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地图(北京城区面积有多大)

"史静广宁门外有一处景点,叫做天宁寺."1756年,乾隆皇帝下令对天宁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这一事件,并将碑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寺内。在这座位于广安门

"史静广宁门外有一处景点,叫做天宁寺."1756年,乾隆皇帝下令对天宁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了这一事件,并将碑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寺内。在这座位于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的寺庙里,矗立着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北京最高的密檐砖塔天宁寺塔。

北京城区地图(北京城区面积有多大)

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是中国建筑摄影的鼻祖,也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位用现代科学方法记录、考察、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建筑和文化内涵的德国建筑师和汉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

恩斯特·柏希曼(Ernst Berschmann)于1902年随德国东亚舰队抵达中国,并被中国的建筑深深吸引。他认识到中国建筑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并把研究中国建筑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1906年至1909年,他行程数万里,横跨中国14个省区,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和民居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恩斯特·伯施曼是中国建筑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会员。1933年至1935年,他被特别邀请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

当时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人非常稀少,柏希曼的研究比梁思成和林早了30年左右。宝塔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也是柏希曼研究的重要内容。伯奇曼更喜欢称之为宝塔。

早在1937年,《中国宝塔》就已经问世。然而,随后的战争使其出版困难。1949年恩斯特·伯施曼去世后,手稿也消失了。幸运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在汉堡大学发现了一些手稿。经过德国著名汉学家、目录学家魏汉茂的精心整理,历经约80年终于在德国出版。《中国宝塔》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宝塔建筑的信息量最大的作品。本文选取北京天宁寺塔的引言部分。天宁寺宝塔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推测,北京天宁寺的宝塔在总体结构上属于隋朝,建于公元602年至615年之间。建筑的水平和形状以及塔上的浮雕都是辽代的杰作。

以下内容选自《窥视镜:中国宝塔二》,与原文相比有删节和修改。字幕是编辑添加的,不归原文所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插图都来自这本书。已获出版社授权出版。

《西洋镜:中国宝塔二》,【德】恩斯特·伯施曼编剧,【德】魏汉茂编译,赵省卫编辑,张代荣欣翻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3月。

北京西墙前有两座大塔,在建筑史上意义重大,为这座被城墙环绕的城市周围的自然风光锦上添花。这两座宝塔都是天宁风格,大小和结构都很相似,但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因为建于不同时期。天宁寺的宝塔最初建于7世纪初,现存的建于1048年,而八里庄的宝塔建于16世纪晚期。这两座塔的确切建造时间,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出来,因为建筑形式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天宁寺在北京地图上的位置。

天宁寺和寺内的大宝塔位于北京南部。

天宁寺和寺内的大宝塔位于北京城南侧,靠近外城西墙,靠近张一门。一座小山从平地上拔地而起,建筑坐落在平台上。现存的建筑规模很小,但它们有着辉煌的历史。这里的风景也很宜人。站在最高的平台上,人们可以俯瞰平原和北京的风景。在原寺庙建筑群的南侧,山脚下的平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花园,可能是和建筑一起建造的。在小山南面的花园中心,两堵墙划分了一个特殊的区域,大宝塔矗立在那里。天宁寺以北不远处是著名的白云寺,道士丘处机曾在此居住并安葬。

北京天宁寺塔,从西便门拍摄,E.Herold拍摄。

天宁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71-499年),宝塔初建于隋朝(公元602年后)。当时,这座寺庙位于北京古城的西侧。直到唐朝(公元618-907年)还叫幽州、范阳。986年,辽占领此地,古城被毁。人们建造了一个更大的城市,但一些原有的建筑继续使用。按照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名称,新城命名为燕京,寺庙宝塔靠近燕京北墙的南侧,也就是燕山的南侧。这座北城墙位于今天北京内外城分界墙的西延部分。

北京天宁寺宝塔。

1048年,辽国占领该城后不久,人们在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宝塔,位于辽国皇宫(辽国南京和西晋府)中轴线北侧尽头。晋朝时,城东扩,改称中都,但城墙仍离庙不远。13世纪蒙古人占领北京,1268年至1272年重建帝都。庙里的宝塔位于城外,见证了城墙和城内建筑在西南方向的变化。寺院里的建筑往往是新建的,但经过九个多世纪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宝塔并没有受到致命的破坏,依然屹立在这里。虽然经过不断的修缮,这座宝塔至今基本保持着它的原貌。

北京天宁寺塔,山本拍摄。

一般来说,这么重要的建筑,不仅有宗教意义,还必须讲究风水。虽然有些细节可以作为证据,但没有进一步的文献证明这一点。在后来的研究中,根据风水造形法,大部分风水宝塔都位于东南,但在北京城变迁的各个阶段,天宁寺宝塔从未立于东南,最早时期只立于城西。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宝塔的位置是按照佛教思想来的,古寺位于老城区外的一座小山的西侧。矗立在这里的宝塔可能象征着来自西域的佛教。

隋朝的首都位于长安,也就是陕西省Xi安地区。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人们要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幽州,也就是北京,建造如此重要的宝塔。一般来说,修建佛塔的前提应该是符合一般规律或者政治目的,但当时的燕京似乎并不广为人知。这可能也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北京天宁寺宝塔,从东方拍摄。柏林民俗博物馆照片的翻拍。

孝文帝在幽州(北京)建广林寺。

与寺庙和宝塔历史相关的大量记录可以在不同的材料中找到,这些材料来自长期存在的文件和铭文。我们在这里摘抄,不做主观评论,大部分都是逐字逐句的重复内容,只有细微的改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尽力筛选出相互矛盾的观点,还原历史概貌:

1.北魏:

公元494年孝文帝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在他统治期间(公元472-500年),最早的寺庙建筑群——广林寺建于幽州(北京)。

2.隋:

隋文帝年间(公元589-600年),寺(广林寺)改名为鸿业寺,“弘”也可写成“弘”。这期间出现了一块碑文精美的石碑,但早已失传。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隋文帝将长安的佛教遗迹分布到全国31个(或51个甚至83个)地区。北京还得到了一封装有舍利子的宝信,并为此修建了一座宝塔,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将舍利子安放在宝塔内。

推测原宝塔(天宁寺宝塔)完成于这一年(公元615年)。

3.唐: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该寺(红叶寺)改名为天奴寺。这一时期的记载还提到了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也已经失传很久了。

据《冷髯志》记载,辽兴崇Xi十七年(1048年)修建了一座石造建筑,并于同年葬于此。出于对建筑风格的考虑,关在《中国佛教史志》中确定,正是这一年,人们修建了现存的佛塔(天宁寺塔)。这个石建筑立在明玄宗时期的石碑后面,也就是北面。请参考1435年的段落。石头建筑位于宝塔脚下,但它像一块石碑一样消失了。

4.金色: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天竺改名为大安寺。

5.袁:

这座寺庙被战争摧毁了。从1330年到1333年,元文宗下令重建神庙。同时,记载中提到了一些失传已久的金元时期的圆形石碑。

6.明:

在永乐年间(1403-1425),明成祖割让领土给王子,寺庙也扩大了。大臣姚(1335-1418)是一位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佛教徒。

1435年,唐玄宗宣德十年,该寺重修,改名天宁寺,沿用至今。以前宝塔脚下有一块石碑记载着这个,现在这块石碑已经失传了。见上文第1048段。

石碑背面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50),皇帝命人重修此寺,改名为万寿谭洁。但不久之后,寺庙的名字又改回了天宁寺。

明朝世宗年间(1524年),对寺庙进行了修缮。

(1542)持续三天的大规模节日。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1577年),天宁寺塔进行了广泛的修复,一个姐妹塔,八里庄塔,建于附近。

(1599)在天宁寺为槐面瑶建了一座别院(参见上段1403年至1425年)。

万历年间(1600-1620),宝塔周围建有八座铁三角香炉,1774年全部失传。

7.清: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命人在宝塔东南竖了一块石碑。碑文是一个平民所写,全文是根据著名的董其昌(1555-1636)所凿。宝塔上的铭文可以追溯到隋文帝时期。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对整个寺庙建筑群进行了修缮,包括佛塔。正殿前立了一块石碑,碑文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以示由衷的敬意。这段铭文的内容将在本节末尾摘录。(1774)《孙旧闻考证》中记载火珠失传。因为现存宝塔上有一个火珠,说明在19世纪至少修过一次。

公元602年3月,人们把舍利子放在寺庙里。

大量记录证明,寺庙和宝塔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文章详细记录了舍利子是如何到达这里并被妥善放置的,宝塔的建造也得益于此。

天宁寺塔。2021年程瑶拍摄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舍利子赐于各地。为此,人们在全国51个地区修建了佛塔。3月26日,人们把舍利子安放在红叶寺,也就是后来的天宁寺。”首先文献中提到了一个奇迹,发生在御舍利之前:“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天上掉下三十三把剃刀空,非常锋利,外形独特。僧侣们仍然用这些剃刀来剃发和受戒。”这象征着佛教中的三十三天,也寓意着僧人剃度的戒律。

北京天宁寺的塔顶。

关于舍利子的关键文章记载:“释迦牟尼舍利子8桶(800或400升),三分之一留存于世。阿育王下令修建84000座佛塔,其中19座佛塔位于东震旦纪(古印度佛教中,中国称东震旦纪)。丢弃的谷物不计其数。一个叫惠的和尚从(粟特)来,向佛陀祈祷了七天,得到了七件舍利子。”这意味着佛教僧侣于公元247年在孙权的带领下来到南京。“文帝有一次遇到一个阿罗汉,阿罗汉给了他满满一口袋舍利子。谭谦大师数了数袋子里的舍利子,却无法确定舍利子的数量。随后,人们把舍利子装在七宝信中,分配到31个州,每个州县为舍利子建一座佛塔。天宁寺宝塔就是其中之一。”一些数据记录了51个区域。

“一个来自幽州(北京)的佛教徒,宝颜禅,住在北京(Xi安州或北京)的仁觉寺守护道。“很明显,就是在他的推动下,皇帝给了北京一个舍利子,供奉在红叶寺。”石头字母做出来,就像水一样闪闪发光。其纹路如玛瑙,光泽如珐琅,通体透明,发出紫光。石函外表面的图案栩栩如生,有菩萨、神仙、小动物、狮子、树木等,题材各异。公元602年3月,人们把舍利子放在庙里,4月开始烧香祭祀。灯光照在聚集在大厅里的人群上。午夜时分,一道巨大的纯白色光芒穿透天空空和地面,在人群空上的佛祖和土地周围缓缓扩散。"

北京天宁寺塔北侧局部视图。

寺庙和山丘都位于非常高的海拔,四周空茫茫,山涧就像一条丝带环绕着它们。在皇帝统治的最后几年,公元600年前不久,在舍利子被送到寺庙之前,山体滑坡和地震经常发生。但是,新建的宝塔似乎包含了这个区域,山体停止了晃动。北京以前发生过多次地震,直到几个世纪前还有几次。公元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长子太子的地位,次子调任的当天发生了地震。

北京天宁寺塔的正面。

值得注意的是,据传天宁寺所在的山头与这些震动有关,宝塔有平息震动的力量。这个谣言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和风水有关。高燕还特别指出,这座宝塔和后来修建的八里庄宝塔都位于山涧旁边。它来自西山,穿过平原流入北京,加强了宝塔在风水上的作用,但在中国文献中并没有具体指出。

在寺庙的顶峰,有500个僧侣的房子和70口井。人们经常烧香祈福,节日期间庙里的香火很旺,就像今天附近白云寺的情况一样。据一份奏告皇帝的奏章说,各种土匪来到这里,庙里抵挡不住土匪,要求朝廷消灾。文献中多次提到古代的记载和遗迹,但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天宁寺有个石编钟,传说起源于汉明帝时期(公元57-75年)。当人们念诵并将抄写的经文粘贴在上面时,它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直到人们停止念诵,这种声音才会消失。到1774年,这个石钟已经丢失了。但戒音佛殿内还有一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制作的青铜编钟,宝塔东南角还有第二口铁编钟。”

1525年的一座制作精美的青铜钟和一段长长的铭文,在中国佛教史籍中有记载。“此外,宝塔脚下的基座上有八个铸铁三条腿的香炉,宝塔两边各有一个。每个三足香炉一尺多高,即3.3米,香炉腹部分别绘有八个方向的八卦图案。这些香炉是万历年间造的。”也有记载说这些香炉在1774年就消失了。宝塔后面的二大殿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大觉”二字。再往前就是光山杰杰坛了。

佛寺正门旁边有个屏风,很显眼。屏幕背面有一幅1尺5尺5寸(约5米)高的宝塔图,上面有600043个大字。这座宝塔叫华严塔。画面的巨大和文字数量的惊人,说明这幅宝塔图中的线条和图案都是由文字组成的。类似的绘画形式在中国广为流传。人们把经文抄在画布上,做成宝塔的形状,使经文和宝塔融为一体。每个月,八号寺都会举行庆典,点亮160或360盏灯,以示对佛陀的敬意。

下院,又称送别院,规模不大,是为姚而建的。碑文写着“主宅寺”。姚在京的主要居所在西山潭柘寺,至今香火缭绕。据说庙里有沐浴着圣光的姚的塑像和画像。

原作者/[德]恩斯特·伯施曼

摘录/安雅

编辑/袁

校对/赵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9460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