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坎和门槛的区别是什么(门坎和门槛的区别在哪)

这篇文章主要明确告诉你两件事。首先是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可能成为天坑专业。第二件事是一旦入坑到位如何正确处理。然后争取并建立核心的破坑优势,顺利上岸。家里有高中生或

这篇文章主要明确告诉你两件事。首先是大学什么样的专业可能成为天坑专业。第二件事是一旦入坑到位如何正确处理。然后争取并建立核心的破坑优势,顺利上岸。家里有高中生或者大学生的家长,首先要喜欢关注收藏。

门坎和门槛的区别是什么(门坎和门槛的区别在哪)

“天坑劝阻”这个词最早是用来形容生化专业的。比如生化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除了生物、化学、化工,还有环境、材料、农学、食品、基础医学等等专业。后来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会计、金融、土木、水利、机械等专业。都被贴上了天坑或者劝退的标签。甚至有一些吃瓜群众和无良自媒体博主,看着热点不觉得太大,就把劝退的魔爪伸向了所有面向行业的工科专业。下面分别说一下。

第一,出路不好,但不仅仅是出路。专业之所以叫“坑”,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出路不好。比如2008年大基建风潮掀起后,土木建筑先是成为录取分数最高的热门学科,然后几年内成为天坑专业。背后其实是中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循环。10多年前,新项目遍地都是。盖楼所有的城市都修建桥梁和道路,对土木工程人才有巨大的需求。所以这些专业随着城市化回归正常的速度和口罩的冲击,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不断暴露。到2022年,很多房地产项目的烂尾楼将集体停贷,叠加的风险不仅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还会波及到购房者和从业者。当年挤进热门专业的学生都是被迫接手的。

生物学专业也是如此。90年代,生命科学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无数省状元蜂拥而至。西湖大学校长史院士通过一次数学竞赛被保送清华生物系的故事,至今仍在高中生中广为流传。生物专业毕业后去美国读博,然后去美国工作或者回国教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一种妄想。然而,随着国内学术界的逐渐饱和,生命这一学科已经不再是我们21世纪的首选学科,而是成为了四大天坑之首。

一般每个坑专业背后都是一样的逻辑。专业的萧条,其实就是行业整体的萧条。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小于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时,这个坑就形成了。上面这段话不能反过来说。行业不景气,不代表职业就是坑。像数学物理这样的专业,别说行业不景气,根本没有对应的行业。如果把科研作为这两个专业的对应行业,数学物理高得惊人的门槛和激烈的淘汰制度,会让其他任何行业的前景,甚至是上面提到的不景气的建筑行业,都比科研好无数倍。但是没有人会把数学和物理当成天坑。

不仅如此,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挺吃香的。数学系物理系毕业的本科生,出路很广。赚钱了就去土木;互联网热,你就去计算机、半导体;如果政策倾斜,你会去半导体金融;如果前途光明,你会转向金融。虽然职业本身出路很差,但是高度的转行自由度让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永远不会掉坑。换句话说,只有与不景气行业深度绑定的职业才会成为天坑。

第二,专业和行业绑定的背后,是相对狭隘的专业视野。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学生,这两个专业不会关。但是生物化学、环境金融、土木机械、金融等专业的毕业生。要想离开原来的专业,必须要付出和别人一样多的努力。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基础学科,理科专业的出路比普通工科专业更宽,但这种比较并不全面。生物和化学也是高中生认知中的基础理科专业,但出路比数学和物理窄得多。信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也是高中生知识中的工科专业。但这些毕业生的出路往往与专业无关。像机械土木类毕业生转行很难。

归根结底,决定转行难度的不是一个专业是属于理科还是工科,而是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普适性。换句话说,你在本专业学到的东西有多少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比如一个合格的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如果他的专业是仿真,通常会有扎实的代码基础和维护项目的经验,转到计算机上相对容易,也就是我们平时做的转码。如果你是实验专业的,通常有着丰富的一套仪器设备的设计、安装、维护经验,在硬件方面做过大量的艰苦工作,可以在华为等企业从事相应的硬件方向的工作。

一个合格的电气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要么选修热门的信息科学,要么在硬件或系统方面有一些经验。即使离开这个专业,进入其他方向,整个工业体系中各种软硬件都在用的地方也数不胜数。借助原有的专业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困难。然而,几个以生物化学为主的专业却与此完全相反。生物学专业的学习方向要么是生命活动,要么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要么是化学反应。而具体研究的工具也是完全打包的,不像其他专业需要从零开始培养做脏活累活的基本能力,这就导致了专业教育时培养出来的能力不得不依靠一些设备来展示,在工业系统中从未得到广泛应用。

以前几年火热的结构生物学为例。这个方向的核心工作离不开冷冻电镜。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测量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这反过来又决定了离开冷冻显微镜的结构生物学家能做的工作相当有限。换句话说,结构生物学的知识和科研训练对转行一点帮助都没有。

材料科学面临的情况和这个差不多。这类专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获得更好的宏观性能。主要工作是新材料的制备和参数测量。这两项工作都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要经历几十次或者上百次的失败才能成功。但是,无论在这里积累了多少经验和技术,离开材料设计行业后,都没有用武之地。最多能转到化学专业,又是一个天坑。

材料,我们经常说的就是985考试的硕士文章好发表,学历好提高。刷完985一线城市,轻松拿到万元工资,轻松摆脱生化环保材料5000元的铁律。但能上985的儿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他是其中的佼佼者。大部分同学还是要做好硕士,比本科多2000,未来的晋升通道也没有明显的事实。

科研的角度也要注意。各种产学研脱节,乱象丛生,材料专业,论文灌溉导师编造虚假经费,各种手段拖延毕业,不看文章就靠最近的学术会议确定课题等等。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老一辈的材料人为我国做出了很多实际的贡献。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四六十岁的教授,不值得德行,派系林立,他们主管学法,污染环境。于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科研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为了生计不得不一步步妥协。

有使用工具的专业,也有制造工具的专业。这背后的区别是比较本质的。用的工具再先进,转到其他专业也没用。同样的道理,螺丝再快再好,做出来的螺丝也无济于事。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熟练使用冷冻电镜,并不能让毕业生在发现找不到教职后轻易转行。

再者,这其实是职业生涯的问题。一个专业叫天坑。自然,专业本身的事业就局限于几个仪器,几个问题,几类岗位,以至于所有的专业教育都围绕着这些东西,忽略了在工业体系中更核心的能力,更通用的能力的培养。这里就提一下土木工程的例子同济建筑学院。这个专业的就业导向比较重。本科阶段设计了很多实际工程中需要的知识,同时对数学基础的要求相对降低。设立这个培训计划显然会提高就业率。但是,如果进一步考虑到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有40%最后都进了施工单位,这个数字似乎就不成比例了。

所以你想想,同济土木已经亲自给我们演示过如何打造一个天坑专业了。所以作为综合评价,我甩了东南清华哈工大一条街。单独存在的同济土木,也在今年从神坛上跌落。同济2022年在河南曝光的大冷门投资线遭遇滑铁卢。作为知名的985工程学校,投档线不如扬州大学、东北林业等普通高校。不可否认,同济土木有很多受人尊敬的老师,他们为中国的土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国豪大师、孙俊院士等培养了大批人才,现在基本上是土木工程行业的中流砥柱。你参考一下学科评估学术项同济在东南做不了,也要了解一下同济的经历,同济也是土木失败的。

当然,这两年也有大量的自媒体博主在某站、某酒吧、某声等劝退土木。他们分享了工地上的牛马生活,带走了一大批校园里还不甘心做牛马的粉丝。另外,建筑行业的大环境不好,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行业的萧条,后期从业者的窘境。现在同济等学校的天坑专业质量已经见底,研究生阶段继续呈现向后兼容的趋势。这件事越来越值得我们思考。中国有700多个大学专业,还有很多坑。

我想说的是,不管你对自己的专业是怎么想的,不管你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中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祝福你,希望你在大学里永远不要忘记早点明白这三点。第一,对知识的纯粹热爱。第二,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第三,终身学习的意识。希望当你面临人生中更大更艰难的选择时,能享受这三项技能,让你有信心和勇气跨越艰难的生命周期。关注好事业,上学,每天分享新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447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