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面团已经揉好了(如何判断面团已经揉好还是不揉)

“写材料就像揉面团。想怎么揉都可以,但要揉得恰到好处可不容易。”

如何判断面团已经揉好了(如何判断面团已经揉好还是不揉)

一个写材料的省领导曾经这样跟我说过。

写材料写了很久了。这个比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觉得挺新鲜的,就仔细琢磨了一下。我越琢磨,越觉得有理。

我觉得写材料和揉面团有几个相似之处。

第一,材料不多,合适就行。

揉面最基本的原料是面粉和水。

写作,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文字和思想。文字干枯散乱,却能固定思想;思想就像水,只是它的形状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包容性和高度的粘性。它可以协调和调度单词,使干燥的单词变得湿润,组织分散的单词。

揉面团,根据需要加入糖、盐、蜂蜜、鸡蛋、黄油等辅料;写材料,或者根据需要在文字和思想中加入感情、知识和信息。

揉面团,或者加入老面粉、酵母、泡打粉作为催化剂;写作素材的催化剂是灵感。

揉面团还是写材料,不管用什么材料都要合适,太多太少都不行。

第二,看起来简单,其实很有技巧。

揉面一般人一次就能做好,但是要做好做快并不容易,需要很多技巧。

1.技巧:掌握材料的合理配比。

揉面用的材料不仅要有适量的问题,还要注意配比关系。面团加多少水,用多少酵母,都是有讲究的。揉面既有一般的规则,又有制作不同面食的不同要求。据说用来擀面的面团要少吃水,稍微多点饺子,多点馒头。水加多了,面团会变成糊状;如果加的水少了,要么会做出“雪花面”,要么会做出面团疙瘩(也叫“葡萄面”)。再怎么用力,也不能把面团揉成球。

写材料的时候也要注意各种材料的比例。写不同类型的材料时,材料的配比是不一样的。比如写理论文章,思想的“水分”要足;写法律公文,思路、措施之类的干货要多,“水分”要相对减少;写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多加点感情调味剂。

技巧:先往一个方向揉,搓到一定程度再换方向。

揉面。刚开始的时候,往同一个方向揉,尽量把面团搅拌均匀。揉到合适的时间,再往另一个方向继续揉;如此反复n次,最后各个方向均匀揉捏,使表面能很好的揉捏,有弹性和韧性。

写材料也是一样,思维可以向四面八方扩散,但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要挖到一定深度才能看到“真金”;各个方向都考虑到了,写出来的文章立体而饱满。

技巧三:最好是一气呵成。

揉面的时候,最好不要中途停顿,否则面团外面会很硬,甚至起皮。用这样的面条包包子,包饺子,很容易“磨破”“露馅”。

材料一气呵成会给人一种自然的整体感、紧凑感和流畅感。如果写作过程断断续续,读的时候会觉得文章像块抹布,很难合上;即使勉强拼接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也是拼凑出来的。

4.技巧:面团是否揉到位,没有经验的可以凭手感判断,有经验的可以用心感知。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检查面团是否揉好的窍门之一就是用手指按压。如果往下压形成一个小坑,很快就会自然变浅,说明表面已经“做好准备”了。这招虽然挺巧妙,但像我父亲这样的“老师傅”从来不用。当他停下来的时候,说明面条已经擦到位了。

写材料的时候我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写完一篇材料,总是不知所措,不知道写得好不好。我不得不转过头去查看,甚至写一两段再回头看,生怕有什么明显的疏漏。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有了足够的写作经验和“对材料的自信”。当你写完的时候,你会瞬间产生自己的判断,而且几乎和最后的结果一样接近。

小贴士:揉面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度。

你把面团揉到什么程度才算“刚刚好”?老师傅说要做到“面光、盆光、手光”的效果。“科学”的说法是形成一个立体的面筋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延展性、粘性和可塑性。这时薄如蝉翼的手套膜就可以拉出来了,这就叫“放膜”。这样的面条做出来的面食特别“有活力”。

面团揉到完整阶段后,不要继续揉;否则过量了,面筋会断,面团失去弹性,变得又粘又软,一拉就断。用揉过的面团做包子、馒头,体积小,孔洞粗糙,口感差。

《菜根谭》说:“文章完美,无奇不有,但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基本的评判标准也可以说是“三光”:你想表达的都表达了,你的心意就是“盆光”;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和最恰当的词语,“手上有光”;文章各方面都照顾到了,都很流畅,很贴切,“面团轻”。

材料不能“过度书写”,过度装饰、过度包装不美观。

第三,花费的时间与经验直接相关。

揉面。有的人揉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有的人只要十几二十分钟。这就是新手和熟练手的区别。

一个写材料的高手,接到材料的任务后,往往稍加思考,你就能大赚一笔。一篇美文,可以等,可以立。而那些新手往往写的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反复,最终事半功倍。

第四,外形看似得心应手,其实是因为心。

揉面时,面团的形状取决于揉面机。能做揉面、甩饼、拉面等“粗活”的人。到极致,就像艺术表演的大师,看似手中技术娴熟,实则随心所欲。

写作素材的高手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对素材进行量身定制和塑形,在收与放、大与小、长与短、厚与薄、虚与实之间自由灵活地切换。这种控制和切换只是一瞬间。

第五,“和”最重要。

揉面也叫“揉面”。这种“和”是面团、水、辅料、催化剂的深度融合,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反应。最后达到古人所说的“用典如放盐于水,知盐之味,不知盐之质”(《清源梅随园诗》卷七)的境界。这种状态类似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美与美在一起”的“和合之态”。

写作材料特别强调文字的综合能力,要把“形、理、情、典、辞”这几个要素融为一篇稿子。人物的合成有凑合、组合、组合、总结等不同的层次和手法,最高境界是和谐。

第六,新成绩需要“觉醒”

揉面有个专业术语叫“醒发”,就是把揉好的面团放在那里,让它自然发酵,适度膨胀。它的专业原理是给面团中的蛋白质分子一定的时间充分吸水膨胀,从而达到更结实更有弹性的效果。醒酒一段时间后,煮出来的面食会软糯适中,口感也不错。

类似于这种“新鲜出炉”的材料需要放在一边重新换。我们在写材料时“唤醒”的是作者的头脑和文中的思想。休息之后,头脑会更加清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后再回到炉子里会使材料变得更加坚韧和有嚼劲。

第七,过程费力又无聊,整合感情也不觉得累,不觉得无聊。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用心做,还是感性做,感觉都完全不一样。揉面也好,写材料也好,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在每一个变化中找到乐趣;只要你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不断发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980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