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十三是什么星座(农历五月十三是阳历多少号)

作者:光明日报课题组

农历五月十三是什么星座(农历五月十三是阳历多少号)

这里是豫鄂陕三省七县市交汇的黄金地带。水从这里流过,丹江从西北流向东南。河南省淅川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水文条件,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历史重任,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淅川县考察,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情况介绍,关心移民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守卫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守住这个水库的清水”。同时,他明确表示“要继续做好安置的后续帮扶工作”,祝乡亲们日子越来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民真正的幸福是淅川县委县政府的目标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淅川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淅川县已完成人工造林60多万亩,先后建成12个难点造林示范工程,初步形成库区绿色生态屏障,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2021年,丹江湿地保护与修复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100个生态保护案例。

淅川一直注重移民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项目占比从2012年的不足10%提升到2021年的65%。2022年,淅川县深入实施“双九”战略,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带动周边1600多户农民年增收5000元以上。淅川的开发实践是否达到了“保渠护绿、富民兴村”的预期效果?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当地实地调研。

丹江湖畔柴沟村的资料图片

1.守渠保绿,确保一渠清水永远送北。

群山之中,八百里丹江碧波波光粼粼;桃渠头下,一条汩汩的清流蜿蜒北上。一面烟波浩渺,远山含黛,水天一色,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一边是水清岸绿,美不胜收,像一条长长的绿丝带盘旋在辽阔的田野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在是淅川保卫青山绿水的最美时节。

这些年来,这里的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好,城乡“颜值”越来越高。淅川的美不是自然的。为了一池清水,淅川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守好一池水”专项整治行动,舍小家为大家,再次搬迁移民16.5万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先后关停污染企业380余家,取缔库区禁养区的水上餐饮船、网箱、养殖场400余家、养殖户100余户,综合损失8亿余元。

治水的基础在于治山。山要绿,水要清。为给京津冀“大水缸”的水披上“绿色外衣”,淅川县把生态淅川建设放在首位,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扬蚂蚁啃硬骨头精神,全力向石质山区宣战,高水平推进、高标准规划、高效推进、高质量管护。淅川县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造林,新增合格造林面积连续14年位居河南省县域前列。淅川县水库周边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高到61.7%,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率达到95.8%。如今,库区6.5万农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大米”,走上了“致富路”。

清晨的丹江岸边,只有渔船还在闪着点点荧光。“我天一亮就起床,赶最早的一班船,在对面的码头干活。”一名水上警卫张兆民指着岸边的渡船说。船靠岸后,推着三轮车,带着水上保护工具和午餐,张兆民跳下石桥码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来玩的人多了,垃圾也多了一倍。如果我和我老婆不结婚,这样够了吗?”说着做着,张兆民手里抓着一个带钳子的夹子,一张废纸掉进了垃圾袋里。“你看,那是我老婆潘华英。”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河对岸不时能看到一个弯腰捡垃圾的身影。

“在岩石山上种树不容易,水还得浇透。尤其是今年的大旱,更是如此。”一大早,在镇葛家沟村的后山上,护林员李和他的队员们给去年种下的树浇水。为了这片森林,护林员们伤透了心。“冬天种树,寒风刺骨,凌晨5点还得拉着树苗进山。”李伟说,他们一路颠簸到半山腰的水库,取出水泵,铺设水管,准备好工具。这时,30多名护林员三五成群地赶到了。大家用土球把树苗捡起来,拿起镐和铲子,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是“最美游侠”李伟的日常工作。12年来,他参与造林2万多亩,每年巡山近300天,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

在淅川,全县像张兆民、潘华英这样的水卫有2400多人;全县像李伟这样的护林员有3300多人。与山为伴,与水共舞,他们徜徉于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漫步于2000多公里的库岸,留住潺潺的清水,种下片片绿林,保护青山,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筑起“绿色长城”。

淅川的孩子们守护着青山,换来了碧水,引来了鸟儿,收获了“金山”。群山被一池碧水环绕,成群的鸬鹚、红嘴鸥和珍禽中华秋沙鸭在这里晒太阳安家。据统计,自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安全输水510多亿立方米,工程惠及8500多万人口。水质保持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水平,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邹村草莓大棚图片

2.基于生态产业,移民家门口可以增加就业收入。

在淅川县九个镇的丫蛋湖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梅发德一边看着石榴树,一边哼着小曲。近年来,石榴园给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谈及现状,梅发德几次说“还不错”“一年能赚100多万。”

在金银花管理季节,村民们在万亩金银花基地忙着科学管理和保护,补种和种植幼苗,以确保来年的丰收。“过去,地里种的是辣椒、小麦之类的作物。除了化肥、农药和种子的费用,没有剩下什么钱。现在每个月能拿1500多块钱,越努力越有精神。”塘桥村民陈志祥说。金银花已成为环保之花、脱贫致富之花、增收幸福之花、淅川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走在移民示范村邹庄村,农家院整齐有序,产业基地生意兴隆,欣欣向荣。提起搬到邹庄的变化,村民张广现高兴地告诉调研组:“我们想念家乡,但更喜欢住在新家。这里一年四季都有工作,有钱赚,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去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支持邹庄发展,淅川县提出了建设“大邹庄”的战略。邹庄村与邻近的下孔、孔北、水寨4个村成立了联合党支部,通过抱团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大邹庄为引领,全县469个村(社区)组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严阵’。”淅川县县长王说。

目前,淅川县已发展林果种植10多万亩,形成了万圣、旧城镇的软籽石榴产业,毛塘镇的茶叶、黄金梨产业,老城镇、洮河镇的杏李产业,大石桥镇的樱桃产业,仓房镇的柑橘产业。

仓镇磨沟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因沟壑纵横而得名。莫沟村,以前树不能砍,牲畜不能养,村民穷。为打破这一困局,淅川县投资10亿元,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通道和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每年拨款1500万元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简单的农家菜,干净的民宿,莫沟村的鸿运山庄生意红火。民宿的老板周伟说,“我们的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好山好水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如今,淅川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水源、森林、水果之乡、药材店、度假胜地。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好,享受着稳定的幸福。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全貌

3.移民精神丰富了遗产中的口袋和头脑。

在淅川,阳光雨露滋润着田野,滋润着年轻人的成长。“我要把小我融入大我,把强国的青春誓言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努力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这是南阳师范学院大二学生邹子晋,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录制2022年秋季思政第一堂课铿锵的誓词。

邹子晋从小在渠首长大,经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通水,见证了移民生活从苦到甜的全过程。11年前,她的家在油坊岗。当时一家三代住在老房子里,一家人靠种地勉强糊口。2011年6月,邹紫金和父母以及九城镇700多名村民一起,搬到了30多里外的邹庄村,为了一条永远北去的清河。时光荏苒,十一年过去了。经过雨污分流、三线入地、村庄绿化等一系列村庄改造工程。在园林绿化的衬托下,邹庄村的徽州大院显得更加壮观和明亮。新建成的“江山论”红场和千亩智能草莓大棚,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打卡游玩。“家美,村美,日子越来越美好了!今年,我们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村里打工和股份分红,这三项收入加起来比种地收入高得多。在过去的两年里,有两个孩子被好大学录取了。”邹紫金的父亲邹颜回向研究小组讲述了邹庄村过去一年发生的变化。回想起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家的情景,邹嘴角上扬。“一年前我们家定下的目标,现在可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了。”

邹紫金一家的精彩生活,只是淅川移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在邹庄的新家,很多村民都做到了在家务农、养家糊口“不出错”。“藤坊就建在家门口,老板让师傅手把手教我们。送孙子上学后,他来到车间工作。如果你不想搬到这里,你怎么能赚更多的钱!”邹庄村的藤条作坊里,村民张育勤手脚麻利地编织着藤条凳子,一边介绍搬迁后的生活,一边不时露出惬意的笑容。张育勤是六口之家。他的儿子儿媳长期在浙江杭州打工。老两口60多岁了,没有一技之长,只好留在家里照顾两个孙子上学。“大邹庄”战略实施以来,投资300万元的600平方米藤条就业作坊,让张育勤这样的55岁至65岁老人充分就业。目前,已有58名移民被安置在车间门口工作,人均月收入1500元。

争创一面红旗,给百万奖金……今年2月21日,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在淅川县争创“三面红旗”(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生活红旗、社会治理红旗)动员部署会上,真金白银地号召。一条清澈的运河贯穿三千英里。滋润众生的,除了丹江汹涌的碧波,还有一代又一代淅川人的付出。调研组来到渠头坝,为大家听淅川人家感人的故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成哲不禁感慨移民精神的伟大。“移民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国内资源,构建全国一盘棋,解决了南水北调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为沿线和全国人民提供了优质水源,有效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淅川县以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移民文化园、丹江民俗博物馆等地为中小学科研基地。一批又一批淅川学子走出教室,走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地体验渠首工程的宏伟,探索渡槽模型输水原理,感受移民精神的伟大。如今,“精忠报国,爱国爱乡”已经成为淅川县中小学生成长的印记。

4.淅川移民致富绿色密码

回顾移民发展之路,如何在不穷的同时保持水分?靠山怎么能致富?移民怎么才能更幸福?据课题组介绍,织密保水网,做好移民工作,固定生态碗,种好制度树,走绿色富民之路,是淅川“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淅川移民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牢记嘱托,编织“保水网”。为了确保一渠清水持续北送,淅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要“硬起杠来,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把这个水库的水养好”。始终把节约用水、保护水质作为重中之重,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开展“清四乱”、“保持一库清水”等专项行动,建立水质保护运行长效机制,创新造林模式建设水源区。

以人为本,做好“移民”工作。淅川始终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努力解决移民急、急问题,牢牢锚定“农民增收、共同富裕”这个根本,以特色产业发展确保移民增收致富;牢牢锚定“建设发展”这个难点,建设“大邹庄”、“大官地”、“大泰山”等示范村,确保移民新村的美丽;牢牢锚定“高效治理”这个核心,以“四强四促”专项推进行动为抓手,确保移民治理过硬,让移民群众真正见成效、得实惠、有希望。

绿色,稳固“生态碗”。淅川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价值高地,牢牢稳住“生态碗”。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短线产业集群,发展软籽石榴、樱桃、核桃中线产业集群。长期的产业集群依赖于生态。

给机制赋能,种下“系统树”。为了更好地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供水和水质,淅川一直把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和《淅川县河湖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水源区和南水北调沿线的高质量发展。南阳市通过成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从制度层面理顺了库区管理权限,真正实现了“九龙治水”向“一龙治水”的转变。

绿色富民之路,非一日之功。课题组认为,要保持力度,蹄疾步稳,长期工作。一要坚持生态优先。我们要继续秉持“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坚持生态高于一切、高于一切、高于一切,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建设,搞好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西川路径。二是坚持创新驱动。要牢固树立“创新是关键”的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生态保护的基础力量,激活创新主体活力,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让创新贯穿发展全过程。三是坚持品牌引领。要充分认识品牌引领的作用和成效,借助电商和消费助力,进一步提升“山河”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品牌形象塑造、凝聚力、品质保障、市场拓展和推广,以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四要坚持强化旅游。要立足“水、山、寺、村、人”等特色旅游资源,以建设国家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创优、服务水平提升、宣传推广为重点,做强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丁岩,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成哲,副研究员彭,,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刘,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员,郑州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讲师刘)

《光明日报》(2022年12月12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518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