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府在哪里(河间府哪个朝代出英雄多)

沧州狮子 定州塔 河间的衙署规模大 “河间”,因其处于黄河故道九河之间,故名“河间”。“河间”唐代时叫“瀛洲”,府署始置于北宋大观二年,规模宏大,闻名遐迩。河间之名,影视剧中屡见,历史上,河间府与保定府、济南府、开封府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府”。因其是“京南”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重地,又有“京南第一府”之称。

河间府在哪里(河间府哪个朝代出英雄多)

“河间府署”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恢弘,衙署的主要建筑均分置于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布于东西两侧的附属轴线上,形成东中西三路轴线。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穿堂、二堂、三堂以及内宅,两侧设厢房和花厅等。“河间府署”的大门,为三开间门厅,悬山式建筑,外建有一个八字围墙,门前置石狮子一对,这大概就是百姓们所说的“衙门口”吧。哈哈,民间有句俗话:“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说的应该就是这里。

门厅内还立有“警示碑”:“诬告加三等”,“ 越讼杖五十”。第一句容易理解,诬陷良善,当然要加倍严厉惩处;但为什么“越讼杖五十”呢?也许“越讼”是指越级告状的意思,在古代这是影响本官政绩和脸面的事儿,“越讼”显然是对本官的不信任和看不起,所以,“越诉”要用竹板或荆条打五十下。

门东有“申明亭”,凡有作奸犯科者书其名和罪于亭中,以惩恶。

门西有“旌善亭”,凡民间有孝子、顺子、义夫、节妇则书其名于亭中以扬善。

门前三步台阶,拾级而上,过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仪门。仪门是古代官衙的第二重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期不同品级的官员相见都有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知府品级相当的文武官员来访,知府方出仪门迎接共进大堂。

“仪门”的左侧为“人门”,是人们日常出入的门;右侧是“鬼门”,是定罪后囚徒押往“司狱司”的门。出了“鬼门”就到了“司狱司”的“鬼门关”。

仪门里面就是大堂院落,大堂座北朝南,两厢为吏舍和六科班房,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穿过仪门后,看到一个名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写有“公生明”。

“公生明”牌坊,位于甬道中央,四柱三间三楼硬山顶建筑,又叫“戒石坊”,“公生明”取自“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说只有处以公心才能明察事情的真相。

牌坊背面刻的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的官箴。源于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官员,可后世的贪官污吏却依旧层出不穷。意思是说:做官的吃喝穿用等所有花费都是来自于老百姓,老百姓才是为官者的衣食父母,当官者心里一定要有老百姓,要有报恩思想。不要以为老百姓处于弱势就可以随便欺负,假如你仗权仗势欺压百姓,上天是不会饶恕你的,最终必会遭到报应。

大堂又称“公廉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大堂的门是栅栏式的,每逢遇到可以公开审理的重大案件时,知府常令仪门大开,百姓可在栅栏外观看,并可看到知府断案是否公正的全过程,以示其秉公执法,更可借以显露“清官大老爷”的明断。

可见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公开透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来保障公正办案。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告诫官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不计较得失荣辱,还必须负起责任来,语言通俗意义深刻。

大堂上悬挂“畿府南屏”、“我思燕南”、“保釐堂”三块匾额。其中“我思燕南”为纪晓岚所书,“保釐堂”是明代严嵩所书,釐(lí)是平安幸福的象征,意思是说为官一任,要保佑一方平安。意在提醒为官者要成为以“百姓为怀,爱民如子”的好官,要视百姓幸福平安为己任。

大堂内立有“万民伞”,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清代,地方官离任时,地方绅商都得表示一点挽留之意,送“万民伞”,意思是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如果在这个官被撤职或者降职的时候,当地还有人送伞,甚至拦轿,说明这个官绝对是个清官或者好官,而且当地人同时又有情有义。

大堂东侧是“经历厅”,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负责六房文书的收集、送签、派发、收藏等,应该相当于政府机关办公室吧。

大堂西侧为“照磨所”,是知府衙门为掌堪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一人,是查验行移文书,知府与幕僚谈事的场所。也相当于现在的机关办公室的部分职能。

大堂的北面是“穿堂”,这个词儿听得比较少,“穿堂”主要是在大堂审理案件的前后或者中间在此临时休息,或者遇到案情变化在此商议策略的一个场所。

当年康乾二位皇帝南巡,第一站都会经过河间府,所以河间府又叫京南第一府。为了显示二位皇帝对河间的重视,特许河间府设置了“穿堂”这个建筑。河间府署是除北京故宫之外,唯一带有穿堂的地方衙署建筑。

穿堂的北面是“二堂”,是古代知府经常召集下属议事的地方。在古代,接见外地官员和本地乡老文俊、复审案件和举行一般礼仪活动主要在“二堂”举行。

在“二堂”内的东部有一组人物蜡像。坐在长桌前的是包拯,后面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侍卫。包拯,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包公”,北宋元祐四年,出任第三十三任瀛洲知州兼高阳关路安抚司(河间帅府)安抚使。在任上曾上奏《论瀛洲公用》、《请放高阳一路负欠》、《请选雄州并高阳关官吏》三道重大奏章,为当地做出了很大贡献。

再北行,是“三堂”。“三堂”是知府日常办公的地方。审案时间一般在上午,有案则在大堂或者二堂审理,下午在三堂办公、批阅各种文件。三堂又称“签押房”。

三堂北面就是“内宅”了。“内宅”是古代知府及其家眷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所悬的匾额为“勤慎堂”。

正中勤慎堂是过去知府和夫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两侧的厢房是知府子女居住的地方。

在内宅内的屋内,有一组“知府奕棋”的人物蜡像,描述的是知府颜胤绍在河间任上与夫人奕棋的情景。公元1642年(崇祯15年),满清铁骑绕过北京南下攻河间,河间知府颜胤绍、河间知县陈三接、兵备事佥赵廷等人率军民力战拒敌。城池被清军攻破后,颜胤绍及夫人和一家老少十余口,陈三接与夫人武氏、赵廷一家十四口人,宁死不屈,均壮烈自尽身亡。

内宅西侧是“养正书院”,是孩子读书的地方。“养正”者,涵养正道也。《易·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童蒙养正是一个始于儒家的儿童教育思想,童蒙就是对儿童早期的启蒙教育,“养正”是指培养各种优秀美德。

“管粮衙”为管粮同知的办公地点,管粮同知主要掌管税粮的征收与存放,现在展示的是清代河间府八大武状元以及十八般兵器。

在“养正书院”南侧是“西书院”,以前为知府及府内官员读书及文化交流的地方,现为“诗经斋”。

“诗经斋”是原河间市文化局田国福局长的室名,他藏有旧籍《诗经》各类版本八千余册,2003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之最,主要从事诗经的传承及版本的研究工作。河间是诗经的传承地,所以现在西书院展示的是《诗经》文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创作年代大约是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五百年间,据传是经过孔子删定,共305篇。故称“诗三百”。

诗经斋书院正厅,有一雕像,名“毛苌公雕像”。“毛苌”、“诗经”、“河间”,有何渊源?历史文学知之不多,不敢妄猜,百度,“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倡明诗学,传授生徒。遂使秦坑之后三百篇之义炳如日星,大汉文章,卓越千古。邑为毛氏生长地,流风余韵,历世常新……”。

原来毛苌是河间献王的博士,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世称“小毛公”,《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秦始皇“焚书坑儒”,毛亨逃到河间,人称他为鲁人,到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毛亨整理《诗经诂训传》,并亲传毛苌。《诗经》是毛公所传,又称毛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由于毛公承继传播《诗经》的伟大贡献,受到历代官方及民众的尊敬。因此,河间是《诗经》发源地。

出“养正院”往西,就是府署大堂院西轴线的建筑群了,主要有司狱司、狱神庙、同知署。“同知署”自南向北亦有大门、仪门、东西六科房、大堂、二堂以及内宅。

同知署是同知办公的场所,与中轴线相比,规制大致相同,规模面积略小。同知为明清时期官名,是知府的副职,从四品官,负责分管地方盐、粮、捕盗等日常事务。

“同知”一词始于宋初,在枢密院设同知枢密院事,简称同知院,为知院的副职。明清时,府的正职为“知府事”,为正四品官员,简称“知府”;设“同知府事”,为正五品官员,简称“同知”,为府的副职。“同知”一职因事而设,并不固定。

如河间府在明代设清军同知、巡捕同知各一人,前者负责军务,后者负责巡逻搜捕。清代最初沿习明代旧制,至康熙中叶,则仅设河捕同知一人,负责河务治理。

明初,为防止省级官员权力过大,在省一级设置了直接对中央负责的“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掌管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事,都指挥使司掌握军备,三司互不隶属,彼此互相制约。但后来,这一体制过于牵绊,效率较低,因此在省级设“总督”或“巡抚”,总理数省或一省事务,但“三司”仍有一定独立性。在府一级,各项事务更接近基层,不能再像省那样分司办事,朝廷也无需担心知府造反,所以仅设同知、通判等职,辅助知府政务。但是,同知与现在的副职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府同知管理赋役、户粮、督捕、河工、水利等工作,由皇帝直接任命,且有一定的工作独立性。这一点,从同知署的规模也能看出来,它与知府一样设有仪门、大堂、二堂,仪门与大堂之间的院落里,两侧的房子如知府的“六房”一般宽敞,是同知的幕僚办公之地,可知其工作量之重。

为了使“知府”与“同知”互相监督,清代康熙皇帝还创设了“密折奏事”制度,即由官员向皇帝一对一报告、通信,以了解民情动向,揭露官员贪污。最初,只有少数亲信有权上奏密折,到雍正在位时,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其对官员的威慑作用,远远超过一般性的监督机构。

在同知署南侧院落,还有个“狱神庙”,这也是在别的地方很少见的。“狱神庙”是祭祀狱神的庙堂,庙堂内供奉的是“皋陶”,至清初则换了“萧何”。囚犯被关押入狱后或起解服刑前都要来此跪拜狱神。苏三起解前则是辞别“萧王堂”,“萧王堂”即指供奉萧何的狱神庙。,也不知道起什么作用。

西轴线上最南的院落是“司狱司”,是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厅衙门所属内部机构,掌管监狱事务。

在府署大院的东北位置是“巡捕衙”,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吧。现在对巡捕的理解基本上是对旧时行使警察职能的人员的称呼。想一想,官员一声令下,巡捕出动,效率高得很啊。

往南走就是“理刑衙”,相当于现在的刑事法庭。理刑衙正房匾额“清正廉明”,楹联“刑赏唯求孚众志,清勤端在励官箴。”此联对司法官吏而言。官司到案,必须坚持公正执法,惩恶扬善,不要辜负民众之期望;清正勤勉,信守为官之准则戒律。,过去的行政办公区很集中,一个大院,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

东轴线上的建筑,没有开放,没能一睹其容,从理刑衙出来,沿中轴线,出府院大门,结束河间署府游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784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