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动物园里的100种动物)

根据2019年和2020年IUCN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亚洲象和非洲草原象为濒危物种,而非洲森林象为极度濒危物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事实可能是非常意外

根据2019年和2020年IUCN最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评估,亚洲象和非洲草原象为濒危物种,而非洲森林象为极度濒危物种。

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动物园里的100种动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事实可能是非常意外的。几乎每个动物园里饲养的大象长期以来都处于濒危和极度危险的境地。

今天是世界大象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长鼻子的朋友。

六千万年的进化,但只剩下三种。

大象以其雄伟的体形和奇特的外貌成为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动物之一。事实上,从其独特的分类学地位和源远流长的起源来看,大象的确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大象在分类上属于长鼻目,该目只有三种,分别是亚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与其他动物类群相差甚远。

已知最早的长鼻兽物种是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古代象兽。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长鼻龙进化出了许多成员,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的进化方向大体相同,大部分都有着巨大的身体、长长的象鼻和象牙。除了长鼻之外,很少有动物进化出类似的形态。如果把长鼻子骑士团比作一个大家庭,可以理解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自古以来就坚守自己的传统,几乎没有被家族外的人模仿过。

不幸的是,今天,大多数长鼻龙物种都灭绝了。非洲是长鼻龙的起源地,亚洲象是非洲以外唯一存活下来的长鼻龙物种。

大象、林农和生态工程师

它们独特的进化史使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象被称为“林农”和“生态工程师”。亚洲象的活动对森林中的植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几乎所有的森林物种。

在热带森林中,对于榴莲、菠萝蜜等果实大、种子少的植物来说,亚洲象的喂食几乎是它们传播种子的唯一有效途径。鸟类和猴子无法携带这些大果实,而野猪、野牛等动物会咀嚼种子,使其无法发芽。大象喜欢吃植物的果实,咀嚼时不小心,消化能力不强,所以种子可以随粪便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大象的活动范围也很广,一般每天都在5公里以上。当吃下的种子在24-48小时后排出时,它们已经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在亚洲,有300多种植物依靠亚洲象传播种子。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象在生态中的作用不仅限于它们生活的森林,它们甚至可以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当大象在森林的地面上移动时,它们会清理一些较小的树苗。这种操作类似于林业管理中的“森林抚育”,会让树变细,但每棵树都会长得更大,最后总生物量会增加。

具体来说,在非洲热带雨林的研究发现,非洲森林大象的存在将使森林的生物量每公顷增加26-60吨,树木的碳汇增加7%。也就是说,每头非洲森林象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9500吨。在亚洲森林中,亚洲象可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之一。现在看来,保护大象也是应对这一危机的有效手段。

“伞形物种”是保护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那些生存环境需求能够覆盖许多其他物种生存环境需求的物种。亚洲象是典型的保护伞物种。一头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可达数百平方公里。要养活一个亚洲象种群,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保护区,这样的保护区也能为很多其他物种提供足够的生存空。

同时,亚洲象是保护生物学中的“旗舰物种”,具有强大的公众号召力和吸引力。2020 -2021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一路北移至昆明并安全返回,举世瞩目,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性事件。同时,大象在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大象有20个p53基因拷贝,这使得大象的癌症发病率非常低。通过研究大象抑制肿瘤发生的原理,为人类对抗癌症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的野生亚洲象怎么样了?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云南约有360头野生亚洲象。相对于亚洲5万人的总数,中国的人数看似不多,但却很重要。因为云南以东或以北没有其他亚洲象野生种群,已经是亚洲象分布的边缘。

历史上,亚洲象曾经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在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它们逐渐退至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守住了中国亚洲象最后的栖息地,也对全世界亚洲象种群的复兴抱以希望。而且在全球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整体下降,全物种被评为濒危的背景下,中国的亚洲象种群能够增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目前,中国最大的亚洲象种群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自然保护区至普洱市以南,数量约200头。西双版纳的勐腊子自然保护区和尚勇自然保护区也有数十头野生亚洲象。这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大象与邻国老挝的大象有跨境交流,总数超过100头。随着种群的增长和栖息地的恢复,未来有希望实现与蒙阳种群的沟通,形成大的聚集种群。

此外,在勐海-澜沧地区和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十几头亚洲象。通过建立廊道,人工转移个体,实现小种群与大种群的基因交换,也是我国亚洲象保护的重要课题。

作者:周

审稿:黄城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科普中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9330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