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中国英语怎么说两种说法(我是中国人英语怎么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的战略-用101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本报记者杨雅慧通讯员王薇薇华瑞充满活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学校供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的战略-

我来自中国英语怎么说两种说法(我是中国人英语怎么说)

用101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杨雅慧通讯员王薇薇华瑞

充满活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学校供图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的“时光小径”尽头,有一座用101种语言刻着“你好”的莫比乌斯环雕像,展现了它的国际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始终以“国为最大”为思维,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自己的贡献。

打造小语种,展现大担当

冬日的清晨,北京外国语大学安静的校园里,逸夫楼302室不断传来欢声笑语。五名第一次在中国学习德语的学生向朱芳芳老师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们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受拍摄成视频,记录下这段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一年来,朱芳芳作为唯一一个教迪维希的老师,把这种全世界只有35万人使用的语言,带进了北外的课堂,在五个学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探索建立新语言的道路并不容易。师资的短缺,教学计划的缺失,让这条路充满艰辛。“第一堂课,第一本教材,第一本字典,都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需要整合大量的语言资源和材料。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全力支持。”朱芳芳说:“从学生的教学中学习让我享受到了探索和深化一个新领域的快乐。"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Divich语言课程是马尔代夫以外的第一个官方语言课程。专业建设没有参考模式,学院的老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零开始构建整个专业框架。学校尽力派出教师赴马尔代夫学习,并专程拜访马尔代夫驻华大使馆,探讨迪维希语言专业建设和北外与马尔代夫的教育文化交流。最后,在马尔代夫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在北外成功开设了迪维奇语言课程。在开幕式上,马尔代夫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索巴赫·拉希德大使说:“在北外开设迪维奇语言课程是一个大国、强国和小国在国际社会建立有效联系和开展进一步交流的典范。”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像迪维奇这样的“不熟悉的语言”的名单可以很长——祖鲁语、汤加语、克里奥尔语、茨瓦纳语...这些专业的学生珍惜自己独特的学习经历,未来将承担起报效国家、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为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北外在深入践行“红色基因、优秀气质、家国情怀、全球格局”精神的过程中,不断加大非通用语种建设力度,迄今已获批开设101门外语。“101”这个数字记录了北外报国战略的坚实步伐,诠释了校歌中“人民需要我们去哪里”的责任。

“近年来,北外始终抓住提高外语人才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北外人用语言讲述和展示国家形象,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流的大平台,努力向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人们传递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理念。”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

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丽莎白教授,于40年代初带着共产主义理想,与丈夫克鲁克先生一起穿越重重封锁来到中国解放区,在艰苦条件下投身于解放区英语教学的创作。波兰语专业创始人程继忠先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转到波兰语专业,成为一名教师后备力量。没有专业的老师,没有成熟的教材,但他从未退缩。“如果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绝不回头!”……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有许多这样的“大先生”,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为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们从“没有课本和字典,自己编;没有教学经验,在艰苦的环境中起步,拿着油印的讲义,用一支粉笔写下外语教育的春秋。

掌握一门语言,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

如果从101种外语来看中国,会得到101种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在这里,一代又一代老师的培养,为我们从更多的视角与世界交流奠定了基础。

用语言的情怀温暖世界的心。

2022年2月4日晚,奥林匹克会旗冉冉升起,奥林匹克会歌在鸟巢回荡。由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山区的40名儿童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会歌。合唱团的指导老师是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希腊语老师秦和本科生林佳豪。

现在,再次和记者说起这件事,秦的激动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为了让没有希腊语基础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发音,我们查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使用多种方法,有时还要‘跳舞’让孩子理解歌词的含义。”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孩子们用真挚的音乐和朴实的表演感动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派出900多名师生志愿者承担赛时专业志愿服务保障,成为专业志愿者人数最多的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美好的愿景,传递着中国的和平理念。他们把101种语言的“你好”字样画在围巾上,送给服役的外国人和运动员,把北外和中国的祝福送到世界各地。拍摄多语种视频,在国际媒体上撰写文章,为海外文化交流机构送去祝福,他们充当着中国与世界友谊和沟通的使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白俄罗斯研究中心师生录制的为白俄罗斯和中国运动员加油助威的视频发布在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官方社交网络平台和白俄罗斯国家奥委会官方网站上,引来众多点赞。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评论称,该视频“真诚亲切”。

美属萨摩亚代表团团长在给两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愿者的感谢信中写道:“有一件事让这次北京冬奥会之旅不同于其他比赛,那就是我们团队中友好、务实、真诚、有趣的志愿者。他们是我们的向导、中文老师、朋友,更是我们的家人。”

服务结束后,学校共收到各方感谢信118封,得到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北京市和北京冬奥组委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先进集体”的荣誉表彰。

除了在重大活动中奔赴一线的师生志愿者,北外还有一支始终守护语言服务大后方的特殊队伍——多语种服务中心。该中心提供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韩语版本,并为110、120、999、12345等省会城市的突发公共事件热线提供外语服务。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该中心已连续运行4000多天,3000多名志愿者接听了7000多个电话。除了见证了精彩的“双奥运”故事,也为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我们可以做事情,我们可以发出声音,我们有热量和光。”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师生的坚定信念。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峰会...在很多大型国际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北外的志愿者。700多名师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桥梁。他们在一次次交流中展现了中国的风采,试图用微笑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与世界互动故事的最佳创造者、记录者和讲述者。

“只有与心相遇,才能长久。”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说,“只有与内心相遇,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才能走向真实,走向深入,走向内心。”

巩固学科优势,传播中国智慧。

“虽然西班牙语不喜欢近距离反复使用同一个词,但在“我们党来自于、植根于、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句话的翻译中,必须反复使用“人民”一词,以突出人民在中国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研究院院长常福良经常在课堂上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寻找案例,既“讲知识”,又重视“懂道理”,让学生了解历史和国情,坚定中国立场,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文字为剑,以思想为刃,利用外语优势向世界介绍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

近年来,在将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全体教师重在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786门专业课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融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课程教学的质量目标和阅读材料,探索建立精读、听说、写作、口译、笔译等全链条课程集群。

与此同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还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4种语言的翻译和修改工作。他们一丝不苟,高度严谨,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打磨。“坚持以人为本”、“碧水青山是宝贵财富”、“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精辟论述,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从他们的作品中理解和熟悉。

195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林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学英语专业国家英语教材《大学英语》。197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编纂了新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外国文学》创刊于1980年,是国内外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学术期刊之一。2009年,外研社与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合作推出汉语教材《走遍中国》,标志着“对外汉语出版工程”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6月,《一带一路》国家文教部第一批新书发布;2022年10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翻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讲话笔记》英文版出版。

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博物馆,摆放整齐的许多外语教材和学术著作总是最能吸引眼球。从几代人书桌上的经典外语教材,到支撑新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的多语种教材,再到蕴含中国文化的译著,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征程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大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产生了一系列促进中西交流与理解的标志性成果,向世界呈现了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的厚重成果。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编写的《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名列其中。本书是“中国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已经出版了9卷,版权输出到30多种语言。术语工程秘书处负责人、外研社副总编辑张思莹表示:“《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系列的宗旨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进行解读和翻译。对于外国朋友来说,可以通过丛书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秉承历史使命,服务国家需要,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始终彰显外语优势和国际化办学特色,开展深入研究,架起沟通桥梁,传播中国声音。

新时代,如何依托全球语言优势,加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国际传播?如何以中国为视角,以时代为坐标,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北外的使命。”杨丹表示,北外将开辟“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新的教学和科研领域,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语言服务商和世界一流的中国故事人,肩负起“讲好中外,让道纪天下”的使命。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82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