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燃气热水器e5是什么故障原因(美的燃气热水器e5报警)

你知道现代物理学家是怎么分析达芬奇在《救世主》中是否犯了光学错误的吗?你知道创立现代神经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拉蒙·卡哈尔(Ramon Cahal)也是一个热爱涂鸦的画家吗?你知道19世纪的医生休伯特·艾里是如何描绘偏头痛的感觉的吗?你知道文学巨匠纳博科夫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一篇惊人的预言,预言了一只蝴蝶的迁徙和进化吗?这些精彩的混搭故事,让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写成了一本书。

美的燃气热水器e5是什么故障原因(美的燃气热水器e5报警)

9月17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大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携新书《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来到北京书展元朗站活动现场。本次活动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和中国国家地理书联合主办,全国首家精酿啤酒文化品牌“精酿青春Plus”赞助。活动现场,小庄分享了实际操作中科学、艺术、文化交叉领域的内容制作技巧和方法;制作人如何找到自己的观众?

作为新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科普出版品牌之一“贝壳阅读”的创始人,小庄在四年多前毅然离开互联网和出版行业,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专心从事科技写作和翻译。她坚信,虽然自己相对冷门、小众,但在科学、艺术、文化领域写作是有其原因的,在整个“大娱乐”生态中空:

“年轻的时候尝试过很多东西,各种激情都有,比如音乐、文学、艺术等等。,但给我带来最大安宁和快乐的是科学。那是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钻研事物的起源,问为什么。我知道我和身边一些做科普的朋友都在坚持写作,有些还在科研一线。一部能沉淀下来的好作品,一定是对某个领域的某个学科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其影响力能到达其他很多领域的其他学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小庄著,中国国家地理丛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7月。

小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大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壳牌联合创始人,曾担任《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编,著有《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爱情与性的实验报告》等科普作品,长期为《财新周刊》、《城市画报》撰写科学文化专栏,译作《炎脑》

如何制作出优秀的科普作品?

其实我更抗拒做一个所谓的引导,或者引导别人的东西,因为我不相信它能真正起到作用,让观众快速提高创作水平。我能提供的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或亲身经历,很难直接应用到别人的实践中。但是我今天在这里做这样的分享,是因为我有时候会听听同行的讨论。它更多的意义在于,如果你有这样的梦想,你需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还有人在一起走这条路。

如果你想进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行当,也就是制作科学文化艺术内容,你需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向,也就是第一个问题,写作还是口语。你需要知道你是擅长写作还是擅长讲述。两者其实差别很大。我以前是做编辑的,编辑生涯中最头疼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个人,他跟我说的很清楚,还以为自己懂很多,但是一旦让他用文字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他就会发现完全不对,简直莫名其妙。我以前经常改这个稿子,简直要了我的命。我做杂志的时候(十几年前),遇到这样的人是编辑的难题。但现在情况不同了。目前重要的内容承载方式是播客和视频,需要很多口语表达能力很强的人。我以前觉得这些头疼的作家都是在这个时代出场的。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即使你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也还是需要基本的写作技巧。这种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你能不能清晰的勾勒出轮廓,整理出一定的条理。你不一定能写出非常华丽的长文,但口述也要看基本结构。

第二个问题是做多还是做空。我们会看到一些有影响力的大V特别擅长写“豆腐块”“微博式”的短文,看似只有几行,其实并不容易。写好这样的文章需要相当的技巧,不仅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还要表达核心观点,这是最难的。能力方面,有的人能写长,有的人能写短。两者并不矛盾,也有人可以照顾。但我觉得我不擅长写短文,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我更习惯于添加和展示更多我知道的相关信息。

还有一个问题,风格选择。早期写文章,总有模仿者,所以风格的选择更多的取决于模仿者的选择。首先你要认清你的语言基调是什么,你能驾驭什么样的文风,然后选择符合你风格的模仿对象。不能因为仰慕某个作者的文字就试图模仿。比如你没有很多幽默细胞,但是特别爱段段,拼命向他们学习是很痛苦的,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必要的。我有几个朋友,随便抖个包袱就能笑翻全场。虽然我喜欢他们,但我知道我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所以我默默的敬佩他们,自己也写出了扎实深情的文字。喜欢的风格和能达到的风格不一定要一致。

虽然现在内容生产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我在生产之前最明确也最坚定的一点是,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表现,内核是最重要的。我们先在这里定义一下,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文化的内容,也是“大科学”范畴下的艺术文化,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交集,不同于明星的八卦,文学性质的表达或虚构。要进入这些内容领域,我觉得判断、吸收、表达都很重要。

活动现场。

判断,关于科学的内容必须来自相对公认的事实,我们用来证明的证据一定不是道听途说。写文章之前,一定要追根溯源,确认是否来源可靠。这也会反映出口味的问题。比如一个写科普文章的人跟我说他很喜欢星座,我会对他投去怀疑的目光。说到底,还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大科学”范畴下的表述,是由猜想引发,经过验证过程,最终得出阶段性结论,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无法证伪的。

吸收,这几年我花了很多精力写书,很有切身体会。吸收真的决定效率和最终结果。去哪里找需要的文献,用什么工具和关键词搜索,有多少数据库都会有决定性的影响,获取的方式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的浏览器收藏文件夹里会有很多我经常看的网站,基本上每天都会看看有没有新鲜有趣的内容。得到新闻报道性质的线索后,我开始搜索相关论文,这就需要一些网上期刊库,有些需要历史文献,所以我需要找一些图书馆。当我搜索信息的时候,我会有一种幸福感,就像一个特别喜欢珠宝的人,突然走进一家各种琳琅满目的珠宝店,想把所有的包装都塞到自己身上。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会超负荷,收集的资料太多,读不完。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痛苦。

在题目的来源和素材的准备都解决了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变成可读的内容。这个时候,掌握语言的能力就很重要了——也就是表达能力。表达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不是所谓的规律学习能给我们的。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早期在一家杂志工作。当时的主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冯岩先生。他是我特别钦佩的老师,知识渊博。因为我大学和研究生学的专业是高分子,又是名副其实的理科生,总觉得做杂志这种需要文字功底的工作还缺点什么,所以我就问颜老师能不能读你们的博士,想着如果我读复旦中文系的博士,就可以当作家了。他轻蔑的看了我一眼,说,如果你还想写点什么,一定不要去读研,主修写作。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不太可能通过那种方式培养出来。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很有启发。其实,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只有不断地阅读,阅读各种各样的东西,去了解和看待所有你想象不到的领域,慢慢地,你就会和所有你见过的文字融为一体,产生一个独一无二的你。颜老师自己读的特别有意思。他会看那些在我看来是浪费生命的网文,但他的观点是,在阅读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认为“像我这样的人就应该读什么”的想法是不可以接受的。他跟我说,你要知道好的和坏的,就是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还要知道什么是坏的。这句话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我想,拓展一下,我今天能游刃有余地写出各种题材,无论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文化的,可能都离不开我小时候看的一部街头文学。

当然,只是大量阅读并不能让你拿起笔来。除了阅读,你还需要写作训练。身边很多朋友读了很多书,我觉得他们是有写作能力的,但是他们总是说,等一件事情做完了,等我赚够了钱,我可以放松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作。良好的…如果总是明天,我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不要把你需要马上做的事情当成你以后可以做的事情。你以后能做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何找到自己的受众?

在你真正开始生产内容之后,无论你是自媒体生产者还是更大平台的作者,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你写的东西谁来看”的问题很多开始写科普的人都会有这个困惑。科学,艺术,文化,必然是很小的。像写明星八卦,吃喝玩乐,不可能被这么多人看。你一定很孤独。但是你要记住,既然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名人五分钟,那么每个小内容也是如此。你不知道机会什么时候会出现。可能你制作的东西一开始没人感兴趣,但是一旦和一些热点、机会匹配,就被冲上头条、上热搜,形成病毒式传播。

我一直觉得科技文化内容的生产就像是在建图书馆。你应该把东西放在那里,必要时拿出来。我曾经参与过果壳的早期内容建设。果壳的一个理念就是把任何新闻都当成科技新闻。只要有热点,我们就会从中挖掘出科技成分,用科技的方式去解读。放心做这件事的前提是,原来的存款已经在那里积累了,热点来了,自然可以用现有的储备绑起来。

我想举几个例子。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新印象主义:科学实验绘画》,主要介绍了乔治·修拉的点彩主义。他的作品是用点画出来的,你可以理解为有点像电脑屏幕。用像素和一点点颜色画图是一种很辛苦的方式。许多科学研究者关注他的画,因为它们体现了许多光学和视觉理论。那篇文章只是我们日常发布的一篇,沉了两天就没人看了。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出事了。微博里有个小朋友自己画了一些漫画(应该是他父母画的),很多网友都夸他画的很棒。突然一个漫画家跳了出来,声明这孩子是在抄袭自己的作品。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我原来写的文章突然火了起来,连我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事实上,我列举了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也在模仿乔治·修拉的构图,包括漫画家的画。而那些热衷于儿童的人正好看到了这一点,指出你在抄袭乔治·修拉,于是就把文章火了。这告诉我,你永远不知道你的文章什么时候会突然成为五分钟头条。你能做的就是多准备。

乔治·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1886年)现藏于芝加哥美术学院。

另外,人性是相通的。想要制作的内容被人们接受,就要多想想如何打动别人,如何触动人们自身的喜好和同理心。是一个特别好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方向,也是值得去做的,尤其是科技的内容。很多人对科学内容的印象是生硬冰冷的,但科学本身并没有那么冷。任何科学话题都必须与人相关。即使我们说的是遥远的宇宙,也关系到你的原点和我们的目的地,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这样一个点。

再说一个经历吧。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你见过死亡的颜色吗?》,里面介绍了玻璃雕塑家卢克·杰拉姆,他的主题是病毒。病毒很小,光线会直接穿透它,不会有颜色,所以我们在显微镜下拍的病毒都是无色的。如果你在图片或照片中看到彩色的病毒,那是因为过去的科学绘画方法习惯于给它们上色。但是雕塑家想到用玻璃做一些病毒来表现它们无色的本质。这也和艺术家本人有关,因为卢克·杰拉姆的色彩偏弱,看到的色彩比一般人苍白很多。他的著作包括艾滋病病毒、感冒病毒和天花细菌等。

其中,HIV病毒的玻璃雕塑在网上出来后引起了轰动,因为一位HIV患者给艺术家写了一封信,说这个雕塑让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身体里可能给他带来死亡的东西,他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形式,让他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另一种理解。信虽短,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让雕塑家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我在文章里翻译了这封信,描述了一下。当时我做的公众号数量很少,但是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大大超过了其他文章,收到了大量的转发。我们做这个内容的时候,需要找到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东西。

除了温暖,人也需要有乐趣,八卦也是很好的附属品,但我觉得低级的八卦不可取。我们可以探讨更多高层次的八卦,讲出来。你熟悉下面这张图吗?在你小时候看过的很多世界名著里见过吗?曾经的《红与黑》《羊脂球》《双城记》进口版都是用这张图做封面,真的很搞笑。

拉瓦锡夫妇的肖像常见于世界名著和教科书中。

这是拉瓦锡和他妻子的肖像。拉瓦锡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也是一个非常悲剧的人物,因为他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网上曾经有一个热帖讨论这些封面,网友发帖很多。但我们想的是借此机会给拉瓦锡夫人一个好的推动。她非常聪明能干。当时她跟随拉瓦锡做科学,完成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没有人谈论她。于是壳的作者写了一篇关于她对科学的贡献的文章,一下子红极一时。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女性在各个阶段都为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只是没有被点名而已。现在人们正在重新审视这些历史,重新叙述科学史上的女性故事,一点一点带给大家。像这样的八卦挖掘是很有意义的。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保持创意?

在制作内容的时候,无论形式还是主题,到最后,你都要让它在尽可能多的受众面前脱颖而出。创意很重要。这就好比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比较和反复检查,要知道别人做了什么,别人还没有想到什么。当我们写文章或者生产内容的时候,我们内心也需要有这样一个共鸣。不要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即使是同一个话题,也要找到别人没有想到的点,或者用更有趣更独特的方式讲出来。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保持创意?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在这里只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观点,但在实践中可能会用到。首先,创意不需要过于结构化的知识。这个其实分几个层次。比如我现在写科学文化史,一定要做一个系统的收集。我的文件夹会把各个学科、不同时期作者写的文章整理出来,这是学习阶段产生的一个结构性的东西。但重点是,当你真正开始内容生产的时候,你需要打破你现有的结构,因为如果你这样写,那就是教科书或者程式化的东西,很无聊。如果你真的想写一篇有趣的文章,你需要感到惊讶。每次写文章,写什么,用什么材料都无所谓。怎么进去才是最折磨人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考虑很久。这不是结构知识能给我的,需要发散思维,可能是今天下午吃的东西,也可能是偶然遇到的人。关于这个观点,我提供一个证明。2017年发表在《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上的一篇论文指出,我们通常接触的信息有两种信息结构:层级式和扁平化。层次信息结构更立体,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而平面信息结构更扁平。该论文的结论是,在信息处理方式中,使用扁平的信息结构更有利于培养创造力。

我曾经出了一本书叫《冷浪漫》,是游戏的结果。当时,我们正在研究的科学博客上有一群作者。为了督促他们更新,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每隔一段时间抛出一个词,并要求参与的作者在这个词下写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学科,所以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词。我们接连选择了八个关键词,包括爱情、美丽、艺术等等。在写文章之前,这些作者会和我讨论她/他要从哪个角度发言。这个玩票活动持续了一年多,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些内容可以变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冷浪漫》这本书。这本书是原版科普书籍中典型的畅销书,在当时销量超过它的很少见。我很自豪,我一直在赔钱,直到我突然发现我可以赚点钱。

冷浪漫,Nova出版社,2015年7月。

讲故事对创造力尤为重要。根据今年3月《纽约科学院年刊》的一篇文章,研究创造力的团队发现,培养创造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受训者讲故事,比如让他们描述一件事,想象各种可能性,在叙述中完成创造力的激发和启动。对于写作来说,这抓住了本质。真正好看的文章,好看的书,一定会讲故事。

我将谈论“上帝掷骰子吗?”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你就会明白作者是想给你讲这些物理学家的八卦,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就出来了。还有我以前的壳牌阅读团队写的《心外传奇》,最近出了珍藏版,讲述了心内直视手术的进展历史。作者本人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前几年在韩国留学的时候,他每天都去图书馆,在很多领域找到了很多前辈有趣的故事,于是以博客文章的形式一一记下。他写了五六篇,我们就劝他写一本书,就这样。

无论是发表公开文章还是写书,都要考虑如何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在前面提到的论文里也说过,创造力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或者一个结果,这其实并不重要。创作过程本身就能引发无数种可能性,这很重要。最终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叫做灵感。

要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学会模仿。

以下是推荐阅读时间。如果你对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非虚构写作感兴趣,我强烈推荐阅读约翰·迈克菲,他是这个领域的老法师。他的写作技巧——普林斯顿大学写作课,《控制自然》和《与荒野同行》都有中文版,我们可以当作很好的范本教材。《寻路中国》的作者何伟是迈克菲的优秀弟子,迈克菲的另一位弟子是理查德·普雷斯顿。他的成名作是关于埃博拉病毒的《血液流行病》,HBO根据这本书拍了6部迷你剧。这本书很有镜头感,每个时间点都出现的很好,有点像美剧《二十四小时》,但其实是在这部美剧之前出现的。普雷斯顿用镜头法写了整本书,他是我心目中的写作典范。他的另一本书《血之伤口》是关于最近的埃博拉疫情。他采访了疫情中心医院里的幸存者,记录了他们的生与死。那些故事让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死去的院长的故事太感人了。这位作者对我有启发。我觉得向他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翻译他,所以我最后从朋友那里抢了一本没有翻译成中文的书,是关于天花病毒的。结合最近的猴痘危机,可以说值得一读。今年年初已经投稿了。

《血液流行病》,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3月。

好的文笔首先要模仿和学习。我每年翻译两本左右的英文书,主要是科普,有时候是文学。我翻译这些书的重要原因是我认为它们很有学习价值。比如2020年出版的《海空漫游指南》就谈到了气候和天气现象。现在每个人每天都听说了气候变化,但是地球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何从历史中追溯这些变化,这些状态现在意味着什么?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些问题,而我也一知半解,所以通过翻译一本书,我了解到了真相,受益匪浅,因为它的文笔也很好,作者本人就是加拿大诗人。今年早些时候出版的另一本书《发炎的大脑》,我会推荐给患有抑郁症的朋友。这本书认为目前主流的用血清素缺乏来解释抑郁症的观点是有问题的,这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作者是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曾与制药商合作。他倾向的解释是,那些抑郁的大脑处于炎症状态,必须在后续的药物研发中进行检查。

《伴侣:我们和动物的故事》,艾莎·阿塔著,小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10月。

陪伴:我们动物的故事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版。是关于人和宠物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神经学家。她小时候被性侵过,是个少数民族女孩。她有很大的心理障碍。养宠物对她的治疗很重要。她也从这个角度采访过很多人,甚至去监狱采访过连环杀手(因为连环杀手在童年早期总是表现出虐待动物的迹象)。这本书很扎实,很吸引人。

分享嘉宾/小庄

整理/李永波

校对/王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379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