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常识(身边科学小知识50条)

“零距离”触摸模拟版空站,戴上VR眼镜跟随“深海一号”遨游1500米深度的海底世界,现场观看手术机器人表演剥蛋壳特技...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上

科学小常识(身边科学小知识50条)“零距离”触摸模拟版空站,戴上VR眼镜跟随“深海一号”遨游1500米深度的海底世界,现场观看手术机器人表演剥蛋壳特技...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上演,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将高科技成果带给大众。

科学的力量不仅托起了我们探索未知的梦想,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如何让人们走近科学,拥有更高的科学素养?从国家频繁出台鼓励科普的各项政策,到全国科普日等一批生动的科普实践,致力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新格局。

带你去海边。

在全国科普日,与神舟13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合影已成为北京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这是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首次展出,返回舱返回地球时,舱面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灼烧痕迹清晰可辨。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观看,小声给他们讲中国人的飞天梦。

北京科技中心“深光年”深空空探测主题展集中展示了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空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如神舟十三号返回舱、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同时亮相。

在国家重量级的“深海一号”VR体验展上,观众可以戴上VR眼镜开始一场水下冒险。“这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体验。”据展会现场中海油研究总院工作人员介绍,体验者将沉入1500米海底,了解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的全过程。

追逐宇宙梦想,探索星辰大海,让人们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力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正成为越来越多科普活动的目标。

让人们走近科学。

具有天然抗除草剂特性的优质小米、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地热能开发等科技成果,以及小科院开展的农村科普、数字大脑赋能智慧乡村等生动实践,都向公众展示了一幅科技助力美好生活的画卷。

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地创新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举办了一场丰富、科学、有趣的科普盛宴,让公众不仅大饱眼福,还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例如,南京地质博物馆向公众揭示了亿万年前古生物化石的宝石科学原理,1.5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000多人观看;在杭州,科普专项行动的志愿者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支付、导航、打车等功能,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据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积极编织优质科普资源“服务网”,广泛开展一系列符合社会需求、群众喜闻乐见、影响较大、服务面广的科普活动。截至目前,全国科普日平台已汇聚各行业科普活动6万余场。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婷认为,“科普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广泛影响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这也使得科普的理念、手段和机制发生变化。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技术应用、教育文化呈现出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趋势。

构建科普模式

“泰空里没有氧气。载人飞船内的有氧环境是如何营造的?氧气是怎么储存的?”“空站配备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就是利用环境和资源进行氧气再生和电解制氧”。……

近日,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双进”“双减”主题活动在中国科技馆举行。航天英雄杨利伟给青少年带来了航天科普课,也激起了青少年了解航天科学的热情。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科技资源的普及,拉近前沿科学与大众的距离。不断完善的实体科技馆、科学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网上数字科技馆等。,将最有经验和参与性的科学技术服务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也有不少科技大咖“云科普”,成为科普领域新的“网络名人”。

为了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为高水平科学技术的自力更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作用显著增强,全社会参与的科普大格局加快形成。

“2020年,政府拨付全社会科普经费的80%左右。”科技部副部长托米表示,要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的政策措施。

“科学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王庭儒说。

于忠宁

(工人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68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