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什么区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什么价值)

地理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什么区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有什么价值)

2019考试说明“参考样题”部分略有调整。样题的调整和替换是什么意思?

讲解选考和调剂的题目都是根据真实情况。要求考生准确找到相关的地理背景知识,并运用其来解读情境。其本质是更注重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真实情况背后有两个困难:

第一,真实情况背后的影响因素一定是全面的,考生会有偏差。我应该选择哪一个?

其次,现实的情况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也就是说发生在哪个位置空上,甚至发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都可能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考生觉得难,或者判断容易出现偏差。有什么问题?就是他经常利用自己做过的题目往上走。如果只是把这些思维线索机械地复制到这个真实情境中,最有可能的第一件事就是失去重点,甚至被冠之以法。

面对真实情况最关键的是,你要先搞清楚这道题考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甚至是哪种知识结构。这时候就顺着知识发生的脉络和知识结构来回答。

做题心态很重要。

知识漏洞在哪里?你填补了这个漏洞吗?这一条特别重要,做题的心态。因为地理是第一科,所以学生会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地理的选择题15到20分钟就做完了,有的同学可能要20到25分钟。这样一来,一年的地理选择题在高考中难度更大,很多孩子可能20分钟后还没做完。首先,心理崩溃不是他的问题,而是当年地理的选择题比较难。这种情况在模拟考试中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但实际上应该积累什么经验呢?比如这次我用了短时间的选择题,那么如何用剩余的时间更好的回答后面的问题呢?这次我可能会用很长时间,那以后怎么才能省下时间来回答所有的问题呢?尤其是对于地理,调整好自己整篇论文的心态。

历史

2019历史科目考试趋势?

透过2018年高考试题,除了一如既往地关注基础(时间的概念空)之外,还可以看到新的特点:一是渗透学科的基本素养和思维方法(经验数据),注重考察考生的学科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历史解读)观察现实和社会,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第三,注重历史的教育功能(家国情怀)。

2018年史学37题: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历史学科的意义——古为今用);

比较一下《史记》和《春秋》的区别。从“目录”中选择两个例子,简要描述西汉的社会状况。

阅读2,总结19世纪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特点。

材料“历史”有什么用?面对孩子们的疑惑,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写了一本历史专著来回答这个问题。(3)结合中国近代史内容,谈谈历史对你的用处。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和“价值观”两个方面阐述:观点正确,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开放中的新(符合主题,有意义);基础(选取史实,论证);逻辑(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结合实际,既从宏观上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视野,又从微观上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选择运用。2019年将继续这一调查功能。

如何有效利用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

1。做好专题复习,融会贯通;

2。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样题;

3。细化试题,查漏补缺;

4。关注高频考点和核心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美国三权分立,传统文化);

5。关注时事,结合教材(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建交4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互联网诞生50周年、APEC 30周年、一带一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改革开放……)

冲刺备考小技巧?

1。精选试题,关注历年高考题,不搞题海战术;

2。重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史料论证、历史唯物主义、史论结合、理论来源于历史、孤立证据、双重证据法、主次史料);

3。注意回答规范。表达要规范:一是字迹要端正,排列要整齐;第二,句子要流畅,语言要准确。

表现形式“三化”:段落化、简单直观;关键点,一句话一个得分点;序号,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序号区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4。回答特别满但是没有得分。为什么?

第一,能否发现材料背后的知识考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是结构化的、系统化的。

第二,要注意材料,一定要逐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进行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取出材料中的所有信息。请考生关注近几年的高考大题。你看他的出处一定是摘自哪本书。为什么提议者保留了那句话,删除了其他的?他肯定想让你从这里找到信息。毫不夸张的说,高考题里的每一句话都有他的用处。如果忽略了,就说明你一定会忽略某个分数点。

政治

与其他学科相比,2019年《考试说明》中的政治学科有明显调整,“考试范围和要求”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如增加了“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等项目。

如何准备新的内容?

与综合文学其他两个学科相比,变化是政治学科的常态,而今年考试描述新增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思想进课堂的重要体现。备考的时候,要根据新教材的修订内容,整理出一个知识体系,尤其是要注意一些新概念。课本上没有明确的分析,老师同学复习的时候需要补充这些概念,比如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什么是实体经济等等。同时,要熟悉和了解中国当前的发展背景,所处的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新发展理念。

政治涉及很多知识点,概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很多同学很容易混淆。如何抓住主要知识,让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体系?

政治的学科逻辑性很强,但教材因为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出发编写的。但是,高考要求你掌握学科逻辑。复习的时候,要根据课本来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有必要打开选修和必修的书籍。根据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在涉及到当代经济生活时,要用新的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重新组织一个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现实材料,提取知识处理试题。政治生活需要复习选修课和必修课。核心概念是国家和国际组织。文化复习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引领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等。,并通过两个质量来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提升。《哲学评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最终落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从而更清晰地梳理逻辑。

如何有效利用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

一模二模必须回归课本,还是要夯实最基础的理论基础,构建大的知识框架。同时,一些概念和基础理论必须具体理解和掌握。同时,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政治,都要对现实和社会中的新现象有所了解。我们肯定会接触很多一模一样的,所以你做完这里的题之后,注意查漏补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118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