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大淡水湖分别是什么(我国5大淡水湖分别是哪几个)

在江西,全力保护一湖碧水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价值不断被刷新。《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编辑高3月2日,江西九江鄱阳湖都昌水域的雏鸭夏天初入鄱阳湖,湖

在江西,全力保护一湖碧水已成为社会共识,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价值不断被刷新。

我国5大淡水湖分别是什么(我国5大淡水湖分别是哪几个)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编辑高

3月2日,江西九江鄱阳湖都昌水域的雏鸭

夏天初入鄱阳湖,湖面金光活泼跳跃,湖内外皆是一个样,微风伴着啾啾声。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因其具有调节径流、净化环境、繁衍万物的综合功能,被誉为“长江的双肾”之一。它不仅滋润着辽阔富饶的鄱阳湖平原,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和候鸟栖息地。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确立,紧盯“下大力气保护,不开发”的指挥棒,与长江紧密相连的鄱阳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银跃、鸟飞、碧波涌动、人上岸,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钓鱼的变化:从疲惫到浅薄。

在鄱阳湖总建的松门山广阔的水域里,几头江豚正在戏水,不时跃出湖面,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江豚作为长江唯一的大型旗舰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流域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定居鄱阳湖的江豚几乎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一半。过去,由于人类在湖区的频繁活动,江豚的生存环境一度恶化,特别是过度捕捞和侵占江豚的索饵场,直接影响了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转而,长江、鄱阳湖流域实施“10年禁渔”政策。渔船回收切割,渔民收网上岸。鄱阳湖区水生态和渔业资源明显改善,处于濒危状态的江豚数量呈上升趋势。

2016年,曾经是职业渔民的王迪友“洗脚上岸”,成为鄱阳湖上的生态巡护员。“我几乎每天都要巡湖。我的工作主要是观察江豚和候鸟,清理湖泊垃圾,举报非法捕鱼和非法采砂。”2018年11月,王迪友注册了九江微笑天使江豚保护中心,并组建了巡逻队。现在,6名成员都是“洗脚上岸”的渔民。“大家渐渐明白,保护鄱阳湖是我们渔民的使命。”王迪友说。

"这段时间,看到江豚的频率明显增加了."王迪友说,过去非法捕捞工具经常误伤江豚。禁渔后,江豚受伤的情况很少见。

近年来,江西成立了水上生命保护救助中心,吸收了2000多名志愿者,组建了203支捕捞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江豚巡护救助网络,定期对长江江豚进行专项监测、巡护和救助。三年来,江西已帮助7头搁浅江豚重返鄱阳湖。

不仅是江豚,现在越来越多的鄱阳湖“老居民”也在回归。

90年代初,国家渔业部门进行了一次普查,当时湖区有158种鱼类。从那时起,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鄱阳湖中有30多种鱼类减少了。鲥鱼、胭脂鱼等。正濒临灭绝,四大鲵鱼越来越少。

2020年6月,九江渔业科研人员在鄱阳湖水域发现数百个箭鱼群体,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发现大规模的箭鱼群体。2021年4月,江西省水科院专家对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进行例行监测时,发现一条长23厘米、长47.4克的黑鱼,几近灭绝的鱼种重新出现在湖中。2021年5月,研究人员在长江口水域检测到一条重6.75公斤的胭脂鱼。这是在长江江西段发现的最大规格的胭脂鱼...

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银鳞跳跃游动的场景重现。鄱阳湖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宝藏。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在鄱阳湖都昌水域对江豚进行体检。

鸟的变化:从远远的被看见到近在咫尺的相见。

每年深秋初冬,白鹤从西伯利亚飞几千公里到鄱阳湖过冬。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湿地和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抵达鄱阳湖。世界上98%的白鹤、80%以上的东方鹳和70%以上的白枕鹤都在这里度过漫长的冬季。

这两年,江西省余干县插旗洲的村民预留了1000亩稻田等待收割。作为鸟类的口粮,这个位于鄱阳湖畔的“候鸟食堂”热闹非凡,鸟儿们歌唱不休。

为了让候鸟安心生活,湖区的人们甚至圈养鸡鸭,不让家禽与鹤争食。就在几年前,当地人还在担心如何赶走鸟类,保护农业收成。

放鞭炮,敲锣,吹口哨,砸铁门,绑稻草人...每当候鸟靠近,稻田里就响起各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外人以为村里在庆祝丰收,村民却声称是在捍卫丰收。候鸟曾经是插旗岛最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白鹤生性机警。一旦在一个地方受到干扰,就再也不会去了。”北京林业大学鹤类保护专家郭宇民说。

为解决湖区“人鸟争食”矛盾,江西连续8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程,总投资1.87亿元。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对因湿地和候鸟保护而遭受农作物损失的群众进行补偿,受益人数达37.06万人。

2021年12月,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进一步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以鄱阳湖为核心、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下一步,湖区县(市、区)将在生态补偿资金、重大公益项目、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为候鸟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湖而兴的江西不仅划出稻田、荷田供候鸟觅食,还完善了候鸟救助机制。自然保护区、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共同制定的候鸟救助联动服务机制正在推开,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到保护候鸟的行动中。

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婺城保护管理站有一个专门为候鸟设立的“疗养院”。“疗养院”负责人、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五城站站长舒介绍,这片模仿鄱阳湖自然栖息地的小湿地,是自然保护区的候鸟救助中心,目的是保护候鸟越冬。

有些候鸟因为受伤离开大群鸟,“疗养院”会根据候鸟的饮食习惯为它们量身定制“病号餐”。比如大米玉米套餐是鹅鸭的,鱼虾是东方白鹳的标配。

从栖息地环境的改善到救助条件的改善,在鄱阳湖,越冬候鸟的“医、食、住、行”变得越来越周到。

“这只鸟很大胆。”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书记刘新喜对候鸟栖息地的变化感触颇深。原来候鸟大多在深湖觅食。近年来,觅食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田野和池塘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候鸟更接近人类,因为它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

从水的吃水到岸上绿水之美。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不仅要靠民众的自觉,更要靠制度作为保障,不断提升生态福祉。

江西在践行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20世纪80年代,600多位专家对鄱阳湖流域进行了全面的多学科考察,提出将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面积占全省百分之九十七的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治河、治河山、治穷”的治理理念推进“山河工程”,打造“绿色生态江西”的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切实加强生态文明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河湖居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坚持把长江九江段和江西赣江、抚河、信江、何秀、饶河、鄱阳湖作为一个整体,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河”全流域治理,形成覆盖上下游、主要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微风吹过南辽河,鄱阳湖支流碧波荡漾。奉新县赤岸镇党委书记易德明作为该河段的负责人,要定期检查自己负责的河段。沿河而行,易德明感叹,5年前,辽河很多河段还是V类水质,鱼虾难以生长。现在这里已经达到了III类水质。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过去九龙治水权责不清,河长制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局面。易德明介绍,实行河长制后,河道内的养殖基地、采砂场、化工厂逐步退出,仅河道内就拆除了50多个采砂场。

江西不仅有河长制,还有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林长制和湖长制,并设立了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机构。省级环保督察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形成了同心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为保护鄱阳湖湿地,江西省出台了《湿地保护与修复制度实施方案》,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从而构建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空保护体系。

红线不仅要划定,还要同步监管。江西通过建设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对湿地、空气体、水土环境、生物活动等指标的综合监管预警。“十三五”期间,鄱阳湖区全面实施湿地占补政策,恢复治理湿地7.5万亩,退耕还湿2000亩,湿地总量和质量保持稳定。

2018年以来,江西省累计完成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889.44亿元以上,711个村自主创建为水生态文明村。2021年,全省国检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5%,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100%。国省县交界断面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彻底消除,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减少,鄱阳湖水质大幅改善。

人的变化:从与湖争利到和谐共生

为了让鄱阳湖候鸟“就医”无忧,76岁的候鸟医生李春如仍在奔波。2013年,李春如创办的候鸟医院在江西都昌县成立。候鸟不仅有“专属食堂”,还有“医保”。

“大家逐渐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受伤的候鸟数量在减少。”李春如说,与往年候鸟医院挤满“病人”、鸟儿歌唱的声音不同,今年候鸟医院格外冷清。

“沃德”从满到空,说明湖区人的观念中已经把生态保护放在了首位。

近年来,在鄱阳湖地区,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生态保护的队伍中来,他们治疗生病和受伤的候鸟,检查非法捕捞,开展生态保护宣传。

今年67岁的茶旗洲村民张福根,从200多亩稻田里拿到了20多万元的补助。他告诉记者,把大米留给候鸟并获得补偿后,他想在人鸟矛盾解决后,为保护候鸟尽一份力。于是,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候选人选拔,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一个“蓝天看候鸟”的养鸟人。

鄱阳湖区日益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恰恰印证了江西在景观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大力气的生态文明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得以实现,坚持绿色发展共识的湖区人民迎来了绿色与收益的双赢。毕业后在江西工作的导游安凯祥,近年来迎来了职业转型。在国际导游的名牌上,她已经被贴上了职业“鸟导”的标签。

鄱阳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来这里观鸟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安凯翔已带领2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爱鸟人士和科研人员前往旅游观鸟。

“很多外国游客都很羡慕。鄱阳湖有那么多像白鹤这样的珍稀候鸟!他们回去后写的观鸟报告,成了免费的生态广告。”安祥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他说,背诵鸟类专有名词和了解候鸟的习性已经成为当地导游拓展业务的新趋势。专业的“鸟导”市场方兴未艾,甚至有些老乡还会说几句带有地方口音的外语。

候鸟经济不仅催生了很多新业态,一些传统商业也在“生态+”的加持下绽放出新的活力。

位于鄱阳湖核心区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无数游客因鸟而来。作为镇上首批14名“观鸟向导”之一,57岁的黄成了大忙人。

黄世代在湖上打鱼,对湖区鸟类的习性非常熟悉,知道最佳观鸟地点在哪里。“原来,捕鱼是在白天进行的。晚上,渔船停靠在浅水区,人们睡在船上。周围的鸟啄来啄去,叽叽喳喳,常常大半夜都不睡觉。”

吴城镇镇长闵瑞说,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腹地,随着长江10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当地吸引各方投资12亿元建设候鸟观光小镇,开始了由靠湖吃饭向靠生态价值开发的转变。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超过80万游客涌入小镇,是4年前的4倍。全镇400多户、1500多名像黄这样的上岸渔民,通过餐饮、住宿,分享着白鹤给全镇带来的人气红利。

统筹考虑流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系统保护和进一步改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全力保护一湖清水已成为江西社会共识,中国最大淡水湖的价值不断被刷新。

来源: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467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