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时间表一览2022(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历次明细)

导读:近日,多位美联储官员释放“鸽派信号”。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Brainerd)此前表示,基于当前形势,放缓加息步伐可能是合适的。到11月底,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公开表示,美联储最快可能在12月放缓加息步伐,并没有重申在达到利率峰值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的观点。那么,这一轮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是否已经结束?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美国的通胀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正常。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劳动力冲击、对服务产品的刚性和旺盛需求、能源价格上涨的供给侧约束,是美国目前通胀高企、下降缓慢的原因。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的变化呈现出四个特点,供应链的重心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使得中国产业发展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以下为采访全文。

美联储加息时间表一览2022(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历次明细)

美联储提高了利率

观察者网:11月2日,美联储连续第四次上调基准利率75个基点,但暗示有可能很快降低加息幅度。一些人认为,美联储决策者认为有必要尽快降低加息速度,因为通胀可能在2023年开始降低。你认为美国的通货膨胀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高瑞东:11月初,美国公布了10月CPI数据。CPI同比大幅低于市场预期,核心CPI同比见顶。市场普遍预期随后的加息步伐将放缓,从而推动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美股飙升。美联储相关官员也明确表示,美联储下一步加息的步伐可能会放缓,因为终于看到了通胀的意外下行,表明美联储抑制通胀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为美联储下一步加息会有一定程度的放缓,因为市场预期12月可能会有50bp。明年2月和3月加息仍取决于通胀和经济的步伐,但美联储进一步激进加息的概率较小。

如果美国接下来不降息,维持5%左右的利率实际上将是一个非常高的基准利率,会继续打压经济。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希望通货膨胀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如果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就有可能开始新一轮降息周期。

我们认为,美国的通胀可能会在2024年之前恢复正常。在美联储连续加息的背景下,当前房地产市场和商品需求一直在持续降温,这将推动美国明年的通胀继续回落。但鉴于劳动力供给的刚性约束、服务消费需求的韧性以及叠加的地缘政治风险尚未降低,预计美国通胀将缓慢回落。根据美国最新的10月份通胀数据,我们通过模型估计,明年美国的通胀中枢在4.1%左右。但对于美联储来说,其最终目标是2%。

美联储副主席:加息可能很快会降低。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目前美国加息的效果比较弱。在现阶段,美联储提高利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高瑞东:今年二季度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加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通胀问题。美国的通胀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端,而美联储加息主要抑制需求端。美联储加息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胀下行。加息是一系列的传导途径,比如提高个人的房贷利率,提高企业的贷款利率,提高发债利率,最终会对需求端产生降温作用。

具体来说,美国持续高通胀的根源在于三个供给冲击: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量美国劳动力退出市场,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摩擦。虽然现在美国整体非农就业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因为疫情增加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就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工资的上涨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

第二,美国的经济是消费主导的,消费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比较刚性的。比如我们去餐厅,每天接待的客人数量是有限的。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会通过提高价格来解决。因为服务产品供给的刚性,整体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第三,能源价格。去年,拜登总统上台。由于民主党是清洁能源的代表,拜登政府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和资本支出施加了诸多限制,包括以行政手段缓慢恢复传统能源制造商的运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国版的“运动减碳”,进一步推高了能源价格。

同时,俄乌冲突降低了俄罗斯的能源产量,管道输送的天然气量也在减少。由于原油更多的是通过海上运输,海上运输的效率降低,使得整个世界的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影响到美国。

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劳动力冲击、服务产品的刚性和旺盛需求、能源价格上涨的供给侧约束,是美国目前通胀高企、下降缓慢的原因。

观察者网: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严重衰退,非洲和拉丁美洲都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现在,美联储制造了一场潜在的全球债务危机。文章称,美国对其政策的溢出效应视而不见,而这种溢出效应往往会吃掉自己。应该如何评价美联储激进加息的“溢出效应”?

高瑞东: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对全世界都非常明显,但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是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国家,美元资产约占国际官方外汇储备的60%;与此同时,美国还控制着主要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

美联储加息的溢出效应实际上是通过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来完成的。在美联储连续加息的过程中,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不断上升,吸引海外美元回流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美元总量减少,美元流动性收紧,非美国家更难获得美元,导致融资成本上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元流动性的紧张,欧洲、南美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产波动,比如今年下半年的英国养老金危机和瑞士瑞信银行集团面临的流动性问题。

展望未来,美联储加息尚未完成,海外国家将面临更加紧张的美元流动性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负债率较高的经济体偿还外债的难度会更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全球经济体近60%的外债以美元计价。在美元流动性收紧的过程中,一些负债率高、短期到期债务量大的国家,如意大利、希腊等国,将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

非美国人偿还外债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经常项目赚取外汇。乌克兰危机以来,美欧对俄罗斯能源出口采取限制措施,原油和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欧洲国家进口成本不断上升。由于出口没有改善,欧洲的贸易活动严重恶化。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贸易顺差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顺差转为逆差,它们的经常项目创汇方式受到阻碍。

除了经常项目,还有资本和金融项目,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金融账户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证券市场。例如,海外投资者用美元购买欧元区经济体的股票和债券。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美元指数上涨。全球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美元资产。

今年欧元区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项下美元流入由大量流入转为接近零流入。综合来看,整个欧元区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的国际收支状况明显恶化,资本市场对欧元区是否会再次爆发大规模政府债务危机的关注度也在明显提高。

自去年底以来,欧元区外围国家与核心国家的利差迅速扩大,意大利与希腊的CDS利差明显加大,这表明全球投资者对欧元区外围国家是否会再次爆发债务危机感到担忧。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债务违约风险甚至更高。新冠肺炎爆发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大量美元涌入非美洲国家和离岸美元体系。新兴市场对资本的需求大于发达市场,美联储每一轮大规模宽松都会导致新兴市场外债融资额大幅增加。2020年美联储大幅宽松后,阿根廷、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美元融资量相对更大,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也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影响。

美国加息外溢的第二个影响是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元融资成本上升通过汇率渠道传导到各国,各国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扩产意愿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稳定汇率,防止资本外流,各国采取“跟随加息”,导致整体融资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全球抑制的共振将进一步对全球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造成压力,使全球经济摆脱低迷的过程更加漫长。

当然,这些影响最终会适得其反。首先,美联储加息导致融资利率大幅上升,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随着抵押贷款利率从3.75%飙升至近7%,美国住房市场的价格也大幅下降。第二,融资成本上升导致今年以来美国制造业PMI明显下降,企业部门的投资也会受到影响。美联储加息明显抑制了美国经济,其效果将在明年进一步体现。

作为消费国的美国,其商品依赖于生产国。随着美联储大幅加息,中国作为生产大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巴西、阿根廷、东盟等经济体量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抵御外部冲击尤其是汇率冲击的能力较弱。如果这些新兴市场出现明显的债务危机,全球大宗商品生产和供应能力将再次受到冲击。

目前,强劲的需求和有限的供给是美国通胀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未来如果生产国发生大规模债务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供给冲击,迫使美联储维持更高、更长时间的高利率环境,对美国经济产生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美元兑韩元汇率暴跌,创13年来最大跌幅。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com:借贷能力有限的经济体越来越面临美元加息影响的风险。越南和印度已经开始尝试用人民币和本国货币直接结算。美联储加息缩表会推动世界各国进一步美元化吗?

高瑞东:全球“去美元化”是近年来市场非常关注的问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在全球披露的官方外汇储备中,2000年底美元资产的份额为71.1%,但到2022年第二季度末,美元资产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降至59.5%。

从趋势上看,从2000年到2022年,除了2014年到2015年,美元资产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

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去美元化”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在美国经济增长疲软时期,美联储一般通过大规模货币宽松来刺激经济增长,进而带动全球流动性处于极度宽松状态,推动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然而,当美国经济增长走出衰退压力时,美联储倾向于迅速收紧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也由宽松转为紧缩,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加剧全球金融风险。

第二,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后,美国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利用SWIFT系统中的重要投票权,迫使SWIFT系统将一些俄罗斯银行踢出这个系统;第二件事是美国的盟国冻结了俄罗斯6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两起事件显著冲击了国际社会对美元储备资产的信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全球“去美元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你提到越南和印度开始尝试用人民币和本国货币直接结算,这其实是一个去美元化的过程。

产业链变化

Observer.com:今年10月中旬,拜登政府宣布将从去年通过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提供28亿美元的拨款,用于支持当地的电池供应链。近几个月来,美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相关制造业回流美国,包括《降低通胀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法案。美国经济目前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供应链不畅、成本飙升、美联储加息导致企业借贷成本提高等。这些问题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新法案的实施结果?

高瑞东:今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了总额约4300亿美元的《2022年削减通胀法案》。这一法案从立法阶段到有效实施一直争议不断。

首先,为什么该法案被命名为“降低通货膨胀”?根据拜登8月7日在白宫的声明,该法案将通过减少赤字和减少普通家庭每年数百美元的能源成本来降低通胀。

去年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创下新的历史纪录,这也迫使美联储加快加息步伐,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美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来自于疫情的影响。美联储大幅扩表,支持财政部每日发放现金补贴刺激家庭消费,叠加俄乌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

目前法案中包含的新能源补贴、医疗保险等政策,对于现阶段供需失衡导致的高通胀和能源危机来说,无异于搔靴搔痒。

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认为,该法案对2022年和2023年通胀的影响可能可以忽略不计。一些经济专家评论说,在未来10年,该法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支持本土电动车制造的条款,不仅体现了“排华”倾向,也是为民主党中期选举服务的,实际上对欧日韩的产业构成了挑战。根据该法案的规定,一些企业只有在北美进行生产活动才会获得补贴,这对于欧洲、日本和韩国的产业是不利的。

10月27日,德法两国领导人表示,如果美国继续实施旨在鼓励企业向美国转移生产的减税和能源福利计划,欧盟将不得不回应美国的行动。11月7日,欧盟财长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各国财长表示,美国无视欧盟对其削减通胀法案的担忧,使得欧盟有可能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这些外力的干扰无疑会削弱法案的实施效果。

美国总统拜登就《芯片与科学法案》发表讲话。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在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产业链面临着“上推下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快速复工复产,可能分流部分订单;另一方面,美国鼓励产业回流,高端产业受到美欧的压力。这对我们的产业升级会有什么影响?这是否会导致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重新评估?

高瑞东: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体呈现四个特点: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下降、全球价值链长度缩短、产业链区域化属性加强、向东南亚产业转移加快。

第一,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在下降。全球价值链参与率衡量一个经济体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从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来看,在从超全球化向慢全球化转变的过程中,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也在快速下降。2018年以来,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全面出击,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践对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提出了挑战。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价值参与率普遍陷入低迷。

第二,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正在缩短。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是指一个国家的部门从产品的初始投资到最终消费需要经历的生产阶段的数量,其中涉及到跨国生产。从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来看,随着慢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增速停滞。从2000年到2010年,全球价值链总体上是拉长的。全球价值链的生产长度2000年为7.3,2010年为7.5。然后价值链长度的增长率停滞不前。从2010年到2020年,全球价值链各部门的平均生产长度保持在7.5左右。

第三,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属性增强。近年来,以区域贸易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为主导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开始加速,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属性得到加强。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尽管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不稳定,但区域内贸易增加,区域化成为全球化的新趋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20年将有300多个区域贸易协定生效。

第四,东南亚对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参与率正在上升。虽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转向逆全球化,其主导的全球化已经陷入停滞,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化的新动力。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2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半年度经济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中,印尼和越南的经济已超过疫情前水平,预测2022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GDP增速将超过5%。在中美贸易摩擦发酵、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低端制造业逐渐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加快。东南亚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并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

整体来看,在低端产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高端产业部分向发达经济体回流的背景下,中国产业链确实面临着“上挤下压”的双重压力。但从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来看,虽然经济增长承受着国内外多重挑战,但高技术制造业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高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促进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数字出版、无人机、可穿戴智能设备、互联网娱乐平台等服务业新动能分别增长32.4%、23.1%、20.0%、13.7%,增速快于全部文化企业10个百分点以上。

观察者。com:供应链产业链有区域化、短链化趋势,面临地缘政治压力。有些国家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去中国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

高瑞东:当前,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宏观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回归保守主义,反全球化趋势加强。供应链的重心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去工业化”政策,确保关键产品产自中国。

二是美国推出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计划在核心技术领域构筑“小院高墙”,意图为“中层”供应链营造新环境。

第三,最近美国一直在加速出台对中国芯片产业的管制政策。从《芯片与科学法案》到出口管制清单,美国试图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芯片发展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发展的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十九大以来,安全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十八大报告中,“安全”出现35次,“发展”出现296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安全”出现55次,“发展”出现232次,首次出现安全发展的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出现了91次,“发展”出现了239次,这是第一次提出“新的安全格局决定新的发展格局”。可见,安全与发展并重已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广西贵港:第十五届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召开。来源:视觉中国

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我国重点产业链的自控可控发展步伐,形成重点产业链地图和清单,守住产业链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努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争取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后备体系。

建议尽快绘制我国关键技术、专利和环节图,生产要素供需图,明确产业链资源基础,尽快形成产业链互补强链清单,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在对外合作方面,建议与相应的国际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保持经济的交织,增加“经济脱钩”的成本,降低“科技脱钩”和产业链脱钩的风险。

另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研究,实施面向未来的产业链政策,为前沿探索、中试和重大工程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支撑。基础研究是掌握前沿科技的关键。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芯片材料等。,要注意各种技术路线的培养,防止下一代技术落后;在人工智能等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加强市场驱动的技术创新,实现专有技术的突破;在可能重新定义行业规则的前沿探索领域,可以提前考虑布局和规划,开辟新的赛道。

此外,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给予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更多支持。当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时,国家资本的支持有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引进。然而,在中后期,R&D成果要转化为应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板的推出和北交所的成立,我国资本市场采取多种措施为实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未来除了股票市场,还可以在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力,全面突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

高瑞东,框架:中国经济、政策路径与金融市场。

这篇文章是Observer.com的独家手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472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