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而出四字词语(什么什么而处的成语)

[经济学家谈话]作者:甄(河北美术学院院长)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壮大写意创作队伍,是中国写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

[经济学家谈话]

什么什么而出四字词语(什么什么而处的成语)

作者:甄(河北美术学院院长)

写意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国画写意精神,壮大写意创作队伍,是中国写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鱼鹰船(国画)林风眠

在当前的时代语境和艺术生态下,重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极其必要的。结合诗、书、画、印,重视写意风格,是中国画坛自古以来的重要表现方式。从宋元明清到近代,文人士大夫在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基础上,追求绘画的质朴空精神和情感表达。如南宋梁凯的《泼墨画仙》,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用凝练的笔法描绘出人物陶醉的表情,影响了后世许多画家。明代徐渭的《杂花》,以花草树木的意象表达了画家狂傲不羁的气质。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把目光转向人,倔强的感情溢出画面;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所写的质朴自然的人物、花鸟,都是写意为先、不落俗套的经典之作。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与大量工笔重彩的作品相比,具有良好精神和形式的写意作品较少,作品在写意精神的传承和重构方面相对薄弱。

秋荷(国画)齐白石

现代科技促进了绘画工具的革新,这无疑给绘画技法的探索带来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画的核心在于写意,这不仅需要创作者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需要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传统艺术的精神,如果一个画家只注重技法的提高,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那么他创作的火焰就可能在自满中逐渐熄灭。这并不是说技法不重要,而是强调画家在探索技法的同时,要关注现实,思考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缺乏直接取传统文化内核的写意精神,一方面会使中国画创作远离其本体和源头,另一方面也会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李白兴印图(国画)梁凯

“写意”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象无形等观念,在历代中国画创作实践中传承至今。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虽然曲折,但画家们从未停止对写意精神的探索。如林风眠曾提出“调和中西”的绘画理念,重视中国画对西方绘画艺术的借鉴,这不是简单的中西拼凑,而是注重两者的融合,从而表达了对东方写意内涵的重视。李可染在致力于中国画改革时,提出了“以最大的技巧打字,以最大的勇气打字”的主张,其中蕴含着对写意精神的重塑。林风眠和李可染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了写意精神的核心,也为后来的中国画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参考范式。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录》中有一句话:“意在存笔而后作画。”它强调的是写意所能包含的美妙风景。写意作为中国画极其重要的审美传统,为画家提供了一个介于想象和沉思之间的空间,也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建立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湖北山竹(国画)黄

写意重在对客观物象的理解,从而生出一种表达的冲动,目的是呈现一种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无尽的生命氛围,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本质。中国画的表现通常来源于“写”,来源于“意”,从根本上强化了艺术形象的精神指向,并相应地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描绘世间万物,不是为了表现万物本身,而是通过对万物的描绘,去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意义”。表面上是绘画,本质是绘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写意精神的呈现,也是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观念和意识的强调,以此来认识世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从美育的角度,为了弘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有效提升创作中的写意性表现,河北美术学院一直在认真思考,深入探索。在创作《老子》、《论道》等传统人物画之前,作者潜心研读道家经典,在创作中运用流畅的线条和清淡的笔墨营造出朦胧的绘画场景,力求呈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只有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亲身体会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写意灵魂,探索物象中的“意”和“境”。河北美术学院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创办中国大写意国家展,旨在通过举办大写意系列展览,激发大写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大写意创作的振兴繁荣贡献力量。同时,我们将继续以此为基础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使其优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提升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将优秀艺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启迪心智、陶冶心灵。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为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做出新的贡献。

老子(国画)真钟毅

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应被视为固化停滞的教条,而应积极寻求艺术表现语言和审美观念的多样性,“写出”更具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重新认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积极发掘传统写意精神的现代意义,在锤炼和锻造绘画技艺的同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探索符合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和大众审美心理的创作路径,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1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9150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