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什么是相对主义诡辩论题)

[马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仍然是分析题的核心内容。特别要掌握物质意识原则、主观能动性原则和客观规律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普遍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矛盾的三个

[马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仍然是分析题的核心内容。特别要掌握物质意识原则、主观能动性原则和客观规律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普遍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矛盾的三个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真与假的关系。

什么是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什么是相对主义诡辩论题)

【选择题包含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显著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最显著的特点——实用性

2.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唯物辩证法:在联系和发展中看问题;玄学: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7.哲学的基本问题:

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个是什么?

区分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它们是相同的吗?

8.唯物主义的历史形式: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古代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气理之辩);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万物的共性,即客观现实。

9.理想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人;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人。

10.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在物质中是统一的(区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可知的(区别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万物的共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区分一切旧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坚持彻底唯物主义)。

1.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只强调静止,否认运动——玄学。

12.时间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时间和空之间的一切测量都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运动来测量;一切物质运动都要穿越时间,占据一定空空间;将时间空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终走向唯心主义。

13.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要求人们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规律,从而对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促进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和劳动共同作用,形成人的意识。

14.意识的显现:人类活动的目的和计划;活跃的创造力;客观物质的转化;对其他生理器官的控制作用。

15、正确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

前提:遵循客观规律;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条件:一定的物质条件。

16、只强调客观规律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机械唯物主义;只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遵循客观规律——唯心主义。

17.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18、唯物辩证法(两个特征、三个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

9.两个特点——联系和发展。

交往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重点)、多样性和制约性;

发展的本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20.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

21.三大定律——质量互变定律、对立统一定律和否定之否定定律。

22、度的定义——指物质与量的统一,保持物质的稳定性和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3.意识的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犹不及。

2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无意义和有意义的关系。

25.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

2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对自身有利因素的相互吸收,推动矛盾的发展,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即向对立转化;

斗争性:在量变阶段促进矛盾的发展,在质变阶段促进旧事物的瓦解和新事物的产生。

28.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9.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0.事物的发展方向——向对立面转化。

31.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2.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3.事物矛盾的本质——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34.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哲学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

35.辩证否定的两个基本特征: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6.辩证否定的本质是扬弃——既克服了肯定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肯定的积极因素。

37.四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38.五对范畴——因与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39.关于认知(三个对立):

唯物主义:事物——感觉——思想;唯心主义:思想-感情-事物。

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40.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源泉、动力和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1.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最终使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

42.对辩证过程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对实践的理性认识。

43.真理的标准(定义)——主客观的一致性。

44.真理和谬误:

差异——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错误)反映。联系——它相对存在于中间,在斗争中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45.真理的基本特征--客观性。

46.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创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辩证统一。

47.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性力量)。

48、地理环境的作用——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

经济发展要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口因素的作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产方式的功能——为人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确定社会结构、面貌和性质;它决定了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49.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类活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结果不可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不可改变,受社会客观规律的制约。

50.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51.生产关系-客观经济关系。

52.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53.社会意识的特征:它依赖于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54.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动态反作用。

5.社会历史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6.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7.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源泉--社会生产力。

58.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方法论意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方法论意义:是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59.人的本质是现实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0.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二,政治经济学:

1.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用暴力手段抢劫金钱财富。

2.商品的两个要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共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

使用价值(有用性,自然属性)——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商品中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

3.商品交换形式上是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联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使用价值实现的条件。

差异——定义不同,构成商品的内在矛盾。

5.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联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差别价值是劳动的本质属性;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时的数量比例关系。

6.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通常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

抽象劳动——凝结了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7.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两个因素。

8.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9.劳动率会提高,单位商品总价值不变;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减少。

10.劳动率降低,单位商品总价值不变;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价值增加。

11、货币的定义——固定作为特殊商品的普遍等价物。

12.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等价物。

13.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5.基于价值量的等价交换规律。

16.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7.价值规律的负面后果:导致垄断,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社会资源浪费。

1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护下,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剩余价值。

20、只有在使用劳动商品的过程(劳动过程)中,才能带来价值增殖。

21.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的前提成为商品。

2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3.劳动力价值的特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包括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家庭维持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还取决于社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24.剩余价值——由工人劳动创造并被资本家剥削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25.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形式——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本质上是追求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26、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延长总劳动时间,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27、超额剩余价值——个别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体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28.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相对剩余价值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9、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会产生价值增殖。

30.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32.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从空变成了科学。

3.资本积累的本质:扩大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规模,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4.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的有机构成得到改善;间接后果: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导致人口相对过剩。

35.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36.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最终自我否定。

37.资本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物质形式上看,它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反映了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38.资本周转理论——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9.资本循环理论-职能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40.固定资本——劳动材料形式的资本;流动资本-劳动力形式的资本。

41.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矛盾):个别企业的有组织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破坏了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协调;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张与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狭窄之间的矛盾,破坏了社会再生产的总量平衡。

42.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43.垄断在社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4.银行垄断形成后,银行的新作用是建立固定的信用关系、资本渗透和人员组合,从而牢牢控制企业。

45.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经济上通过参与制,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通过建立基金会、咨询机构来控制科学、教育和文化等。

46、垄断的作用:

积极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消灭私有制,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能的。

47.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政治制度的变化。

4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根本动力——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

力量——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权力和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优越性产生了影响;

改革派政党对资本主义的改革。

49.从本质上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

50.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没有改变。仍然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

三。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都需要一个过程。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的原因——不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4.社会关注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5.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其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6.党的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

【分析题包含的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由理论性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是试金石。

5.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6.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谁是第一个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

它们是相同的吗?区分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物质——标志客观现实的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被人的意识反映出来的客观存在。

8.运动和材料密不可分: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运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一切都在运动——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9.运动与静止——无条件与有条件,绝对与相对,动中静,静中动。

10.时间空和物质运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时间空是绝对的、相对的、无限的、有限的。

11.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主体的反思能力存在差异,但都有客观根源;

意识的反映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12.意识具有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3.遵循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和方法论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社会的发展既要符合主观目的,又要符合规律;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14.实践——人能够积极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直接现实性、积极创造性和社会历史性。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整个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

16.接触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制约性的特点。

17.联系意义:当代中国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8.把握事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把握各种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19.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0.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1.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在矛盾)。

23.矛盾分析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要学会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面对矛盾分析一切,用矛盾分析解决一切;同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7.方法论意义——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认识事物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8.主次矛盾方法论——面对事物的诸多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住中心环节。

9.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双方面对事物矛盾都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形势的主流。

3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31、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形式——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是进步性和蹒跚性的统一。

32.五对类别:

因与果——把握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使实践具有可预见性。

和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现象与本质——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必然与偶然——把握事物的必然性,重视偶然的作用。

可能性与现实——创造条件让可能性变成现实。

33.实践——认识的基础(决定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观点和方法。

35.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看主流的方法,对立中抓同,同中抓反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36.真理——主观和客观是一致的。

37.真理发展规律——真理是在与谬误的对立中存在和发展的。

38.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355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