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污染事件(莱茵河水污染事件的启示)

莱茵河是西欧最大的河流,流经9个国家,全长1230公里,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00万人。作为世界上内河航运最繁忙、最发达的水道之一,莱茵河干流上

莱茵河是西欧最大的河流,流经9个国家,全长1230公里,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800万人。作为世界上内河航运最繁忙、最发达的水道之一,莱茵河干流上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工业基地,对沿海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二战结束后,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扩张和环境管理的滞后,一度被称为“欧洲公厕”的莱茵河逐渐出现了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之后莱茵河流域各国幡然醒悟,协调治理莱茵河流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末,莱茵河逐渐变得清澈,鱼虾水草重现。然而,1986年11月1日,瑞士莱茵河发生了一场大火,使得美丽的莱茵河再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污染。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但也开始了莱茵河真正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莱茵河污染事件述评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与德法交界处,是瑞士的化工中心,三大化工集团全部集中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夜,瑞士巴塞尔山多兹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4个多小时,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发生爆炸。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硫、氮、亚磷酸和氧化物的浓烟阻挡了阳光,包括农药、除草剂、杀菌剂和有机汞在内的共计1246吨各种化学物质被消防水冲入莱茵河,导致70%的有毒物质。第二天,化工厂用塑料堵住了下水道。但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数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再次造成污染。祸不单行。11月21日,德国巴登苯胺苏打化工公司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导致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得河水的毒物含量超标200倍。

莱茵污染事件的影响

这次意外火灾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面积的区域性空空气污染和当地严重的土壤污染。约160公里范围内大部分鱼类死亡,生物物种灭绝,河流生态系统瘫痪,莱茵河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被污染,不能饮用。瑞士、德国、法国和荷兰的所有沿河自来水厂都关闭了,通过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由于莱茵河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全长865公里,损失最大。这起事故导致德国数十年来投资210亿美元治理莱茵河付诸东流。《科普知识》总结了20世纪世界上最著名的污染事故。莱茵河水污染事故被列为“六大污染事故”之一。

莱茵河污染事件引发的思考

这场大火可以说是莱茵河污染治理的转折点。从此,欧洲各国不再将治污停留在预防层面,而是根据莱茵河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专门的治污计划。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生命景象的清河重现。莱茵河流域的污染治理是欧洲一些沿海国家齐新的成功案例,其主要经验值得借鉴。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思想认识的根本转变。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急于实现工业工业化革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直到“山德兹化工污染事件”爆发,人们才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行,于是通过促进流域绿色要素整体流动和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开发可再生环保新能源,协调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走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道路。比如,在治理莱茵河流域的过程中,流域内各国因地制宜,根据主体功能特点发展适合的产业,形成科学的产业布局。由于上游生态脆弱,瑞士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河流上游山高谷深的自然优势,建设水电站,大力开发水资源;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德国在莱茵河流域布局了环保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无污染的新兴产业,而鲁尔工业区则被打造成集居住、休闲、文化、会展、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混合区。位于莱茵河下游的荷兰大力推行绿色航运贸易,制定严格的航运环保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各类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建立高效合作机制,制定并实施流域管理规划。莱茵河沿岸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但都深受莱茵河污染的影响,对改善莱茵河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他们都认为治理莱茵河符合共同利益。在此背景下,莱茵河流域各国共同成立了国际莱茵河保护委员会(ICPR),负责领导、组织、管理和协调莱茵河的治理,是莱茵河流域的核心治理组织。ICPR拥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不仅包括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还包括政府与非政府间的合作,专家学者和专业团队之间的合作。它不仅有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组成的观察员小组来监督国家计划的执行,而且还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这些工作组可以将治理、环境保护、预防和发展融为一体。

火灾后,ICPR在国际合作框架下签署了一系列关于莱茵河流域管理的协议。如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中,从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出发对莱茵河进行治理,将鲑鱼的回归作为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于是提出了鲑鱼2000行动计划。1998年,通过了莱茵河洪水管理行动计划;2001年,包括生态系统改善、防洪、水质和地下水保护四大治理目标的“莱茵河2020计划”获得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国家签订合同,协调共管,对莱茵河环境的改善和流域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建立流域信息交流平台。为确保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性,ICPR在莱茵河及其支流设立了许多水质监测站,每个监测站都配备了水质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莱茵河预警模型”实时在线监测莱茵河水质,防止突发污染事故。

ICPR不仅致力于促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而且还重视各国之间的密切协调与合作。其建立的“国际警报计划”是莱茵河流域国家的信息交流平台。当发现污染物时,沿海的预警中心可以及时沟通,迅速确认污染物来源并发出警报。

莱茵污染事件的启示

河流景观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景观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游憩资源,具有极高的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回顾莱茵污染事件,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研究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和治理行动计划。以流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对我国流域开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重视流域生态安全,统筹处理好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保护湿地、开辟三角洲地区自然保护区、拆除支流上的大坝或设置鱼道等方式,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河流水系发展的经济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建立跨行政区域、全流域的高效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建立全流域行政区域协调机制,重点开展航运、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合作,解决水、土壤、生物等资源类型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管理的矛盾,加强流域开发管理的区域协调,减少省际流域纠纷的发生。建立健全流域内政府间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流域治理格局,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完善的全流域统一检测体系。有效的措施离不开监控系统,完善的监控系统是执法的基础。根据我国流域的实际情况,应在干流、支流、河口、湖泊、近海等不同水域设置检测站。,并对全流域的水质、水文动态、生物状况采取统一、科学的综合检测方法,以便掌握上下游动态,及时共享信息,实时在线发布。

鼓励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流域管理。流域综合治理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整合现有流域合作管理机制,推进流域环境保护智能平台建设,让公众更加便捷地了解流域管理政策法规、生态环境监测报告等公共信息。同时,作为流域管理的重要成员,参与流域管理的决策过程并监督实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4033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