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老黄历(黄历2022年查询)

史籍编纂、族谱编纂,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富国强民之果。三者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支柱,其中家谱是史记的基础。钟建群在《谱牒略》中认为:谱牒、唐代名家谱牒、宋代名家谱

汉典老黄历(黄历2022年查询)史籍编纂、族谱编纂,是崇文尚德之举,是富国强民之果。三者是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支柱,其中家谱是史记的基础。钟建群在《谱牒略》中认为:谱牒、唐代名家谱牒、宋代名家谱牒、家族传承,后称谱牒、家谱、家谱等。《辞海》对族谱的定义是:“按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制的清单,又称编谱。”家谱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广为流传,被誉为“史家绝唱,离骚之韵”。《史记》是吸收包括家谱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写成的。《史记·三代本纪》说,“我读家谱,自黄帝起已有多年……殷朝以前,王侯得不到。”《史记·自序》说:“魏三代(夏、商、周)尚(很久以前),其年代不可考。盖所收家谱旧闻,原是此地人,故略推之,为三代之首。”

史学家认为,族谱、地方志、正史之间的相互参照,可以弥补史志的不足。往往编年史编制不详细,或者叙述有误,只是按家谱编制。被梁启超誉为“方志圣人”的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家谱有征,县志取之;若县有征,则取国史”;鲁迅先生把国史称为“一夫一妻制的家谱”。家谱的价值不仅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受到政治家的重视。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的成都会议上说,“如果研究家谱和宗谱,可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文地理和聚落地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在参编的《湖塘镇志》中,笔者还了解到,清初以来湖塘老街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大多来源于小江氏族谱、皮岭氏杨氏族谱等。明清以来尚店古镇崇文的详细情况,主要来源于《云氏家传》和《张氏族谱》等。作者在查阅和使用家谱的过程中,对年表、阴历与阳历的换算等有许多疑问。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研究梳理,他有了一些感悟。如果他是一个洞,他可以扔一块砖。

一、历年的由来

纪,载于《说文系》:“纪,不作帛。”段玉裁(龚自珍的祖父,清代训诂学家)注:“若无一帛,每一帛必有其头,其二为纪。”《国语·周瑜》中说:“吉农谢公。”《三国志·赵薇》注:“纪即综合治理之意。”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明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空和时间,其中时间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连续性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间也一般称为年龄。所以,历年是衡量历史事件长短和先后的尺度,是历史之间的纽带,是圣旨空之网的关键一环。用空历史上的历年,可以看清楚。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年表,或者年表有误,那么空的历史以及作为其载体的国史、方志、族谱就会一塌糊涂。

编年史的起源是原始社会的“绑绳记录”。最早的文字出自《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家所作的一部编年通史。也叫《纪钟年谱》。它是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被盗墓者发现的,因写在竹简上而得名《竹书年谱》。中国目前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史记》,记载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汉武帝前四年(前101年)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表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谱”是今年开始的。司马迁在编纂史书时查阅了大量有关年表的文献和书籍,发现“五家之异,魏太初之元论”,即自黄帝以来,各种年表众说纷纭,无法确定真正的历史年表。只有共和元年以后的记载是一致的。按照《史记》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没有这回事的。这些珍贵的史料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消失,于是后来在最早的史籍《十二王子年表》的基础上,确定公元前841年为我国历史有确切年表的开端。

二、日历年的种类和起源

从中国的确切日期开始,就有很多种记日法,主要有帝王在位、朝代日期、天干地支、公历纪元、国号日期等。

皇帝的统治(又称王侯统治)始于公元前841年。在这一年,由于西周厉王的暴政和残暴,中国人民发生了暴乱。逃到碧(今陕西中部),周公与共治(一说是大臣公伯与公共治),故称“共和元年”。当时其他诸侯国分别是“鲁十五年”和“齐桓公十年”。如《蔺相如、廉颇列传》:“赵浩棋惠文十六年,廉颇为将军。”这种叙述方式一直延续到西汉高厚(吕雉)八年(前180年)。文帝(刘恒)继位后,元年(不是年号)因为一些没有解决的事情重新计算。历史学家为了叙述方便,将钱渊和侯元命名为。此后,景帝(刘启)的统治由乾元、中元和侯元组成。《钦定年谱法》一直实施到汉景帝三年(前141年)。

自汉武帝第二年(前140年)即位(刘彻),国号为“建元”,太初元年(前104年)标注“太初历”。如“汉武帝开国三年”、“唐贞观五年”、“宋宪春五年”、“康乾盛世”。皇帝使用的头衔从一个到十几个不等,如唐高宗的14个头衔。明清时期,除了明英宗有两个头衔外,其余的都是第一个头衔,所以后人都是以头衔称呼,比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此外,年号还与主支同时记录年份。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日历年,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紫、丑、阴、毛、辰、巳、午、卫、申、酉、戌、亥十二支(各对应一个生肖)。智纪年的传说来自黄帝时代。唐朝的刘舒在《通鉴外传》中引用古书说:“[黄帝]大老师挠……第一子。“其实萌芽于西汉初期,始于汉末。东汉以后,流行的太初历法“太岁纪年法”逐渐与天象不符。据《资同治鉴》:汉元帝(85年),《太初历》实行百余年,也就几天。在历法上,范丽和其他综合学派将其定型,称为“季历”;二月,甲寅,就要实行了。”法院判令,枝杈年表应增补年号作为农历排组的具体表述,如“核舟之书”“天启于秋日,玉山王一书刚刻”,作者考证的剑南天故里上店古桥石刻“隋鸿志濒死,孟春吉旦临绝”等。,已在全国推行。闰年、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当今农历的传统特征,也是公历的重要辅助。阳历和支历之间有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取阳历年数,比如2015年减3除以10,余数是2,第二个是B(可以除最后一位数)对应的上述天数。然后,取2015年减3除以12,余数为8,第八位不是(可以除最后一位)对应的分支,就可以知道2015年是分支“B”。

公历简称“格历”,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传说中耶稣的出生年份是公历元年,简称“公元”,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历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但没有“公元0年”。公元前的中国历史是用倒推法推算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实际使用的公历开始被正式称为“西历”。比如民国二十四年《中国外交年鉴》中的中外年度比较,就叫做“西历”。文坛亦称“公元”,如《北新活叶文选》:“光绪十六年庚寅二年,当年一八九零”;俗称“公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宣布使用公历。最早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日期栏:“1949年9月30日”。

中华民国年(又称国号年)是中华民国建国后的年份。1911年8月19日(1911年10月10日),清朝宣彤在位第三年,孙中山等人领导武昌起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史称辛亥革命。1911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召开省督代表大会,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以公历记录年份,以便“行夏休,行农事,行西历,作统计”。次日改历,元通电(《南京年谱》):“民国改阳(公)历,黄帝(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民国元年。”皇帝年号改为民国年号(具体规则同公历),又称“国历”或“新历”。同时,人们仍然用阴历来记录月亮日。1913年7月,袁世凯大总统批准内务总长的报告,“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大年初一”,宋代吴记载:“正月初一称大年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农历的次年年初(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1949年9月30日开始,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中国大陆逐步废除了中华民国历法,采用了公历。

第三,中国目前的历法情况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使用公元纪年,辅以传统的夏历。1949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代表在北平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开幕致辞中提出“采用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同的称谓”27日下午,方案审查委员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向大会报告:“关于日历年,大多数代表同意采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日历年——公历。”因此,决议通过的第二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日历年应采用公元。”决议通过后,执行主席周恩来宣布:“从现在起,……公历年,今年是1949年。“考虑到中华民族的历法传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夏历的行政和扶持,以及文化习俗、农业指导和民间接受过程等因素的影响,,于是就有了“夏历和支持夏历”辅助的行政历。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在公历日期栏下写下了“八月初十,夏历丑年”的字样。为了区分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夏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被称为“春节”,公历的1月1日被指定为“元旦”。

后来“夏历”改名为“阴历”,是1968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第一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民间早有其名,笔者看过1963年阴历的历书)。近百年来,农历的称谓有很多:比如民国时期的汉口民国日报、东北日报就叫“农历”;民国日报、群众日报(陕北)称为“旧历”;宋主张黄帝即位年应为纪元元年,1904年算为黄帝公元4602年。同盟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就采用了这一年,所以被称为“黄历”。照此推算,2015年是黄帝的第4711个日历年。

在公历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公转周期称为年(其科学理解应该是在哥白尼“日心说”之后,约等于回归年),所以也叫“阳历”、“太阳历”。由于周年是365天48分46秒,所以平年二月是28天(当年365天),闰年二月把余数做成第四年的一天(多出来的一百年少跳过一次),所以闰年二月是29天(当年366天)。因此,能被4整除的公历年称为“公历闰年”,如2012年、2016年。

中国的农历,自古以月亮的满月(满月)周期为月,以地球自转为日。古代称之为农历,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一年。本质上应该叫阴阳历(主枝和节气是阳历的组成部分)。月球绕地球一周需要29.53天。古人为了协调天数和回归年的差异,采用了“19年7闰年”的方法,即19个太阴年的7年加1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其余的叫平年。所以闰年有383 ~ 385天,平年有353 ~ 355天。比如农历吴佳时期的马年(闰九月)从2014年1月31日开始,到2015年2月18日结束,共384天;农历第二个羊年(平)公历2015年2月19日开始,2016年2月7日结束,共354天。

由于同时使用中国公历和农历,公历的365日和366日与农历的353日、354日、355日、383日、384日和385日形成交叉关系(包括偶尔),逻辑上称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只是部分相同”。因此,为了保证两个日历年之间比较和换算的准确性,应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汉典老黄历(黄历2022年查询)4.公历和农历之间的年度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12年)使用的是皇帝在位历和朝代历,辅以支、支历。民国引入公历后,特别是重大事件或历史名人的年表,在古今比较的计算和现代年表的表达上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岁末前后的月份和日子。现在的历法和月历都是用支和支的历年来标注的,比如2014年农历的吴佳年,2015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年份。《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以及一些最近更新的家谱,也有类似的年代对照表(如武进图书馆近300种新书中就有20多种对照表)。但以上对照表只能反映公、农年份重叠的部分,在月份日期时会“错误”,让人摸不着头脑。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通常公历年包括上一个农历年末的一个多月和下一个农历的前十个多月。比如2015年,和农历相比,是第二年。事实上,从元旦到2月18日,在吴佳从11月11日到12月底是49天。2月19日是乙未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12月31日只是乙未年的11月21日,接下来的38天将是2016年的沈冰年。比如岳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杀,年表是公元1141年。所以有的资料误注岳飞生卒年为1103-1141年,有的则写成“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等。事实上,“绍兴心有十二月二十九日”已经跨越了1141年,还在继续

有时公历年会跨越三个农历年。比如公元18年1月1日是王莽年(12月被定为正月),天风四年是12月25日,从1月5日算起的第五天就是丁丑年。1月6日是天丰五年正月初一。十二月二十七日是天风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的五天是元年。也就是说,公元18年,除了农历戊寅的整年,还包括丁丑的五天,以及己卯戊寅前后的两年。

也有一些公历和农历的第一天,如公元13年1月1日,贵由的正月初一,王莽的建国后第五年。如果是农历年,则阳历的末尾会出现下一年的开始;如遇闰年,农历年末顺延至下一个公历年初。

以上三种情况,在农历闰年,一个公历年有两个相同的太阴月;如果正常年份有公历,会有9-12个相同的阴历日。比如1893年1月1日是光绪18年11月14日,同年12月31日是光绪19年11月24日。这期间有11个月同名,如11月14、15、16、17、18、19、20、21、22、23、24。根据叶子龙和其他人的说法,毛泽东出生于那年的11月19日。与公历相比,是一年的最后一年的11月19日,所以毛的生日是1893年12月26日。于是毛泽东幽默地说:“哦,我这碗面不是在农历十一月十九吃,而是在阳历十二月二十六!”后来大众才知道他的确切生日就是这样来的。上述两种历法之间复杂的交叉关系,决定了现代编纂正史、地方志和家谱的必然要求。如果年代表达不严谨,历法换算就不准确,史料也就失去了意义。

动词 (verb的缩写)日历年相关内容的表述

年份的表达主要是时间,时间体现在数字上。自西历传入中国以来,有过很多表述,如“西历1924年”(中国外交年鉴)等。为了统一数字的使用,国家语委等七个单位于1995年12月13日发布了1995年《出版物中数字使用规定》,并于2011年更新了标准。按其要求:公历的世纪、年、月、日要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841年、80年代、2015年4月12日。对于非公历年份,使用汉字,如:清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新四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民国三年十月六日等。在纵向排列中(如家谱等。),公历可以用汉字表示,但要明确定义。

目前,世界上通用日历年的最大单位是世纪。一百年的历法称为一个世纪。因为没有0年,所以通常从1年到100年末称为第一个世纪,下一个世纪从被100整除的那一年开始。比如2001年是21世纪(或者1世纪设为99,按照这个定义,2000年就是21世纪的元年)。下一个世纪,10年算作“年”,习惯上把2001-2019年称为21世纪初,2020年称为20世纪20年代,以此类推。下一年是年、月、日、时,俗称年、月、日等。历史上,1840年鸦片战争前称为“古代”,1919年五四运动称为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近代”,之后称为“当代”。

公历中的阿拉伯数字简单明了,如2015年4月12日(“日”俗称“日期”)。农历通常用汉字(和树枝)来表示。每年的十二个月(闰年的额外月份,加上前一个月)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个赛季,孟、钟、纪三分;一个月30多天,中下;初一至初十,中间十一至二十(或二十分,鲁迅诗:“居上海三十年”);从21日(20是大写的“年”,如石民《中央日报》的“年4天”)到30日(或30日,如石民《黄海日报》的“36年”);每天以地支的名义分为十二个小时。明朝中期以后,西方钟表作为礼品和商品传入中国。世人称钟分时或分,称时为大时。这个重要时刻的名字已经被淡忘了。一天的第一次相当于北京时间今天23: 00到第二天1: 00,丑的时候是1: 00到3: 00。以此类推,北京时间比当地时间晚交一个小时,月末的月份和年份是有区别的。

农历持续半个月左右,有24个节气:立春、雨水、觉醒、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夏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由李编的林德历法规定,上个月的闰月应该是没有气的月份。至今如2014年农历九月,次月只有立冬节气,若无小雪,空气适中,则定为闰九月。节气基本对应阳历中的某一天,农事以天象为指导。这就是阴历沿袭各个朝代,盛行于民间的原因,也是“阴历”名称的来源。其中,立春节气原本是枝和枝的公历年的开始。

关于年初的确定。立春是分年的开始,立春在历史上是春天的开始,所以也被称为春节。而在夏历闰年,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遇上了立春节气,也就是上面说的“二春”乱象。汉武帝拨乱反正。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初历定为“夏义”,夏历正月为一年之始。两千多年来,官方行政和民间习俗都承认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大年初一)的开始。作为从属和辅助的干支和十二地支对应的生肖也随着“夏征”而变化。《元史》、《史明录》、《清实录》等对此均有记载。,而民国以来的资料更详细,有历史,有志气,有记载。而那些被司马迁视为“使人害怕”的占卜吉凶、预言厄运、八字算命等法术,至今仍以立春为元年。沭阳易经专家秦在其2013年的《易经》中坚持认为:“农历二年只能算作春节的开始。例如,在2004年...立春不会被算作沈嘉年。”我认为秦先生的观点作为历史传统文化之一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让世界“不得不”改变两千多年来符合发展的既定习俗,似乎是相当荒谬的。

关于缩写和省略。公历具有独特的特点,所以除了严格的公共管理文件外,“公元”一词大多被省略了。必要时“年、月、日”也可以省略,数字之间用一个停顿隔开,如《中华民国世界知识》中的“1946、5、23”;可以简称为“前一年×公元前”。使用公历时,如2015年4月12日、2015年2月24日,可简化为2015年4月12日、2015年2月24日。民国可以简称为“民国×年,人×年,人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频率特别高。第一届政协会议国名时,民建代表黄炎培等人提出用“中华民国”作为简称,中共代表李达提出用“中国”作为简称,被大多数代表否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中国目前在国内外都被用作其简称。也有人建议以“共和国”作为简称,用“共和国成立前后”代替带有政治色彩的“解放前后”或“新中国成立前后”。提交人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表明这一点。还可以用中性词“丁格”来表达改朝换代的意思,如《明代河南参政墓志铭》:“曾大父葬时,丁格在际,四面无乱。”《近代前夕的发展与延宕》:“正当明清战争肆虐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不及物动词数字和历法结合的科学表达

历史上有过多次改元改历,如月(1月)正的夏历,商朝阴历(12月)正,冬月(11月)正的周历,秦统一中国后的建阳春月(10月)正。汉武帝开始采用夏历(后来的张地开始配支支历),一直延续到清末。到了民国时期,废弃的年号改为国号,月、日的排序与西历相同(实际上是同一个历法不同的名称)。虽然所有的行政文件都用新历法表述,但民众一时难以改变旧习俗。同时,农历还用来记录月份和日期,如“中华民国十二月二十五日”。从那以后,日期的表达就以各种形式出现了。由于公历和农历有上述三种交叉的情况,当代的编年史,尤其是续族谱,往往是模棱两可的。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值得探讨。

一个是当年的对比换算。中华民国历年与公历同名,1911年是确切的公历日期。对比公历和农历的日期,目前唯一可以查的日期就是年份。比如公元2015年通常对应农历二年。其实2015年的确切日期是“农历五月初一11月11日至农历二年11月21日”,而第二年对应的是2015年2月19日至2016年2月7日。因此,笔者认为,目前版本的对照表只能作为参考。

二是有序表达。通常,当代的人物或事件都是在农历之前的公历,公历之后的公历之前的民国农历。如金陵张村吕氏族谱记载“1952年6月25日(仁辰闰五月初四),1909年10月12日(元年11月24日)”。

三是统一表述。比如“20、20、咩、年”等常用词或名称,要统一用同音字。如张《毗陵墩谱》所载“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或谢《毗陵墩谱》所载“二十五世纪阴晴”……第一个女子适合拿个坐垫学着搬铺子。“(店铺和地垫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名称)不妥当。

第四是表达准确。目的是避免歧义,误导后人。有些旧书只用年号记录年份,容易出错。如施恩堂《张氏族谱》所载常州词派创始人的生日,原是乾隆二十六年。因木刻不清,修复时误为十六年,民国丁海修复时演变为十六年。作者在考家谱时经历了许多曲折。当代新修订的族谱(包括部分身份证)往往是公历纪年和农历日,如《省属庄韩氏宗谱》:苻坚出生于1957年8月11日;另一种是在公历年间加枝,如1978年12月10日在宁病逝于戊午的云逸群(中国文化新闻界杰出军人)。如果先例中没有“再”,就会被误认为公历8月11日;后来的情况往往被认为是农历十二月初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达方式。

笔者认为,避免歧义或错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统一表述,用常见的例子来解释,如公历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农历使用的中国数字,以及其他缩写和省略。其次,阳历和阴历分别表述为上述金陵张村陆氏族谱。再次,是民国之前的年号加上分科历年,不用画蛇添足换算公历年份;民国后注:若农历十一月上旬以后的日期落在公历次年,可将上述例子改为“恽逸群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戊午十一月十一日)在宁宁病逝”(注:有人说他死于次日凌晨),可将上述例子改为“苻坚生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丁酉生于八月十一日)”。又如《小柳徐氏族谱》,载庄乐天(政协常委、民进党常务副主席徐伯欣的生母)“死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午时,即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午时”二字应在农历之后;例如,“1904年农历12月19日”经过比较后改为“1905年1月24日(陈佳12月19日)”。

七。参考资料的选择和编写。

咨询资料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高科技工具可以事半功倍。目前,在书店或图书馆里有许多种年鉴。除了上述秦的著作外,还有2007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历》、2009年8月王平辉主编的《新编中国民间历》、2015年1月范主编的《新编实用历与中国传统历》。我推荐2002年11月版的郭士贝和张正祥编著的《恒历》,其特点是公历与古代历法日期比较时,在支表后附加公历12月31日对应的农历年的月份日期,这样就可以推算出农历年延至次年的日期,如2014年12月31日(吴佳为11月10日)。

此外,互联网上还有很多种电子万年历可供选择。笔者常用的是汉代万年历(选用吉祥的老黄历),有以下特点:一是操作简单,只要把阿拉伯数字算在要查的年月的框内即可;二是信息容忍度,纵向可以达到前后任意日期,横向基本覆盖相关内容;第三,实事求是客观,其自明之言:吉凶、禁忌等“无科学依据”。

在正史、地方志、族谱中附上年代对照表,可以方便读者参考比较,值得推广。建议在公历年后加列一栏,即公历12月31日对应农历的日期(一般情况下应说明),如上述郭、张编著的万年历,以免两历交叉造成误解。

作者是常州市家谱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家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84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