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湖南花鼓戏起源时间)

通达庆《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95期六、皖南花鼓戏的缓慢发展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皖南古画戏的形成和发展极其缓慢。原因如下:第一,古画戏曲演出收入微薄,不足以养家

通达庆

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哪里(湖南花鼓戏起源时间)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195期

六、皖南花鼓戏的缓慢发展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皖南古画戏的形成和发展极其缓慢。原因如下:

第一,古画戏曲演出收入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许多古画戏曲艺术家在搬到皖南后开始务农,只是偶尔在农闲时客串演出。如果李香菊把剧团带到宣城,他很快就会去务农。这影响了演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完善和创新。

第二,为了吸引观众和增加收入,早期古画戏的演出往往在赌场和妓院进行(或者赌客以戏班为幌子吸引赌客),无论哪个朝代、哪个世代都禁止群众赌博,影响了古画戏的声誉。“农村的人唱淫秽的歌,或者和女人叫花鼓戏,或者在茶坊里或者野外的开幕式上聚众,都是最不道德的。最近因为打官司,禁止休息。”(《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

第三,一些古画剧种的剧本语言粗俗低俗,甚至色情,有“不道德”之嫌,这也与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伦理道德相违背。因此为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所不齿,如清末思想家冯桂芬,曾上书曾国藩提及此事(《启功增协戮·宪治堂稿》卷五)。甚至在比较开明的民国时期,还有人批评说:“有皮影戏,有黄梅调,有古画戏,古画戏充斥着淫秽的字眼,不道德,庸俗不堪。”(《宁国县志》第四卷,民国)

第四,由于古画戏曲的民间性,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受到歧视和迫害。

前面说过,早在道光八年,道光帝就直接颁布法令禁止演出。地方政府自然会遵照指示,这样的例子在地方志中数不胜数。例如,嘉庆十一年(1806年),清浦县令吴云青禁止古画戏:

花鼓戏禁,曰:清漪地方海滨照,商贾如云,舟以桃叶迎,城以竹枝唱。新的声音竞争,也不乏谩骂。自从我在这个县上任以来,我拜访了各行各业的妓女,四处游荡,并以雍门的名义创作音乐。头媚,争半面妆;举板逆风,惯打腰鼓。更有甚者,他们向住户收钱,在舞台上表演歌曲,为船只和泊位一起雇用妓女,并轰炸赌博游戏以获胜。人们疯狂地涌向彼此。忽视家庭的路,其实就是酝酿灾难的阶段。此郡急于生计,忘了丝竹,当官不做白师,听腻了琵琶。毁花砍树,留下土匪和石头的怀抱;一只鸭子也避免不了烧琴的污蔑。如果它一听到风就融化,那就让它在弦歌中优雅;如果还执迷不悟,听听肉的声音。由于这个原因,它是众所周知的何仪。(《光绪清浦县志》卷十四)

更有甚者,是对古画戏曲演员的直接迫害。比如很多演员坐过牢,涂老五的戏服被烧过三次,黄(花旦)被迫跳河自杀。等一下。因此,古画戏的演出只能在偏远的农村进行,或者将京剧和徽剧改头换面,形成所谓的“两棚”(两棚)。

但也要看到,毕竟古画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受到广大民众和农民的喜爱,所以可以说古画戏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民国二十四年(1931年)四月十四日的《宣城日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看花鼓戏破金莲——前天晚上,市里谎称在高巷口唱花鼓戏,东坂头有冯某的老婆,年近六旬,还喜欢看这个节目。虽然夜更深了,但看客却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郑风的妻子兴高采烈。突然,第一步撞倒,把金莲摔了下来。和姓半夜起来,乐呵呵的去看花鼓戏。没想到,他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打击,哭着回家了。可以说,家财万贯没有办法,庸人自扰,云为己用。

由此可见古画戏的受欢迎程度。事实上,就连地方官员和军警也往往视而不见,或给钱取缔,或暗中表演。

徐克的《讽刺大清稗子钞》记载:

陈某,尝为千阳县令,...尝禁花鼓戏,其妻沉迷其中。第一天,全班介绍,钱峰某被雇来演了很久。当初,大名鼎鼎的龚姓又被落下了,他大发雷霆。他从火里出来,签了冯到司里,到龚半路,放了他。诗中有云:“冬冬花鼓闹我官,街邻笑吼。大浪漫的龚晓丹,第四更唱的是海棠花。”又云:“醋坛子一击必碎,火签标索郎峰。”

潘继云《青浦花鼓戏》说:

村里的冬季花鼓戏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八英尺高的灯被包围了,当他按铃时,胡琴的心突然打开了。靴子借来的地方,富人和穷人会竞争。你想要什么样的裙子?前村女青年多。姐姐和哥哥交替唱着,一半觉得好笑,一半觉得失望。万片宫铺上音,余音绕梁萧闺房形。午夜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也有女生听歌,说还不如年轻。谁禁止的?有一个县长。昨晚演员赏果盘,幕友点蜡烛夜看。(《张应昌国朝诗集》卷二十六)

杨志县陈某的妻子在县衙开花鼓戏,青浦县半夜在家里偷花鼓戏,邀请幕友观看,都很好地说明了花鼓戏的艺术魅力,这是任何行政命令都无法完全禁止的。

七、建国后花鼓戏在宣城的大发展

1949年4月,皖南解放,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土改”运动。所有分散的古画戏曲艺术家都回到家乡参加了“土地改革”,并得到了土地和房屋,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五一春节期间,在地方政府和农会的支持下,各地都举办了灯展。据宣城市文化馆统计,五个区共有九个剧团,分别是孙家埠、水东、油榨沟、水阳、团山。村长或农会主任是各剧团的“领班”,由老艺术家担任主角或表演大师,并招募年轻人担任演员。比如油榨沟老艺术家陈景山,土改时入党,当上了农会主任。他和弟弟陈宗美共同“组队”,在附近几个村子演出。直到二月繁忙的春天,他们才分手回家种田。

随着党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的深入贯彻,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加强了对戏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具体业务由各地文化馆(站)负责。

1952年6月,宣城县举办了古画戏曲艺术家训练班,有60多人参加。在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很快成为古画戏曲的艺术骨干。

1954年春节,安徽黄梅戏团来宣城演出。他们观看了花鼓戏《打瓜园》,双方深入交流,取长补短。后来,《瓜园》被移植到黄梅戏中,在合肥演出,由扮演费阿姨。随即,省文化局将其命名为“皖南花鼓戏”,从此皖南花鼓戏有了正式名称。

1954年春,华东实验歌剧院的、尚义、马戈、张、黄丽等五人到宣城观光,一直到4月底。他们录制了华南古画戏曲的所有唱腔。根据他们的记录,宣城文化馆油印了一百本华南古画戏,分发给宣城、广德、宁国、郎溪等地的有关单位。

1954年10月,为参加华东地方戏演出,临时抽调宣、郎、宁、广四县的部分演员组成宣城大众皖南花鼓戏团,代表芜湖参加华东地方戏演出。安徽省文化局派出由徐守凯、石柏霖等人组成的辅导小组,在宣城集中辅导了两个多月。演出期间,皖南剧团演出了编创的《瓜园》,受到著名戏剧家赵丹、周的好评。陈获得演员三等奖,胡兰亭获得表演奖。

1955年春,宣城县皖南花鼓戏剧团正式成立,团长为杜,副团长为俞汉音(后改为蒲)。其成员有、邓、、刘、、郭恒云、邓佩英、李开枝、、韩、、周根水、徐子云、、王云伟等。

宣城县环南古画剧团成立后,废除了旧剧团的许多陋习,完善了师徒制,落实了工资制度,规定了工作纪律,解除了演员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随即,根据省文化局和芜湖地区文化局的要求,剧团成立了由、邓、等老艺术家组成的华南戏曲传统剧目发掘小组,对华南戏曲传统剧目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抢救和整理。到1958年10月底,共编纂了37部大戏和84部小戏,约300万字,交给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出版。这是黄煌的九卷本皖南花鼓戏集。

1955年,宣城县华南古画剧团还到江浙一带的古画戏流行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久,高淳文化馆派钟满到宣城古画剧团学习音乐演唱,后来又加入了宣城古画剧团。除此之外,杨光荣、杨进生、刘满堂等苏南艺人也参加了皖南古画剧团。

1956年7月,安徽省举行了第一次省级戏曲汇演,在芜湖组织了以刘廷辉为团长的皖南花鼓戏剧团,演出了《当茶园》、《真爱》、《亵渎》、《摘南瓜》、《贾爷爷》、《两个饲养员》、《相亲》等歌曲。,其中有蔡莲、、张星辉、乔云满、张、朱湘玲、潘务本、迟、等。获得演员三等奖,曲安明升和刘志南的《摘南瓜》和周斌的《真爱至上》获得音乐二等奖。

皖南古画剧团在全省戏曲演出中获得的荣誉,表明古画戏曲艺术自建国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此为契机,各剧团掀起了赶超他人的新热潮。并学习和移植了大量的传统剧,如《十五关》、《寻访学园》、《讲述经典》、《武进记》等。皖南花鼓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反右开始到文化大革命,党的戏曲政策被严重扭曲,宣城古画剧团不断受到干扰。但是,广大古画戏曲演员本着爱剧、敬业、奉献的精神,排除各种干扰,仍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皖南古画戏“天下第一墨”剧照

1958年7月,安徽省花鼓戏实验剧团在芜湖地区成立,随即参加了芜湖地区第二次话剧演出和安徽省第二次话剧演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9月19日,毛泽东同志视察芜湖,观看了地区华南古画戏曲实验剧团演出的《八十寿辰》,亲切接见了、耿等演员。地方古画剧团把这一天作为它的成立日。1959年10月,芜湖地区皖南古画戏实验剧团更名为“芜湖地区皖南古画剧团”。

1960年2月,皖南花鼓戏团派廉留勇等人赴鄂、赣、豫等地考察访问,收集戏曲资料。3月2日,宣城市古画剧团转制为地方国有单位。5月,芜湖市环南古画剧团荣获省文教卫生先进单位。

1961年初,宣城县文工团和京剧团被撤销,一些演员加入了古画剧团。1965年3月,芜湖华南古画剧团迁至宣城,更名为“宣城县华南古画剧团”,原宣城古画剧团更名为“第二剧团”。1971年3月,两个团合并。1979年9月,宣城古画剧团重新组建。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实行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纠正了许多普通的冤假错案,积极动员改行的老演员归队,同时又招收了一批新演员。皖南花鼓戏迎来了戏曲的第二春。广大演职人员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演出和创作中,涌现出一大批新创作的优秀现代花鼓戏,并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如1981年杨岳亭创作的《春嫂》参加全省现代戏演出,1982年赴北京报道演出,戏剧家舒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表扬。1982年,张雅的《春天的两家》获全省农村业余演出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员奖。

花剧《春嫂》剧照

1985年,宣城区文化局大胆改革,打破了一县一团的旧格局,撤销了原宣城、宁国、郎溪县剧团,与地区古画剧团合并,组建了新的宣城区华南古画剧团。演员数量从135人减少到71人,平均年龄从43.5岁下降到25岁,演员阵容更加精干和年轻。同时,针对皖南古画戏剧本太少,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弱点,1985年3月,与《剧本》杂志、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合作,成立了一家名为百花剧本公司。由此,皖南花鼓戏掀起了一波创作热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

1985年《柯入党》由创作,获省首届歌舞节剧本创作二等奖,参加文化部庆祝建党70周年文艺汇演。由王、詹、王创作的《姐姐皇后》获省首届歌舞节剧本创作奖、省首届“灰鹊”奖。之后被安徽电视台拍成六部电视剧,在央视播出。

1989年,由王、詹、王编剧的《顾杰》获第二届省艺术节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六项大奖。1990年赴北京演出,受到、马等专家的高度评价。1992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金奖。

1994年,余丰年的《老板娘》获第三届中国戏曲音乐座谈会作曲奖、第四届安徽艺术节、省“五个一工程”奖、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第十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等。

1997年7月,张玉平创作的《水姑娘》获第五届安徽艺术节演出奖。

2002年,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编著的《中国当代剧作家张作品选》(全集10卷)正式出版,这是我市迄今为止第一部由剧作家出版的个人剧本集。

2004年10月,杨悦婷的《送瓜秧》、黄的《王婆卖瓜》分别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奖表演、编剧、导演等多个奖项。

八、皖南花鼓戏的新困惑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生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然而,皖南花鼓戏遇到了新的危机和挑战:与中国其他传统剧种一样,受到了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强烈冲击;老人去世了,年轻人对传统戏剧大多不感兴趣,剧团的演出场次和观众日益减少,市古画剧团已多年不能登台演出;受经济大潮影响,古画戏曲演员收入相对较低;皖南古画戏的创作者和演员后继乏人,百花剧本公司也因为主创人员退休、剧目更新慢、优秀剧本缺乏等原因名存实亡。

面对这一切的困惑,政府和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试图挽救皖南花鼓戏的衰落,复兴万人空巷的辉煌。

一是采取市场化运作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鼓励民间古画剧团的发展,支持剧团自负盈亏的团体演出。例如,2005年2月,古画剧团在江苏省高淳、溧阳和农村地区为农民演出了88场。与宣城酒业有限公司联姻,为企业营销宣传活动演出十余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二,为皖南古画戏的排练、演出和发展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2006年,市文化局正式启动皖南花鼓戏基地建设。2012年,投资800多万元、面积3500平方米的皖南花鼓戏研究基地全部建成投入使用。12月30日上午,环南古画戏曲表演中心暨宣城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市文化中心举行。市委宣传部长张建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念红,副市长黄敏,CPPCC副主席郑在霞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第三,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扩大古画戏曲的影响力,稳定和扩大古画戏曲的观众群体。如2005年1月18日,古画剧团在宣州区黄渡乡吴边村演出《送瓜苗》、《假新闻》,2006年在宣州区纣王镇演出《大山里的爱》。

第四,积极开展皖南古画戏的申报工作。2006年,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部分研究人员对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艺术特色、艺术价值、重点剧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申报文本,并根据申报遗产的要求拍摄了专题视频。2007年成功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皖南花鼓戏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成立古画戏曲学校,由皖南古画戏曲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吸引青少年热爱和学习戏曲,为古画戏曲传承培养后备力量。2009年9月,市古画剧团与宣城三中联合开课,选拔了对古画戏剧有一定了解的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渭南古画戏曲艺术学校校长、渭南古画戏曲代表性传承人杨玉平亲自授课。2012年12月2日,为进一步促进青年学生对皖南花鼓戏的了解和喜爱,市三中举办了皖南花鼓戏展演活动。几年来,先后培养了近百名青年艺术家,其中有十余人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实事求是地说,上述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摆脱皖南花鼓戏的困境,还远远谈不上振兴。皖南花鼓戏谁来唱?皖南古画戏还有出路吗?会不会有一天演变成文化的“活化石”?这是皖南人民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期待全社会行动起来,齐心协力保护和传承好这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期待皖南古画戏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是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宣城市作家协会理事。本文原载于2015年宣城CPPCC主编的《宣城戏》。)

制作:童大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219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