成长,其实远比分数的快速增长重要。

“童心是教育的根本,赋予教育生命和活力。重新认识隐藏的童心,是现代精神异化的药方。回归童心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寻求精神上的回归。在传递人类文明,促进现代知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引导人们回归本真,形成纯粹的人格。教育要重新焕发童心的原始激情,让孩子和大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童心论要求成年人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天然真诚”,一颗未经修饰的种子。

“童心”的道理在于心直口快,矫揉造作:“怕当官,就放弃官位;喜欢当官,就当官;”想讲课就讲课。身心全平和,手脚轻盈,没有两头兼顾的烦恼,没有遮遮掩掩的美丑。“人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真正观察世界,才能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只有当一个人的真善美来自于他的本性时,才是自然的。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是一种高估的乐观,理想之情怀。

「童心」会是成人世界的理想吗?李贽强调人要按“诚”和“真”办事。这会带来某种危险。如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真诚作为行动的标准,那么每个人都有真诚,每个人的真诚都不一样,所以标准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运行就会失去统一的原则,变得混乱。另外,让新儒家担心的是,李贽的“童心”会为随意追求个人欲望提供理论依据——如果是这样,道德岂不是毁了?系统不是要被摧毁了吗?因此,李贽在《藏书》中指出,他根据“良知”作为最初的属性和功能,对世间万物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善恶。在生命之初,每个人都有一颗“纯洁的心”,所以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赤子之心”最早是孟子倡导的:“成人之人,不可失赤子之心。”孟子的“赤子之心”,指的是与生俱来的道德之心。倡导性善论的孟子认为,人格伟大的“成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心不受欲望和功利的干扰,说话做事都能遵从内心的善。如果他改正自己,他就能影响世界。李贽的“童心”实际上是对新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和发展。

让人回归自然,倾向于不被世界污染的婴儿。童心论提出以儿童为本位,用纯真唤醒成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回归,以平复躁动不安的心灵。可见,李贽是从“人”这个有情众生的角度,以及如何回归本我的哲学来确立成人的“童心”的。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丰子恺的“童心说”良知来自与美的认知与回归

老子的“婴儿”与“童心”,庄子的“童心”,孟子的“童心”,李贽的“童心”,都是一脉相连的。在现代,童心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提出,儿童的天性也需要用美好的东西来陶冶。

无缘无故拔起又抛弃“一朵新鲜的野花”;甚至无缘无故地抓住一只姿态优美的蜻蜓或蝴蝶,残忍地撕掉它的翅膀。毫无疑问,这是儿童艺术审美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丰子恺明确批评了“顽童”艺术审美教育的缺失。我们遗憾的不仅仅是雪、野花和蜻蜓本身,而是那些从小就破坏或杀死它们的孩子们的“心”。

可惜天真活泼的孩子,却有“看到美丽的景色就忍心无缘无故地破坏,看到相似的生物就忍心无缘无故地杀戮”的“无情之举”。

丰子恺的儿童美育思想集中在三类:同情心、童心、艺术心。通过培养慈悲心,关爱童心,培养艺术心,让孩子学会欣赏和爱,去除人性中自私和残忍的杂质,用艺术雕琢出孩子的爱之光,用美启迪真理,用美引导善,从而回归生活。丰子恺也认为,自然是符合自然的单纯和真美,但在童心未泯、善恶不明、美育、辨伪、回归自然之初。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说”的私

因为“童心”肯定了人的欲望活动的自我为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原始生理和心理欲望都是符合要求的,从而产生了“人必有私益”的观念。他在《藏书》中说:“人若私,必是私,然后心见。他若无私,就没有心了。”证明了“人必然有私人利益”是“自然的原则,必然的标志”。“私”是这个学科的性质。

人性的“私”是“善”还是“恶”?李志认为是“好”。“趋利避害”就是“一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建立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的。

李贽直面人性现实,挑战传统,肯定人必须有私益,认为个人自身物质利益的私益可以为其他生产活动产生动力。如果没有与个人物质利益相关的私人利益,那么人们就不会有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所说的私是人性的真实部分,他相信并主张这个“私”就是好的一面。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童心说”思想启蒙的意义

首先,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于灵动活泼的情感生活中。人们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渗透着反对封建教育束缚、追求个体自由解放的自由教育精神。做一个能够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成年人,“从一颗童心到一根骨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但仍然心灵纯洁。”这就是“童心”的启蒙思想。

它自然地从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诞生,如此充满活力,富有不加雕琢的质朴光泽,如此生动可感,易于把握。“这样的人的道德标准不再由外在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而是能够由本性独立地作出价值判断,这就极大地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充分展示了人的生命的独特尊严。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回归童心,回归生命的本真,蓦然回首,你会明白什么才是生命里最珍贵的。

举两个触动心灵的例子。

电影《末代皇帝》最后一幕:溥仪临终前回到早已物是人非的故宫。历尽巨大沧桑之后的溥仪步履蹒跚,满头银色。然而,他的童年却在沧桑之后苏醒过来。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王宫了,走到令无数眼神羡慕的金銮殿。那一刻,他没有伤感,没有失去帝国的悲哀,没有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喟叹。他一步步走向台阶,走近王座。然而,他不是在王座上眷恋当年的荣耀,而是扑到龙椅底下,去找寻他当年藏匿的蟋蟀盒。盒子还在,蟋蟀还蹦跳着。这是他一生中美好的童趣,承载着最幸福的回忆。童趣还活着!它没有随着政权的消亡而退却。当众人在膜拜王宫宝座的荣耀时,他,皇帝本人,只记得儿时初心里蕴藏的天性童趣。这活生生蹦跳着的蟋蟀比镶满珍珠的王冠贵重!唯有孩提时代的天趣才价值无衡。皇帝觉醒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心底的童心复苏!他知道王冠是怎样的沉重和天真王国是怎样的美好。人生终了,一个帝国的皇帝最后的梦不在皇宫的任何地方,而在藏匿于王座下的蟋蟀盒子。小小的蟋蟀盒子,拆解了世俗世界的金字塔,拆解了权力与财富的全部迷梦。秦王朝的丞相李斯,原是上蔡的普通百姓,后来却登上权力的尖顶,拥有天子之下最大的荣光。其儿子们都娶了秦国公主,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国公子。当任职三川太守的长子李由回咸阳探亲时,李斯在家中大摆酒筵,文武百官前来祝贺,门庭若市,家门口的车骑数以千计。位居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排场。可是,在政治斗争中他因为败给赵高而落得腰斩咸阳,死得戚惨。临邢之前,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天趣突然觉醒,他对儿子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那条黄狗,同出蔡东门去追野兔,还能办到吗?”人生路上,走到尽头,幡然悔悟——才发现,原来生命的欢愉,并不在权势的峰顶上,那里只是一片假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蓦然回望,生命的欢愉,只在大自然的自由怀抱间徜徉。伴着皇帝在宫廷里用尽心机得来的富贵金迷,不如伴着狗在原野上追逐野兔的快乐。李斯在这一瞬,突然意识到生命最后的归真,实在为时过晚。

李贽童心说(简述李贽童心说的理论价值)

结语:

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建设薄弱,内心的无助更容易让自己失去方向,失去原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童心》中的生命意识是一种积极的、关乎社会正义的、正确的取向,凸显了个体存在的价值。“童心”所传达的思想,即自由欣赏生命的本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平等相处,为寻找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94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