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接待应该穿什么好看(礼仪接待应该穿什么好看的衣服)

作者:张颖来源:《外交官说事》

礼仪接待应该穿什么好看(礼仪接待应该穿什么好看的衣服)

作者简介:张颖前驻美国大使馆参赞。

服装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民族特色,也反映了每个人的素养和性格。认真来说,应该是专门的知识。当然,服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要求。沈从文先生曾写过一篇几十万字的专著《中国妇女服饰研究》。可见中国几千年来对服装都是非常讲究的。

在旧社会,衣着打扮可能有很强的阶级性:贵族与平民、士人与劳动者、富人与穷人在衣着打扮上有明显的差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五六十年代,关于穿什么衣服的争论不断。我记得1956年《中国青年报》提倡女同性恋者要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以示我们国家开始进入盛世。《青年报》主编张立群让我写一篇文章支持他的创意,于是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表示完全赞同。但是到了1957年反右的时候,我们两个几乎成了右派,最后被划为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极右分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人民逐渐注重穿着打扮。这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反映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新面貌。我甚至觉得现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大部分人的衣服和一些发达国家的没什么区别,真的是什么都有穿。那么,中国的外交人员和夫人、文化、商务和贸易官员在国外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外国人在各种社交场合如何着装?

张颖军装照

记得1972年,我带着中国的新闻代表团去欧洲访问,因为服装闹出了笑话,至今难忘。我们的代表团由六个人组成,除了我,都是男的。我们都穿深色的毛料衣服,头发很短。

大概是因为是文革时期第一个正式出访欧洲的代表团,所以接待我们的国家都很重视。当我们到达瑞士伯尔尼机场时,瑞士政府新闻部主任来迎接我们。当然,他有我们成员的名单,上面也注明了性别。当我们走下舷梯时,我们看到新闻部的主任拿着一束花。按照礼仪,花是给女人的。但是当我和另一个男人并肩走下去的时候,我看到他一脸的迷惑:哪个是女的?同一个同志推我向前。我先跟他打了个招呼,然后他笑了笑,很快把花送到我手里。

那天的饭局上还有一个笑话:晚饭前,我去卫生间整理衣服,却被看门的老婆婆挡住了,她就是不让我进去,指着门口“女厕所”的牌子摇头。她只懂德语不懂英语,所以我无法向她解释我是女的。没办法,我只好把衣领打开让她看清楚,证明我确实是女的,然后让我进去。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几年里,中国人穿的衣服和男人一样,外国记者对此做了许多文章,认为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1973年秋,外交部派张、和我到驻加使馆工作。我的职位是大使馆的政治参赞和大使的妻子。我还没忘记在瑞士的那一幕,想着总是穿毛料西装不太合适。去参事室谈判谈问题没关系,但是你作为大使夫人穿那种衣服去吃饭就太不相称了。所以我做了几件边缘有纽扣的中国传统衬衫。虽然我还是穿裤子,但是和男的不一样,可以加点颜色。

“文革”前,尤其是建国初期,出国做老婆或外交官的女人都是穿旗袍或裙子的。当时学习苏联的制度,出国的外交官工资比国内高很多,可以做很多漂亮的衣服,穿得体面。但“文革”开始,造反派办了一个“99展”,凡是出国美化衣服的女同志,都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妻子,这让女同志们吓坏了。

驻外人员的工资改革使得大使的津贴与所有人员的津贴差别很小,这使得在国外工作的妇女穿得不像男人也不像女人。在加拿大的第二年,我开始穿西装。当然,那是很老套的风格。加拿大的社交场合和美国差不多,但我不敢出格。反正那时候在国外工作不需要太大的发展,不求回报就够了。

张先生和夫人和布什先生和夫人在大使官邸

一九八三年初,我和张大使去了美国。这一次,我不是外交官,而是大使夫人。我曾经独立工作过,但从来没有做过全职太太。既然决定了要跟你走,就要做个好女人。当然,这不是“闲差事”。

总的来说,出国前的准备是很忙的:了解国家的方方面面,熟悉中国的各方面方针政策,熟悉两国关系的过去、现在、未来,再深入一点,就是关于国家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等等;尤其是前装(四季都需要的衣服),是最伤脑筋的事。我想过一个原则:要体面,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大使夫妇虽然主要掌握大政方针,但他们的举止,包括衣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国家的水平和精神面貌。

一天,我和金文去看望邓修女,告诉她我们要去美国工作。事实上,她已经知道了。我们在客厅聊去美国工作的时候,她突然问我有没有裘皮大衣。我告诉她我去加拿大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她好像已经准备好了,就让赵薇书记拿出一件皮衣送到我手里。她说:“这是用俄罗斯紫羔皮做的。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品种。这是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访问苏联时,史达林同志送给他的。他回家后,把它给了我。”现在她把它给了我,深情地说这是她唯一能给我的纪念品。当时很感动(我已经把这件皮衣送到天津周邓博物馆永久保存)。

然后她对我说:“以前你在江关区工作久了,应该知道入乡随俗很重要。否则很难交到朋友,开展工作。再说,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也没必要担心这个。”回家后,想着邓姐姐的话,心情开朗了。

关于美国人的穿衣习惯,我听到过两种意见:一种是美国人穿着随便不讲究,在街上穿什么都可以;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女性对服装非常讲究,尤其是上流社会的女性。他们一次不穿衣服,几十天不重复。

上世纪80年代,温曾两次赴美,与美国各界人士有过接触。他的意见是,还是注意点什么比较好。当时外交部给大使夫妇每人1900人民币的安置费,大家都知道肯定不够。我们决定把所有的积蓄都加进去,以为衣冠楚楚也是国家荣誉。

我的外衣衣服,除了两套纯羊毛西服,还有长短旗袍、大衣、连衣裙、大衣,都是国产真丝面料的。中国丝绸世界闻名,穿着得体也能起到宣传作用。

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尽量要有民族特色,而不是追求新潮流。颜色和色彩以庄重典雅为主。旗袍被认为是中国女性的主要民族服装,但其款式可以变化,做工精致,包括包边、滚边、镶嵌、刺绣等。皮带扣有很多种。长短大衣都是锦缎做的,扣扣很有特色。长裙不是来自西方。中国唐代妇女穿长裙。真丝绒做的长裙,华丽又有很好的垂感。真丝双绉做连衣裙,效果也很好。

到了美国后,我很快了解到,美国上流社会的女性眼光都很犀利。如果你穿上一件在美国买的衣服,他们一眼就知道是在哪家店买的,大概值多少钱。所以我在美国的时候,参加任何聚会都只穿中国带来的衣服。

我们到达大使馆不久,包括参议院能源委员会在内的四个议会代表团即将访华。访华前,张大使邀请30多位议员及夫人到使馆用晚餐为他们送行。这样既能交流感情,又能介绍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

这是张大使抵美后首次举行大型宴会。他邀请了大使馆一秘以上的七八对外交官夫妇来做东。宴会前,大使和秘书们谈论了晚餐,我和我的妻子们聊了聊。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点惊讶地发现,外交官的妻子们都穿得破破烂烂,不成样子,都穿着毛衣和裙子。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女士们在外交场合应该穿着得体。

我笑着问他们:“为什么你们都穿这么随便的衣服?”部长陈清夫人穿了一件旗袍,很清爽。她微笑着回答道:“大使夫人,我们都得看看您穿什么,然后才能决定穿什么。”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这是因为他们礼貌周到。当时我就笑了:“我是老太太了,穿丑点也无妨。但你们都还年轻,更需要漂亮。应该说你穿的好才是国家的尊严!再说,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外交官们应该做一个更好的装饰。去换衣服,穿上你漂亮的衣服。也许国会议员的妻子会挑毛病。”从那以后,我们的外交官和夫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张和夫人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南希合影。

美国总统每年都会在白宫举行两到三次盛大的招待会,邀请各国大使和夫妇出席。一般几百人参加的都是议员夫妇和上层社会各行各业的名人。我们为里根总统及其夫人举行的第一次盛大招待会是在5月2日下午5点。

当我们到达白宫时,宴会厅里挤满了人,排着长队等着与总统握手和拍照。这种场合可以称之为服装大展。男人都是衣冠楚楚,女人的长裙上挂满了珍珠。还没到时候。大家都在找熟人聊天说笑。

那天,我穿了一件长长的银线白色锦缎旗袍,还有一条银灰色的手绣大围巾。我走到一群谈兴的女士面前,她们也热情地向我打招呼。记不清是哪一位女士突然说了一句“张太太,你今晚太美了,无人可比。”按照我们的习俗,我们会谦虚,但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我们不能这样做。然后他们会觉得你不懂时代,甚至愚蠢。我已经知道他们的习惯了,就欣然接受,笑着说:“真的吗?很高兴听到你的赞美。”

那位女士摸了摸我旗袍的料子,我笑着告诉她,是举世闻名的中国丝绸。我还拉起我的彩色绣花围巾,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独特的双面绣工艺。你可以用一只手绣两种不同的颜色。”他们都很惊讶。

这时,长长的队伍开始移动,大家笑着说,多勃雷宁大使进去了。多勃雷宁在美国做了20年大使,一直是大使的头。他总是第一个排队。大使是按照到达时间来排名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个位置。白宫的宴会极其奢华。美国客人吃吃喝喝,使节们拿一个盘子配一份点心,加一杯酒,到处应酬,多交朋友。

第二次参加白宫宴会是在白宫外的玫瑰园举行的。那是7月1日,盛夏时节,请柬上写着“请穿便装”。美国的正式聚会请柬都说正装,这是对男士的要求,女士可以自便。如果不写正装,穿普通西装打领带就可以了。不过,这次白宫晚宴写的是穿便装。什么是休闲装?我跟大使学过了,还是不明白。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邀请。这些美国的规则真的很混乱。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使决定穿一套浅驼色羊毛的狩猎服。

但是到了白宫玫瑰园,没有看到任何穿浅色衣服的客人,更没有打猎的衣服。我们的客人大部分还是普通的西装,大部分都穿着深色的“铜扣”(这是比较标准的便装)。所谓的“铜扣”并不是上下身同色的西装。上衣大多是藏青、深蓝甚至红色,但特殊的铜纽扣图案多样,尤其是双排扣,裤子可以随便搭配。

那一天,里根总统穿着深蓝色铜扣夹克,里根夫人是短裙。当然,这并不粗鲁,但是大使苍白的衣服在那天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这让我们感到很不舒服。不管怎样,和总统及其夫人握了手后,我们匆匆离开了晚会。在美国,各种挑剔,入乡随俗不容易。

1982年,张和夫人与美国前总统福特合影。

在美国,宴会每天都在进行,而且大多都标明了着装。很多有正装的宴会,驻华大使穿的都是黑色羊毛衣服,作为国服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这种酒席一个月要办10次以上,每次都穿裘皮衣服似乎有点不合群。1983年秋天,张大使和我反复讨论能否做一条“黑领带”,即一件短晚礼服。最正式的是燕尾服,一般不穿。我们都有些担心它是否太资产阶级化了。最后,既然入乡随俗,戴“黑领带”也没问题,我就这么做了。

起初,张大使不习惯穿着它,主要是因为里面穿衬衫吊带很麻烦,但他逐渐习惯了,必要时,他穿着“黑领带”参加宴会。这实际上引起了新闻媒体谈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真的,张大使实际上戴了一条“黑领带”。

当你是外交官的妻子时,你应该更注意你丈夫的衣服,而且要得体、和谐。我国有些外交官不修剪衬衫,比如不经常换衬衫,衣领不烫,或者连穿都不整齐,或者夏天去香港参加正式宴会也是同一件衬衫。这是不礼貌的表现。男士的衣服、西装、外衣要合身,裤子线条要清晰,更要注意衣领、袖口一定要平,领带要勤换,颜色要搭配和谐,有对比,每次去吃饭都要擦亮皮鞋。

张大使

张大使在中国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衣食无忧。然而,当他在美国担任大使时,他变得很挑剔。他西装的材料、颜色和做工都是中国最好的,衬衫一天要换三次,这是他工作所必需的。

我们抵达华盛顿后不久,美国的英文报纸和中文报纸都用了相当多的篇幅介绍张大使。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抵美接待的第二天,该报对张大使的衣着进行了评论,大概是说中国驻美联络处第一任主任穿的是羊毛衣服,第二任主任穿的是中式西服。而初来乍到的张,不仅温文尔雅,还穿着考究的西装,不仅合身而且做工精良。可见中国的水平在很多方面都有提升。这是很小的事情,也会有影响。

注意大事,不要忽视小事。这是在国外工作的一个规则。穿衣服只是一件小事,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作为个人,我们经常会担心在衣服上花费时间,但为了工作,为了给工作带来便利和好处,这是应该做的,甚至是需要做的。

[作者:张颖文章来源:《鲜为人知的外交礼宾故事》编辑:《外交官说的事》清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8057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