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火式战斗机电影(喷火式战斗机为什么叫喷火)

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实际上为这种所谓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国力严重损失。为此,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着力于经济复苏,希望尽快恢复伴随一战而来

英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实际上为这种所谓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国力严重损失。为此,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着力于经济复苏,希望尽快恢复伴随一战而来的战争创伤。然而,上世纪30年代初,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让本就元气大伤的英国雪上加霜。疲软的经济形势直接导致英国无力发展和更新武器装备,导致其军备水平低下。

喷火式战斗机电影(喷火式战斗机为什么叫喷火)

△战争给英国经济带来巨大创伤,因此战后经济复苏成为英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德国开始扩充军备,积极备战。而一心想要经济复苏的英国,又不想“对抗”纳粹德国,于是就执着于通过绥靖政策满足希特勒的贪婪野心,甚至连重整军备的像样计划都没有,不顾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危险。

重振大不列颠航空工业——来自民间的自发行动

由于英国政府的“错误战略”,当时英国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军用航空空工业一塌糊涂,甚至到了“废弃”的边缘。英国皇家陆军空当时装备的军用飞机都是“老古董”,都是飞行时速300公里以下的老家伙,开着驾驶舱。新一代军机的装备计划根本没有提上日程,可谓“遥遥无期”。

另一方面,纳粹德国在军备扩张和升级方面“如火如荼”,尤其是在纳粹二号人物戈林出任“空军总司令”之后,其空军建设的发展更是无与伦比。当然,除了德国,其他国家也在关注航空空产业的发展,下一代军民用飞机的研制已经启动。

△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

这一切让英国国内航空空行业的“有识之士”感到了极大的危机,于是一场来自“民众”的自发行动开始了——许多飞机制造商在没有政府项目计划或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开始自主投资研发下一代飞机——其中超级海洋飞机制造公司和霍克飞机制造公司是领头羊。他们先后研制出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成为二战初期皇家空军队最重要的军用飞机。

说到喷火式战斗机,就不能不提到超级马林公司的总设计师雷金纳德·J·米切尔,他在高速飞机的设计上颇有建树。20世纪20年代,他设计的多架水上飞机在著名的“施耐德杯”飞机比赛中表现出色,声名远扬。1933年,米切尔在224战斗机中使用了劳斯莱斯的苍鹰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希望引起英国空军队的注意。但“苍鹰”发动机采用的是当时刚刚问世、成熟度不高的蒸汽冷却系统,可靠性并不理想,其潜在最大输出功率本可以达到600马力。但由于冷却系统技术太差,其潜力无法发挥,直接导致224战斗机动力不足,速度慢。此外,该机仍采用开放式座舱和固定式起落架设计,既不新颖,性能也不突出。

△参加施耐德杯并夺冠的超级马林的S.5赛车水上飞机。

一次失败无法打败米切尔。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改变主意,尝试采用开创性的机身结构技术,设计出一款全新的、更先进的战斗机。同时,米切尔还为这款新飞机选择了一款日后声名大噪的发动机,这就是劳斯莱斯公司最新研发的PV12发动机。当然,这款发动机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梅林”。

梅林是一种小型猛禽,有着蓝灰色的脖子和蓝色的后背(成年雄性),但在英国神话中,还有一位传奇魔术师,他的名字叫梅林。魔法师梅林,力量强大,足智多谋,甚至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当然,他最大的特点是经常变身灰背猎鹰,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帮助传说中的亚瑟王登上王位。

△劳斯莱斯公司的梅林发动机

然后劳斯莱斯公司将这款最新的发动机命名为“梅林”,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这款发动机能像梅林一样强大。当然,梅林引擎也确实名不虚传。原装梅林发动机输出功率达到1000马力,在当时的世界航空空发动机领域相当领先。

诞生即引人瞩目的“喷火”战斗机

1934年11月,超级马林公司的母公司维克斯公司向英国空军方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由米切尔设计的新方案。这个编号为300的方案充满了创新和强大的潜力,立即引起了英国军方高级官员的浓厚兴趣。次月,英国空陆军直接拨款10000英镑给维克斯公司,作为米切尔原型机研制的初期经费,同时给其设计编号为F37/34。

△喷火战斗机的创始人米切尔先生(前排中间)

当然,作为一个“技术宅”,米切尔先生并不关心这些高层建筑的运营。资金一到位,他就立即投入到设计工作中。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第一台样机诞生了。1936年3月5日,在南安普敦的伊斯莱尔机场,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试飞员马特·萨默斯(Matt Summers)进行了这架原型机的首次试飞。正是在这次试飞中,原型机飞出了561公里的最高时速,远高于当时战斗机400公里的速度水平,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米切尔先生通过理论计算出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时563公里,这也说明理论计算方法相当自信。米切尔先生本人对这个速度非常满意。

△300号超级马林喷火战斗机原型机

有趣的是,试飞员马特·萨默斯(Matt Summers)在飞机着陆后对前来迎接他的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碰任何东西”。虽然很难考证萨默斯当时是否不想让任何人接触这个优秀的原型,但更多的人把这句话解读为“这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平面了,任何改变都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该机出色的试飞性能也引起了英国空军队的极大关注。他们对新飞机进行了仔细的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飞机的各项指标都相当令人满意,甚至超标。为此,在首飞成功三个月后,也就是1938年6月,英国空陆军直接订购了310架该型战斗机。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时,尽管米切尔先生还年轻,但他病得很重。尽管如此,他在首飞成功后,仍坚持对飞机进行改进,甚至经常去现场观看试飞,以确定下一步的改进方案。

△一架停靠的“马克ⅰ”喷火战斗机。

在过度劳累的情况下,米切尔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终于在第二年5月因重病去世,享年42岁。米切尔先生去世后,约瑟夫·史密斯先生接任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在他的努力下,这个成功的样机终于从研制阶段走向了量产阶段。

“喷火”(Spitfire)这个名字,注定要在未来闻名于世,最初是维克斯公司总部董事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林爵士(Sir Robert McLean)为224飞机准备的。要知道,在英国俚语中,“喷火”听起来并没有中文“喷火”那么凶。相反,这个词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脾气暴躁,特别兴奋的女人的。如果按照原意翻译成中文,大概会叫“婊子”,所以是有点贬义的词。麦克林爵士想到这个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宝贝女儿简直就是“小喷火”的代言人。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新飞机对设计和试飞阶段的变化非常敏感。频繁的微小改动会给整架飞机的性能带来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让整个设计团队感到痛心。但是成功的改变之后,表现潜力会更进一步,所以很难放弃改变。麦克林爵士认为这与“喷火”的特点颇为相似,并最终敲定了名称。不幸的是,喷火式战斗机的创始人米切尔先生对这个名字相当不满意。他曾对身边的人用一个“蠢名字”来形容“喷火”这个词。

喷火式战斗机革命性的机身结构设计,尤其是战斗机的半椭圆形机翼,对提高飞行性能有很大作用。但是受限于当时的制造技术,这些新的结构设计会直接导致战斗机的生产费时费力,所以进入量产阶段后,战斗机的生产给超级马林公司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相比之下,结构简单的飓风战斗机的生产速度远高于喷火战斗机。正因如此,直到1938年8月,第一架生产型喷火战斗机才正式交付英国皇家空陆军。

出众的性能与随之而来的“麻烦”

喷火战斗机采用了半纺锤形机头设计和半椭圆形机翼,这使得它的气动外形在当时的战斗机设计中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当然,除了气动外形,飞机还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计和技术。比如飞机的发动机直接安装在驾驶舱前面的火架上,而飞机的机身采用了半硬壳式结构,这在当时是非常创新的。喷火战斗机也是英国空陆军第一款全金属包覆的军用战斗机。所有这些新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喷火战斗机取得了优异的综合性能。但是,如果一切一分为二,这些新技术和新设计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在当时完成这些新设计的生产加工过于复杂,因此战斗机的生产速度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导致了喷火式战斗机交付英国空陆军的进度。

△1938年,第19战斗机中队的一架“马克ⅰ”喷火式战斗机,编号为K9795。

1938年8月4日,一架喷火式战斗机(编号K9789)飞抵达克斯福德的皇家空陆军第19战斗机中队,这也是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喷火战斗机,第19战斗机中队自然成为第一个装备喷火战斗机的战斗机中队。受限于生产速度缓慢,皇家空陆军直到当年年底才组建了两个完全装备喷火式战斗机的战斗机中队,所谓的“完全装备”战斗机也只有40架。

第一批“喷火”战斗机被称为“马克ⅰ”,是小批量的预生产。该型“喷火”战斗机最初装备了“梅林-2”发动机,后来又改装了“梅林-3”发动机。重装后可在4500米高度达到时速563公里。

在螺旋桨方面,早期的喷火式战斗机装备了瓦茨双叶片固定螺距螺旋桨,而随后的型号则换成了杰弗里·德·哈维兰爵士和三叶片双螺距的罗托尔螺旋桨。在双俯仰系统中,小迎角俯仰用于起飞,大迎角俯仰用于巡航。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飞机的起飞和爬升性能,但飞行员需要确认螺旋桨螺距是在小迎角起飞位置还是大迎角巡航位置。之后,喷火战斗机换成了恒速螺旋桨,飞行员不再需要确认螺旋桨的螺距,减轻了自己的控制负担。

△早期的霍克飓风战斗机也使用了美国瓦茨双叶片螺旋桨。

在座舱设计方面,喷火式战斗机的座舱盖是最令皇家空陆军飞行员费解的地方。毕竟这些飞行员这些年来长期使用开放式座舱,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力”,所以很多皇家空军的老飞行员在飞行中还是喜欢打开喷火战斗机的座舱盖。当然,这也是由于“喷火”战斗机本身的原因。这款战机整体尺寸设计比较紧凑,座舱空布局比较局促,对于身材高大的飞行员来说更加压抑。后来超级马林公司在听取了很多资深飞行员的建议后,将飞机最早的平座舱盖设计成了凸出式座舱盖,最终扩大了座舱的空空间,稍微缓解了这个问题。当时,这种突出的座舱盖设计也成为喷火式战斗机的显著外观特征。

德尔塔喷火战斗机部件结构剖面图

在起落架设计方面,可收放式起落架是喷火战斗机另一个让英国空军事飞行员“无法接受”的设计。毕竟在此之前的飞机大部分都是固定起落架,而且在“习惯力”的影响下,飞行员在降落时经常会忘记放下起落架,这在早期造成了很多事故。事实上,喷火式战斗机配备了警告喇叭来收回起落架,但在实际飞行中,这种警告喇叭会在飞行震动剧烈时开始自动鸣响,不堪忍受的飞行员往往会关闭空气,以至于在着陆时听不到警告。

此外,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为了越过长机头观察前方情况,飞行员总是采用之字形路线,而喷火式战斗机的起落架设计为小航迹,结构强度也不是特别高。走之字形路线时,一旦遇到侧风就容易出事。但对于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马克ⅰ”喷火战斗机正在编队飞行。

武器装备方面,最早的喷火式战斗机装备了4挺7.7毫米机枪。但在实际测试中,英军空军发现,以此标准,3秒钟的火力要对目标造成致命伤害,至少需要8挺机枪。因此,设计师将喷火式战斗机的机枪数量增加到8挺,从而形成了喷火式战斗机。后来在实际飞行测试中,飞行员发现机枪在4500米空以上的高度非常容易结冰,于是设计师开始尝试安装枪管加热装置,但最初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为此,设计师后来对机枪的整体设计进行了改进,使灰尘和污垢更容易堵塞枪管或子弹链,这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加热效率,最终彻底解决了机枪在/高度的问题。

二战爆发前,许多西方国家和日本等国对这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战斗机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不少国家表示希望购买该机或获得其生产授权。然而,最终生产的“喷火”战斗机除了一架原型机飞往法国外,最终都成了英国皇家军队空的“囊中之物”。

△不列颠之战期间,第19战斗机中队的一架“马克ⅰ”喷火式战斗机。

到1939年9月3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英军空军的9个战斗机中队已经装备了喷火式战斗机,现役战斗机总数约200架。此外,英国空陆军已经为超级马林公司订购了1160架飞机,为专门为生产“喷火”战斗机而建造的新工厂订购了1000架飞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587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