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描写女子服饰的片段(古代描写女子服饰的片段有哪些)

来源:科技日报

古代描写女子服饰的片段(古代描写女子服饰的片段有哪些)

◎周乾

服饰是古今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馆藏服装文物约有15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清朝的皇家用品。这些服饰用料上乘,品种丰富,既能满足皇帝宫廷会议、祭祀、旅游、节庆、休闲的功能要求,又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特点。故宫清代宫廷服饰之美,特点是纹饰丰富,色彩艳丽,工艺精湛。

清代宫廷服饰中有丰富的纹饰。如故宫藏乾隆皇帝佩戴的“明黄缎绣七彩云蝠金龙纹”,不仅绘有金龙、云蝠、海水崖,还绘有融天地自然为一体的“十二章纹”。《十二章文》至少出现在4000年前的尧舜时期。周朝儒家经典《尚书·艺纪》载有舜帝与的对话,其中“禹(舜)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川龙虫作会,、藻、火、粉米、榧子、莲为绣,而绣。

乾隆袍的“十二章设计”内容丰富,装饰精美。其中,太阳是绘有金太阳(古代神鸟)的太阳形状;月亮的形状像画着玉兔和桂树的月亮;星星用三个小圆圈表示,用两条直线连接成一颗星;日月星辰,意味着皇权普照四方。山是山的形状,意味着稳定。龙形似两条游龙,意为审时度势。这种虫子是一只金雉的形状。因为锦鸡有漂亮的花纹,寓意文采。这是古代宗彝的一对祭祀用具,里面有老虎和长尾猿的形状,这意味着忠诚和孝顺。藻是水草纹,寓意品行高尚。是火的形状,意思是光明正大。米的形状像一粒米,表示要考虑民生。鲶鱼呈斧形,表示行动果断。符类似于子字形,又像两个对立的字,意思是明辨是非。南宋学者蔡慎所著《书经传》卷一,明确记载了“十二章”的上述含义。

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绚丽,受中国传统“五行五色”观念的影响。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易周树》第三卷《肖凯无界二十八》,将“五行五色”的对应关系概括为:水黑、火红、土黄、木苍(绿)、金白。以上五种颜色称为“正色”。基于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正色混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中间色”。宋代学者魏璇的《礼记》卷七十五总结了中间色的种类:“中间色也,青、红、紫、蓝、黄也”;也说明了中间色的来源,如木为青色,土为黄色,木胜土,所以绿色(青色)属于中间色。清代宫廷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不仅有正色和中间色,还有粉红、品红、杏黄、鹅黄、月光白、宝蓝、草绿、湖绿、莲藕、雪绿等几十种颜色。

单件服装除了主色调外,还巧妙搭配了不同的颜色。如故宫有八团彩云、飞天蝙蝠、长寿、金龙纹女子棉袍,是清朝皇后的吉祥服装,用于重大庆典。龙袍的面料以红色为主,明黄色的素色丝绸衬里,黑色的袖子,金色的指节,高领,马蹄形的袖子,领袖的水线都是带金边的石蓝色。龙袍的外衣上有红色的双喜字,金色的龙珠,绿色的火焰,周围还有五彩的云蝠。龙袍下摆的海水崖纹色彩丰富,有明黄色、赭色、石蓝色、湖绿色、灰黑色、月白色等。,并包含大量深蓝色、粉蓝色、月白色的渐变。不同的颜色有序连接,相互融合,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华丽的美感。

清代的宫廷服饰也包含了许多精美的工艺,缫丝就是其中的典型。缫丝又称“丝雕”,是一种工艺极其复杂的编织方法,编织工具是特制的平木机。精细的生丝用作经线(垂直线),柔软的彩色熟丝用作纬线(水平线)。该工艺的基本特点是:将经线作为天然丝安装在织机上,用墨线在经线上绘制图案;然后用各种丝线作纬线,用各种小梭子穿各种丝线,在画出的区域挖织,变色换梭子。经纱贯穿整个织物,而纬纱仅按照花纹与经纱交织,并被切断。上述缫丝方法称为“整经断纬”法。

缫丝织物正反面的图案互为镜像,都很精致。布艺装饰与素色地面结合处有一丝裂痕;不同色线交界处有小针孔;上面的裂纹和针孔可以产生雕刻的美感。清代官员陈元龙所著《格致静园》卷二十七,也有“似雕象,故名丝”来形容缫丝的视觉效果。缫丝的颜色可以灵活调整,整个面料典雅高贵,美观精致。上述八组彩云、蝙蝠、长寿、金龙图案的女棉袍,精美的海水、河崖图案和华丽的八组彩云、金龙图案,都是清代缫丝技术的应用。

清代故宫宫廷服饰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独特的审美艺术、丰富的精神意蕴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7005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