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叫声超大声音(老鹰叫声驱鸟)

宪宗《调鸟图轴》清末老北京的遛鸟人清末老北京的步行者宗春琦近日在郭波展出的52幅古代书画中,有一幅宪宗的《鸟图》:御花园里,一个太监双手捧着一个鸟笼,里面有一只

宪宗《调鸟图轴》

老鹰叫声超大声音(老鹰叫声驱鸟)

清末老北京的遛鸟人清末老北京的步行者

宗春琦

近日在郭波展出的52幅古代书画中,有一幅宪宗的《鸟图》:御花园里,一个太监双手捧着一个鸟笼,里面有一只黑鸟,供明宪宗朱瞻基欣赏。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养鸟和玩鸟的?恐怕很难考证。南北朝时的《游明路》中已经有了养八哥教刘义庆说话的故事。把一只经过训练的“笼生”鸟放在笼子里,用它的叫声吸引同类来捕捉它,这是唐代以前就有的方法。不过,说北京人在清朝把鸟玩到了极致,大概也不会错。

北京话里有句歇后语:武大郎养夜猫子——人和鸟一起玩。话糙理不糙。在老舍的话剧《茶馆》里,宋先生和常先生上台时,每人都提着一个鸟笼:瘦瘦的宋先生提着一个黄色的鸟笼,高大魁梧的常先生提着一个画眉笼。那时鸟在北京很流行。你没看王利发的《茶馆》吗?"房子里和凉亭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

老舍笔下的茶馆,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民国初年,天桥西南巷西有一家茶馆。店主的名字叫王。人们称它为王茶馆。说白了叫“乌龟茶馆”,有点不尊重店主。店主喜欢养鸟,房间里到处挂着笼杆,养着各种各样的鸟。于是北京的养鸟人聚集在王茶馆。因为墙边是常年的鸟市,王家茶馆整天爆满,全是扛笼子架鸟的人。民国以前,北京很多人喜欢养鸟。而且养什么鸟,带什么鸟笼,往往是一个人身份、脾气、品味的象征。

一个音调

当时北京人养鸟,一是为了听“口哨”,二是为了驯服和玩耍。

鸣笛好听的鸟多来自北方,有百灵鸟、画眉、蓝点颏、红点颏、黄鸟、俗称柞的苇莺、俗称红子的沼泽山雀等。把这种鸟关在笼子里,让它整天唱歌,给主人带来欢乐。

但是不应该让鸟按照自己的性情叫,养鸟人给它们定了规矩:只能叫自己的声音,不能叫。一旦你学会了其他的叫声,比如生活在芦苇丛中的柞蚕学会了蟾蜍的叫声,云雀学会了画眉的叫声,这种鸟就被认为是“脏嘴”,一文不值。如果你遇到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你可能会把鸟扔死,甚至油炸了吃掉。还需要强迫鸟类模仿某些鸟类的某些特定声音或叫声,这就是所谓的“消音”鸟类。唱歌是鸟的天性,但为了让人开心而被迫唱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合理?

郭士兴的话剧《鸟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养百灵鸟的,不让画眉笼近。原因是北京的百灵鸟“十三集”里没有画眉的叫声。

所谓百灵鸟“十三套”,就是百灵鸟的“规定套路”,有具体的内容,有固定的顺序。调用一组后,调用另一组,顺序不能改变,也不能省略或重复。喜欢养云雀的王先生说:“十三套串联起来,要求不急不缓,稳扎稳打,顺顺利利,一气呵成。可以说是气势磅礴,辉煌无比!”13套中有家雀、山喜鹊、红鸟、鸡群、哨子、小燕子、猫、鹰。鸟本来最怕猫和鹰,但是养鸟的偏见让它们学会了最怕什么,可见它们有多残忍!“学喵有高低贵贱,老有娇媚,我能辨别雌雄。像鹰一样,声音清脆,很冷很陡。好像它的霜羽很强,它慢慢地滚空”。还有“水车轧狗”的声音:“网口百灵鸟最好学会水车声音由远及近,轧狗后再由近及远。如果学不到这种程度,那也要有车声狗声。”

鸟儿听不懂人的话,所以人不能用语言来引导它们,骂它们,打它们,焦虑或者烦躁。在“压制声音”的过程中,鸟是听不到噪音的,比如乌鸦的叫声、蟾蜍的叫声,或者是铁片磨剪刀的“当啷”声。以前没有录音机,所以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压制住鸟叫声。比如,为了让黄鸟压过喜鹊从森林里出来的声音,一大早就要带着喜鹊去山里;压制鹰争食的声音,就会得到鹰出没的地方。把事先准备好的羊肠挂在鸟笼附近,吸引老鹰。老鹰招不到,或者只招到一只,没有争夺食物怎么办?你必须改天再来。也许十天半月都压不出一点声音!

改革开放后,录音机已经普及,别说“消音”鸟,就是教鸟“说话”也做到了“高科技”。护国寺宾馆一进大厅,就有两只笼子,里面是两只八哥,叫得脆脆的:“你好!”“古德毛宁?”“取决于哪里?”叫出房间的客人都舍不得离开!

第二,消费金钱

养鸟不仅消耗精力,还消耗体力和金钱。

有些鸟不得不走路。尤其是画眉,一米多高的大笼子,又轻又不经济,抬起来也不够。你要边走边“悠闲”的鸟笼。而且每天行进的距离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所以体质和力量弱的人不能养鹅口疮。有些老年人把画眉当成健身的方式,不想出去就得天天出去。据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因此生病。所以过去有钱人养画眉,雇人遛他的鸟。

为什么说养鸟要花钱?你必须用不同的笼子来养不同的鸟。如果你用错了笼子,你会被嘲笑。一个好的鸟笼不亚于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材料好,工艺优。只有滑出这样的牢笼,你才会觉得体面。而一个精美的南派百灵鸟笼,精雕细刻,价值千金。北京以前是专门生产经营鸟笼的。

笼子里肯定有配件。除了云雀,还必须有鸟栏,让鸟儿站起来在其他笼子里休息。有的鸟喙强爪尖,爱剥啄鸟杠,要用坚硬的“紫藤杠”。一根“紫藤条”在上世纪初价值二三十块银子。还有造型精美的铜制鸟笼、鸟食罐、供鸟吃的水罐——那一定是景德镇的细瓷,连笼外的盖子都必须是黑缎的。这些“配件”都不是三两块钱就能买到的。

有些鸟不是吃素的,比如画眉,我们只好给它们买活的吃。在鸟市,只卖面包虫、蜘蛛、蚱蜢和油葫芦。上世纪90年代,北京郊区鸟市卖的水葫芦——活的当然一毛钱。有些鸟必须定期喂一些肉。如果你不照顾好这些小精灵,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口哨声”的!久而久之,光是喂鸟,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云雀吃素,不省钱。百灵要从雏鸡开始喂养,把蒸熟的绿豆卷成面条,拌入鸡蛋作为食物。如果营养跟不上,鸟类的羽毛就长不出水灵。

三只驯服的鸟

训鸟在行话里叫“练技术”。这种鸟被专家称为“奖金鸟”。包括黑鸟和平鸟,还有俗称老喜子的蜡嘴雀,俗称交子的交头雀,俗称枣儿的黑尾蜡嘴雀,俗称惠儿的八哥。

鸟类可以练哪些「绝招」?

《隋唐轶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魏的小官,掌管西域市场。他养了一只红嘴黑狗,叫它每天去市场要钱,一人一分钱。钱收上来后,他带回给主人,一天能拿到几百字。人们称这个吴为“魏成武”。

上世纪初,天桥上有一只鸟帮忙卖糖,每天都吸引很多大人小孩来买糖。当买糖果的孩子把钱拿出来的时候,小鸟飞过来把钱捡起来,飞到它的主人身边,把钱给了他。然后它用嘴打开了彩票盒,拿出了一张彩票。彩票上有糖的块数,或者一两个,或者三四个。小鸟会根据数量一块一块的把糖果拿给买家。谁不好奇?大家都喜欢看稀有,所以这只鸟成了主人的摇钱树。发表于1939年2月28日的《新民日报》。

也有人通过告诉你的生日和你想问的问题来骗钱。黄色小鸟的主人对着笼子里的黄色小鸟低语,然后打开笼子的门,让小鸟出去要一个标志。黄鸟会挑出其中一堆,打开写下你的命运或者回答你的答案。当然,这种黄色的鸟已经被人类驯服了。

驯服鸟类可能比让它们安静下来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没看过驯鸟的过程,只看过驯鸟的精彩表演。那是一只长着黄色嘴和黑色羽毛的乌鸫,比鸽子略小略瘦,停在主人的左手边。主人右手拿着一根两英尺长的乌木竿——主人说这叫“勺子”。瓢的顶端有一根芦苇,一个蚕豆大小的白球,好像是骨头做的。师傅抬起右臂用力一扔,“勺子”顶端的球挣脱了芦苇,向着空斜上方的天空飞去。主人于是举起左臂,黑鸟追着球飞了出去,快如箭。球飞出十几米后,冲力减弱,速度逐渐变慢,开始下降。正在这时,只见乌鸫到了,歪着头,砰的一声,它已经把球叼在嘴里,又飞回主人手里,把球还给了主人。已经是冬天的月亮了,风很冷。驯鸟师的主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脸上洋溢着热情。他的黑鸟为他赢得了足够的面子。在场的有三四个人,有的在玩乌鸫,有的在玩黄鸟。一只训练有素的黄鸟是自由的,但它不会飞走。它只是围着主人飞,距离从来不超过一米。师傅一伸手,就落在了师傅的手上,很神奇。

还有一种鸟是观赏鸟,多为鹦鹉。鹦鹉是一个大家族,体型大的如金刚鹦鹉和凤头鹦鹉,体型小的如虎皮鹦鹉和牡丹鹦鹉。除了鹦鹉,还有各种文鸟,如金丝雀、绣鸟、爱情鸟等。有些人养鸟当宠物,通常是老习字(蜡嘴雀)和交子(交口雀),看它们熟练地吃葵花籽取乐。

说起养观赏鸟,有一段心酸的历史,可以用“鸟灾”来形容。

改革开放之初,本市有人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观赏鸟,如七彩文鸟、十姐妹等,养在一个养鸡场的角落里。没过多久,养鸡场的鸡大量死亡——感染了禽流感。为了控制疫情,这个养鸡场的鸡和观赏鸟都被处理掉了,造成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鸟灾,罪不在鸟,而在人。

以前人们爱鸟,其实是害鸟。因为大部分的鸟都是野生的,如果你想养鸟,你就得去抓,也就是说要杀了它们。以百灵鸟为例。生活在草原上的云雀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空,为爱歌唱。春天,草原上有成对的云雀在上下飞舞。它们成双成对地在草巢中筑巢,雄鸟外出觅食,雌鸟在巢中孵化。最后,鸟从壳里出来了,捕鸟人来了,把成年鸟吓了一跳,把雏鸟从窝里带走,把雄鸟留下来喂,雌鸟被处理掉了。这种过度捕捞的结果必然是鸟类数量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此外,许多善鸣的鸟类,如画眉、蓝点颏、红点颏、红点颏等,都是专吃害虫的益鸟,应该加以保护。既然鸟类已经受到法律保护,再捕鸟就触犯刑法了。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北京人爱鸟。如果你真的爱鸟,你应该保护它们,尽量不要打扰它们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62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