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下士的上一句(虚怀若谷下一句是什么)

长言崇拜,勤于表达。◆◆◆文|石路生序朱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生之一。千百年来,他的理学深刻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近日,世界上出现了一批以朱格言警句为题

长言崇拜,勤于表达。

礼贤下士的上一句(虚怀若谷下一句是什么)

◆◆◆

文|石路生

朱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生之一。千百年来,他的理学深刻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

近日,世界上出现了一批以朱格言警句为题的明清文化对联,引起了藏家的广泛关注。朱《的座右铭》这篇文章,读来可以说是催人奋进,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哲学价值。尤为难得的是,由于石海文山的陪葬,朱警句的精髓至今未被历史学家发现,几乎无人知晓。堪称新发现的文化瑰宝。

朱子座右铭对联(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朱格言警句对联有十个长句,涉及20个历史人物,分属上古、春秋战国、东西两汉、北宋等朝代。文中提到的每一个人物及其事迹,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儒家仁学的典范,即使在今天的眼中,也闪烁着明亮的人性光芒。

笔者以极大的敬意,尽力在系列中解读朱的这句格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作为修身养性的参考。能力有限,欢迎批评指正。本文是解读朱格言警句的第二讲,重点是文章的第二句话:“大禹有久拜,有勤政之心,故须恭敬。”

01

朱的文化对联,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木屏上有一篇短文。为了表达方便,作者把它命名为朱的座右铭(下同)。格言的第二个长句以“大禹有长辞要拜”开头,很有嚼劲。

大禹雕像

大禹,几乎全中国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古代洪水时期,黄河流域洪水频发。大禹治水是出了名的,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大禹治水》。

原来,在帝尧时期,尧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了大禹的父亲鲧,但由于鲧治水方法不当,盲目筑坝阻水,洪水来袭时,根本没有用。后来尧把皇位让给舜,舜以“治水不善”为由把鲧流放到深山老林,后来鲧莫名其妙地死了。于是大禹接手治水的责任。大禹尝试疏浚引水,效果很好。

鲥鱼大洪水

大禹治水有功,深受李人民拥护,个人威望很高。虽然舜后来把皇位让给了大禹,但在登基之前,舜和大禹之间就有了心理结,原因有二:

一是大禹的民间威望太高,舜帝不舒服;第二,大禹的父亲鲧被舜流放到深山,死的不明不白,大禹也难受。当然,毫无疑问,舜和禹都是仁者圣人,都是受人民拥护的。但圣人也是人,舜和禹互相有芥蒂很正常。

伯夷肖像

舜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叫,大禹也有一个得力的副手叫伯夷。这两个人在历史上也是圣人级别的仁人志士(历史学家也认为是同一个人)。为了百姓的福祉,和伯夷都有意修好舜和禹,要他们放下个人恩怨,团结互信。于是他们各自建议舜和禹:“你们两个应该无所不知,开诚布公,共同促进善政,造福人民。”

舜画像

舜和禹都接受了这个建议,大禹接受了舜的召唤。这两个人准备进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但是两个有心理障碍的人见面后说什么呢?

和伯夷对余说:“你要放下心理包袱,大胆说话。”什么是“常艳”?字面意思是亲切的话语和美好的话语。

难道皋陶和伯夷不想让大禹去拍舜的马屁吗?不,“常艳”指的是说好话,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不一样。舜是仁者,有天下之心。一切有助于他推行仁政的意见都是“长言”,不管大禹说的话是否刺耳。

大禹心想,无非是“忠言逆耳利于行”。那我明白了。所以大禹对舜做了充分的说明:“作为皇帝,要体谅百姓;你要勤奋工作,不要轻松好色;你得听听别人的意见……”总之,说了很多话,都是鞭策舜帝的话。

舜的善良早已是天下皆知。当他的继母和弟弟三番五次想杀他时,他却能化干戈为玉帛,善待他们(详见朱《校训》第一讲)。还有谁可以避开不善待?

所以大禹“体恤百姓”的话,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营养,但大禹的话一转,击中了舜的要害:“善治也要有原则,赏罚分明,干扰法纪者也要受到惩罚。”

顺着大禹讲话的思路,和伯夷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纷纷加入大禹讲话的主题,给舜出谋划策。皋陶说:“如果下属或李玟无意犯错,他们应该原谅最大的错误;故意犯错,哪怕是最小的错误也要受到惩罚。"伯夷说"不疑人,不疑人……"等等。

大家说的都很好,舜觉得很有道理。他全盘接受了这个建议,当众对大禹说:“以后我有什么错误,你可以指正,只要有理有丑,我都接受。但有一点: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说我的错。”这种推心置腹的谈话极大地增进了舜和禹的关系,建立了相互信任。

02

舜与禹的“长谈”开了古代朝臣向皇帝献计献策的先河。顺既然有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大禹作为部落的“红人”,当然要学会听取和接受智者的建议。

从那以后,大禹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当有人跟他说“长话”,也就是亲切的话,他就要向别人鞠躬,以示尊敬和感谢。大禹从担任治水大臣开始,一直到继位为帝,都遵循着这种“长言拜”的规则。这就是古代“余崇长文”典故的来源。

据说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个叫“有苗”(又名三苗)的部落拒绝配合他的工作,反而处处阻挠,与大禹不和。大禹建议舜帝去“惩罚”他们。

此时,舜与大禹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信任,舜把军队调动的权力交给了大禹。舜完全同意大禹的主张:“派兵碾压三苗,使之信服。”于是大禹召集军队,举行了盛大的征服仪式。

舜的小朋友皋陶闻讯赶来,劝舜说:打仗要谨慎,不可轻举妄动。但这次舜没有听意见,让大禹大胆去做。大禹如期率军进攻苗族部落。

消息传到苗族部落,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愤怒:苗族人决定干脆造反。两军对峙一旦形成,难免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大禹的小朋友伯夷同意皋陶的观点:反对使用武力。

伯夷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大禹建议:“以德服人,才是真正有效的驯服。舜年幼时,父亲、继母、弟弟联手谋害他,打骂他,但他始终尊重父亲,对家人保持顺从的态度。后来他们不也搬了吗?他的父亲也接受了他。只要你真诚有礼,神仙都能感动,何况幼苗?”

余被这些话说服了。他立即向属下伯夷深深鞠躬,感谢他的“长话”:“你说得对,我明白。”于是大禹中途退出,搬回朝鲜。

从此,大禹改以礼让的方式对待苗族部落。只用了70天左右,苗族人就过来和他汇合了。原本是蛮族的苗族,如今自动臣服于大禹,世人认为大禹“神通广大”。从此,他的个人威望越来越高。这也为大禹后来接受舜帝的立场奠定了舆论基础。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大禹接受了舜的禅让,称帝,然后大禹建立了夏朝。大禹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土山召开诸侯大会。会上,他公开宣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希望大家以后一直监督我。如果我犯了错误,欢迎你责备我,告诫我,以帮助我改进。有意见一定要当面说。这才是真正的善,它会防止我变得骄傲和放纵,成为一个不善良的人。”通过土山大会,大禹把“崇长言”的哲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03

朱警句第二长句的后半句“元公勤于吐执”,也用七言二语讲述了另一个礼德故事,与大禹崇长言不相上下,有着不同的哲理。

周敦颐肖像

文章中提到的“元恭”是谁?这里有一点小小的疑问。历史上真正被称为的人,其实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朱的学术前辈周敦颐。

照此推理,朱的“元恭”可能指的就是周敦颐。但考虑到“元恭”是周敦颐的谥号,也就是他死后的称呼,后人一般不会在文中如此直白地称呼他的前任谥号,所以朱显然不是指周敦颐。

文章中更重要的信息其实是“勤于吐槽,勤于把握”。正如龚伟和曹操的优秀诗篇《一曲短行》的最后一句,是:“周公啐食,天下归心”。这句话和“公吐苦水”是同一个典故。

周公旦的肖像

因此,这里的“元公”是指周朝的圣人周公旦,或简称周公。千百年来,曹操的诗词把周公旦的历史声誉推到了极致,透露出周公旦为民以礼、勤政为民的风格;周公为世人所敬仰,完全是民心所向。

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元恭”这个名字在周公旦的记载,那么朱为什么称为“元恭”呢?这里面还有一个玄机。

再来看含有朱座右铭的对联,题词是“正崇悲之精粹”在历史语境中,朱学派又被称为“会翁学派”,也就是说,朱一般只在其学派体系的内部语境中自称或被称为“会翁”。因此,楹联铭文中含有“惠翁”二字,说明朱的这句格言主要是流传于儒生弟子之间的警句,也就是说,朱创作这句格言的出发点主要是写给自己的儒生弟子的。

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称周公旦为“周公”:周公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我们所熟悉的“周公”这个典故,本来是出自孔子的《周公之梦》,启发了他一些儒家思想。受此影响,后来在民间形成了“周公”的含义。

既然连孔子都尊称周公为儒家始祖,后世的朱就闭门训诫弟子,称为“”,这是有道理的:“元”字的意思是开始或第一个,把历史上第一个儒家周公称为“”。就像现在的人,同事关起门来说,说老板怎么样,里面的人自然知道他们在说谁。

说到这里,我们来讨论一下周公的“他有多勤快”。为了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广泛内涵,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周公旦笔下人物的历史背景。

吉昌

周的祖先是黄帝的曾孙帝喾,周公的祖先属于周的部落。后来,周公的父亲姬昌做了国王,周公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当时还没有周朝的概念,姬昌后来被尊为周文王,是周朝建立后其子周武王的谥号。周公是帮助周武王打开国门的关键人物。

周文王死后,他的次子,周公的哥哥姬发,继承了王位,建立了周朝。姬发被称为周武王。周武王最倚重两个人,一个是父亲的老部下姜子牙,一个是弟弟周公旦。在这两人的全力辅佐下,依靠姜太公的谋略、周公旦的勤奋和周武王继承父业的野心,如愿以偿地打败了商朝,周朝取而代之,成为统一全国的王朝政权,真正成为了天子。这个过程不压桌子。

周武王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包括东西周)延续了800多年,是历代中最长的。然而,建立了周朝的周武王却过着糟糕的生活。他在位只有十五年,在商朝灭亡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那么,制度设计合理,持续时间长的周朝,真正的设计者是谁呢?毫无疑问,是周公。因为周武王毁了生意后,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利用自己的手脚就匆匆去世了。历史让周武王没有时间为后代做打算。

04

周武王死后,他的小儿子宋冀继承了王位。这是周成王。然而,王乘年幼无知,根本不会走路。周公担心其他诸侯趁机作乱,甚至背叛周政权,只好以摄政王的身份即位,代理主持大权,处理朝政。于是,朝中上下一片议论:“周公欲篡位。”可想而知,周公的心理压力之大:放手,天下危矣;不放手,众说纷纭,他也受不了一个人吐槽。

周成王

周公想了很久,决定顶住压力,继续当摄政王,直到国王懂事。他控制不了别人说闲话。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和礼貌征服世界。所以他忍辱负重,努力工作,谦逊。

周公摄政七年,处理了无数繁杂的国事,做了许多只为大事的事:

为了巩固周政权,他进一步率军打击商朝残余势力,直到天下太平。

为了加强对江山的有效控制,他主持了迁都的设计,将国都迁至洛阳。

建都后,他致力于立国立国的方针,先后建立了七十一个州,并派遣皇室成员到各地当屏藩,保卫周朝;

他亲自设计了周朝的诸侯礼仪,用文官治国的方法巩固政权。

以上每一件事,都可以看作是治国的创举,几乎被后人照搬,可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勤奋不足以赢得世界上所有人的真诚支持。周公征服天下所有人的另一个法宝,就是对可敬的下士谦恭有礼。从朝廷大臣到平民百姓,周公都尽量做到彬彬有礼。

回到“勤于说话,勤于牵手”的字面意思,意思是周公出于对他人的勤恳和礼貌的考虑,如果有人来访或有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在吃饭,也要迅速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以接待他人或处理事情;即使在洗头的过程中,也要迅速用手托住长发,停止洗头,先赶着去见人或处理政事。总之,勤奋是基础,永远不要忽视别人,这就是“要勤奋”。

周公自己也说过“勤于言执”的话。周公为了打消别人对他可能“篡位称王”的担心,就派儿子伯钦去边疆。伯钦临行前,周公教导他:“无论到哪里,都不可傲慢无礼。作为一个王叔叔,我现在是摄政王,但每次洗头都要停下来至少三次,用手抓住长发,赶着去见人;每次吃饭都至少停下来三次,把菜吐出来,赶着去招待客人。对宪下士如此礼遇,恐失天下领军人之心。相比之下,儿子,你有什么理由不敬呢?”

当然,世界那么大,周公不可能接触到所有人,让别人看到他的谦逊。但他从礼的本义出发,发明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礼乐文化”,即李周,有效地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所谓“礼乐文化”是指各种礼仪规范,而音乐包括音乐和舞蹈。其核心内涵是:通过礼乐的形式,尊天尊自然,实施一系列时间、地点、自然意义上的祭祀文化;此外,它还创造了许多形式的仪式和音乐来增进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成人仪式、社交仪式、家族仪式、婚丧嫁娶、饮酒仪式等等。所谓中国礼仪之邦,李周是起源;我们今天生活中所遇到的礼乐文化,也基本源于《周礼》,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摄政七年后,周的世界变得有条不紊,而也几乎理智了。因此,周公旦安全地将王位归还给王乘,退居幕后。

鉴于周公对周朝的治理,尤其是对后世的制度设计和中国礼仪的创制所做出的贡献,孔子把他视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朱尊称他为儒家的“元恭”,这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05

无论是大禹的“长嘴拜”,还是周公的“勤表”,虽然都含有历史夸张的成分,但他们谦和的用人之风无疑是真实的,的确值得后人提倡和学习。朱子的座右铭说:“我们不能卑微。”真是睿智的哲学总结。

朱的格言警句对联,明清时期临摹、筛选而成,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座右铭如下:

虞舜对亲戚能言听计从,曾经参加过抚养亲戚的工作。我们要有这种孝顺的思想。

大禹有啰嗦拜,元公公勤于吐抓,我们不能没有这个礼。

王一生的志向不是温饱,而年轻时的志向是报效天下。没有这种期望,我们无法生活。

韩琦不怪碎玉的敬业,刘宽不怪汤的丫鬟。我们不能没有这个措施。

赵庆贤对公无所隐瞒,司马文公对人无话可说。没有这道光,我们无法生存。

杨是晚上的黄金,罗毅的女儿拒绝冲向大楼。我们必须光明正大。

韩淮阴甘愿受胯下之辱,蔺相如避廉颇之威,我们必须承受。

范纯仁不谈人,郭不谈危险,所以一定要轰轰烈烈。

刘想给一句警告,范对言听计从忠恕,我们也没办法。

苏的自我激励,而司马光的幕僚用木头当枕头来护卫自己,我们都离不开这份辛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334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