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导演滕华涛()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记者纪张桥甄]“希望观众能看到自己生活的侧影:现阶段大家追求的不是所谓的物化的房子,而是住在心里的概念。”由滕华涛执导,海清、谭雅主演的

来源:环球时报

如何评价导演滕华涛()

[环球时报记者纪张桥甄]“希望观众能看到自己生活的侧影:现阶段大家追求的不是所谓的物化的房子,而是住在心里的概念。”由滕华涛执导,海清、谭雅主演的都市情感剧《心宅》本月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播出。它讲述了冯的一个外国媳妇,怀孕了,嫁到了娘家,但她一直提防着她的大姑顾清玉。她和小姑的矛盾升级,逐渐从对立到相互理解到共同肩负家庭。《活在心中》的导演滕华涛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拍摄这部剧是因为原著小说带给他的一些思考。“故事开头说‘你在上海住什么样的房子,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说你居无定所还是没有安全感,而是说你内心缺乏安全感。”

“追求有地方住的概念”

环球时报:您13年前也拍过以房子为题材的电视剧,现在又在拍《心宅》。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滕华涛:在2008年拍摄的时候,大多数城市人更担心的是第一套房子——如何在城市生活和定居。有了房子,他们有了安全感,他们觉得“城市接纳了我”,不用担心房价快速上涨。《现心居》中涉及的角色几乎都有自己的房子,但对于冯(Christina饰演)来说,她有一个典型的想法:我想要一个只和老公、孩子、姐姐住的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住在心里》开篇就说:在上海,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不是说住在固定的地方还是没有安全感,而是缺乏精神安全感,需要阶层认同感。可能有人觉得有了房子,就完全属于上海人了。

环球时报:你想通过《心宅》这部剧向观众传达什么信息?

滕华涛:这部小说的原标题是《心的居所》,或者说是“心属于它自己”的概念。城市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人还是家庭,也没有谁对谁错。这就是生活。希望观众能看到自己生活的侧面:我们追求的不是物化的房子,而是心中的居住概念。

“外卖员的跑步姿势和普通人不一样”

环球时报:有观众评价《心宅》对日常琐事的表现非常自然。如何才能做到?

滕华涛:我更喜欢详细描述日常生活。《活在心里》能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感和代入感,还要看能不能有真实感,让观众觉得“这是我的生活,这是我平时的样子”。

在冯去购物的第一场戏中,我们用了很多真正的销售人员,演员不一定去任何摊位。拍摄时机器都藏在角落里,没有人喊“准备开始”。正在一堆人买菜,克里斯蒂娜混过去说道,“这个多少钱?那是多少钱?你再给我洋葱”,让观众看到真相。

此外,剧中还有冯送外卖的情节。在进团之前,克里斯蒂娜一直在观察各种外卖代理商,换了一堆服装道具,比如充电宝,裤子,告诉我“所有外卖代理商的运行方式都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外卖需要速度,但是他手里拿的一般都是汤和水,又怕洒出来,所以外卖员只好一边跑得快,一边保持手臂稳定。另外,因为外卖员要随时接单打电话,手机要一直用充电宝充电,所以冯一直拿着充电宝。

“我希望为观众提供一个观察者的视角。”

环球时报:您执导过《桂王与安娜》和《裸婚》等现实主义剧。你觉得拍这种类型的难度在哪里?

滕华涛:其他类似题材的创作者或导演肯定各有各的优势和方法,但我相信文学作品是很多的。另外,我拍都市剧,希望拍出代表城市不同层面的人的故事,希望给观众提供观察者而不是评委的视角。所以大家在我的戏里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并没有那么大的观点。他们不会从冯或顾庆余的角度下结论。

环球时报:现在现实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受观众欢迎。对此你怎么看?

滕华涛:创作现实题材真的很难,因为对于观众来说,更贴近生活,观众会更感同身受,这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如果说越来越多的现实题材越来越好,那也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东西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298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