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诵芬人物事迹(顾诵芬感动中国颁奖词)

岳华摄

顾诵芬人物事迹(顾诵芬感动中国颁奖词)

3月3日,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冬奥会带来的澎湃激情中时,被誉为“中国人精神史诗”的202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正式登陆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综合频道。在年度十大人物和致敬群体中,92岁的202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

正如人们所记得的那样明智和谦虚,顾诵芬院士总是坚持认为“飞机是我们大家制造的”。他说,“这个奖是颁给所有为祖国航空空事业付出努力的航空空人的。感谢组委会的肯定和鼓励!”

这位与国航空风雨同舟70年的科技大师,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久负盛名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师”、“国航空科技创始人之一”、“中国飞机气动设计的奠基人”、“国航空科技的引领者”

他还有数不清的“心血之作”:《焦健1》、《初交6》是他的入门之作;服役40多年的歼8是他的代表作;大型运输机运20、大型客机C919、支线飞机ARJ21等。所有人都付出了努力…

“顾诵芬”二字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每一个坚守“航空报国空”和“航空强国空”道路的接班人的方向。我们还是要抬起头来,继续奋斗,这样才能真正出一批人才,出一批好产品。我们希望航行

在战争中期,他发誓要“为祖国设计一架飞机。”

顾诵芬,1930年2月出生于江苏苏州。

“咏汾”是他父母为他取的一个词,取晋代陆机在的名句“咏天下英雄之德,咏祖宗之纯汾”之意。

从名字上,不难看出这个家族有着深厚的家族传统。事实上,古根海姆家族确实很有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的父亲顾是国学大师、书法大师、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家、古籍版本学家。

1939年,应叶景奎和的邀请,顾在沪创办了私立合众图书馆。顾诵芬曾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道:“在国家被外敌侵略,江南书籍被彻底毁灭的时候,叶景奎、张元济等老前辈,为了‘继承老祖宗留下的丰功伟绩’,建立自己的私宅,聚沙成塔一处’,‘弘扬中华文化’。这些老前辈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传统美德,实在值得后人敬佩!”

听到父母的壮举和抱负,顾诵芬也在一生中践行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

1937年7月,7岁的顾诵芬目睹了日本飞机轰炸北平城。他还清楚地记得:“日军轰炸二十九兵营时,轰炸机从我们家上空飞过空,连投下的炸弹都清晰可见。29军的驻地离我家最多不到两公里。爆炸产生的火和烟似乎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碎。”

在战火纷飞中,他立下了“为祖国设计一架飞机”的誓言。

从很小的时候起,顾诵芬就表现出了对科学和工程、航空空的巨大天赋。在父亲的支持下,年轻的顾诵芬在探索科学世界时是自由的,甚至是任意的。这为他的平面设计之旅创造了温暖的土壤。

10岁生日,舅舅送的木制航模让小种子生根发芽。“航模是木头做的,飞了两次就断了。父亲见我喜欢,就带我去一家外国人开的店,买了一架更结实的客舱模型飞机。”

专注于爱情,挖掘价值和意义,这是我父亲对顾诵芬的生活和事业的最大教诲。

回忆起父亲的教育,顾诵芬说:“真正对人民有益的事,父亲是绝不会干涉的。”

顾诵芬是一个绝对的“学术暴君”。1947年,顾诵芬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参加了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考试,都是航空空专业。凭他的实力,考上了三所学校。最后因为母亲不希望儿子离开自己身边,他选择了上海交大的航空空系。

大学生涯与航空空专业的紧密接触让顾诵芬如痴如醉,航模的世界让他充分施展才华。这也为他日后从事飞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和部分实践基础。

1951年,根据国家分配原则,顾诵芬告别父母,带着扬帆空的梦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这列火车持续了70年。顾诵芬把他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从不退缩。他也从昔日的青葱少年变成了老人;从曾经爱玩航模的少年,成为新中国的飞机设计大师。

从北京到沈阳,开始新中国飞机设计的攀登之旅。

1951年,航空空工业局成立,地址在沈阳。顾诵芬留在了驻京办。

21岁时,顾诵芬结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最权威的飞机设计专家徐顺寿和黄,这对他一生从事飞机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顺寿是对顾诵芬影响很大的导师。徐顺寿的敏感、好学和刻苦不仅与顾诵芬有共同的兴趣,也为他树立了榜样。回忆顾诵芬:有一次和徐顺寿出差,看到他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把随身携带的硬壳行李箱当桌子,摊开稿纸,开始翻译。他的翻译水平很高,半小时能翻译两页。就是以这样的速度,他在南昌之行翻译了康恩的《飞机实力》一书。他一如既往地把自己翻译的稿酬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战争。

长大后的顾诵芬就像他的前任徐顺寿一样:他出差的时候做翻译,是一部行走的导航百科空。

另一位令钦佩的良师益友是黄。

“当时的航空空行业已经从修理装配走上了整机仿制的道路,已经开始了自主设计的萌芽。在支前同志的主持下,我们协助320厂准备了拉-9机翼静力试验的资料。考虑给雅克-18喷洒农药的计划也是在钱智同志的领导下完成的。”顾诵芬曾在《怀念支前同志》中写道:“当我处理技术问题,特别是技术资料时,我总是依靠记忆。支前同志多次告诫,文件一定要核对,记忆中的错误是难免的。万一出错,后果会很严重。”

新成立的国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时期,主要任务是维修苏联支援的各型飞机。顾诵芬的图纸组负责翻译和复制当时苏联提供的飞机、发动机和附件的图纸,并为工厂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当时苏联只保证我们能造飞机,没有告诉你怎么设计。给我们做的飞机基本都退役了,没什么新东西。如果我们要修改飞机上不合适的地方,他们也不同意。”

尽管他在起草小组的工作使顾诵芬能够一步一步地将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飞机制造的实践相结合,但他仍然痴迷于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蓬勃发展的新中国航空业没有让顾诵芬和他的同伴等太久。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航空空工业局发布了《关于建立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决定在112厂和410厂分别建立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室。该纸订单标志着新中国国航空产业开始从修复仿制走向自主设计。徐顺寿、黄、等人离开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好的北京,来到沈阳。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之后,来自工厂的技术骨干和相关院校的毕业生齐聚沈阳。就这样,新中国第一飞机设计所迅速组建了一支初具规模的设计队伍。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2岁,聚集了新中国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的群体中,顾诵芬担任了气动组组长的职务。

设计室确定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临界马赫数为0.8,选择了平板翼和两侧进气方案。经上级批准,这架飞机被命名为歼-1。

顾诵芬在大学只听过教授讲螺旋桨飞机设计,他负责这种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当时压力很大,这是个难题。之前没接触过喷气设计,只能去北航图书馆查阅资料。”顾诵芬说,“当时,北航门前有一条土路。没有公共汽车,所以我不得不每天晚上骑自行车去。我买了硫酸纸来描摹重要的图片带回来。我没有经验,没有得心应手的资料,只有几本参考书,只能埋头苦干。”

面对各种困难,顾诵芬没有退缩。他把所能收集到的苏联、美国、欧洲国家的技术资料、书刊、研究报告等一切有价值的信息都装进脑子里,并结合自己所面临的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分析和计算。他和军事专家一起,利用当时唯一一个工程上从未使用过的风洞,摸索实验。“在材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白天下班后,我带着同事去医院收集废针,焊在铜管上,形成模型……”

在勤奋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困难的。1958年7月26日,歼-1飞机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

从1956年10月设计到1958年7月首飞成功,歼-1飞机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其速度举世瞩目。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教练机。新中国国航空工业通过这种飞机的设计制造,培养了自己的飞机设计队伍,为今后的自主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歼-1 空的发射,顾诵芬完成了歼-1(后改为歼-6)飞机的气动设计任务。他在新中国的飞机设计中创造了中国自己的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气动设计方法,在应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上蓝天,“只送深情空”

20世纪60年代,歼8飞机的研制如火如荼,顾诵芬被任命为副总设计师。

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架超音速飞机,在没有任何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在世界各国的高度封锁下,为了从各个系统得到最准确的结论,顾诵芬不得不不断地查找资料,不断地计算载荷,一次次地发通知改变方案。

在顾诵芬飞机设计生涯中最困难的时候,他的母亲离开了。离开上海去北京报到,离开北京去沈阳,离家越来越远,母亲的相思越来越重。回忆起自己的父母,顾诵芬充满了悔恨:“我为了航海空 …牺牲了母亲。”

1969年7月5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战斗机歼8在沈阳首飞。沈飞院原宣传部长徐德启写过一本名为《为新飞机而努力》的书,书中写道:“这一天,试飞机场的人们屏息注视着跑道一端的歼8,顾诵芬同志手里拿着秒表计算着歼8的滑行时间。飞机起飞了,秒表测得的数据与计算完全一致。二十分钟后,歼八返航,首次试飞成功!他悄悄地离开人群,去思考下一步的试飞计划。”

在随后的飞行测试中,飞机出现了强烈的振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顾诵芬在没有告诉家人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乘坐歼6飞机上天,直接在试飞飞机后面观察振动!

空气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天,也是顾诵芬的师友,也见证了这一“壮举”。据李甜回忆,因为歼八飞机第一任总设计师黄在空去世,的妻子蒋曾与他约定:从此不再飞行。这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性的不信任,而是失去亲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身体健康、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亲自观察歼八飞机后机身流场是非常冒险的。据当时驾驶歼6飞机的试飞员卢明东回忆:“顾老师当时已年近500,但他不顾过载对身体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带着望远镜和相机,在万米空的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让在场的同志都非常震撼和感动。”

空中的观测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顾诵芬第二次、第三次上了天,直到发现问题。最后,他和团队一起解决了气流分流严重的问题,并对飞机后机身整流罩进行了修改设计,彻底消除了飞机跨音速抖振现象。

在评价这段经历时,顾诵芬只讲了三句话,却有一句话被打到了地板上:“搞科技的,首先要想到保家卫国;多读书,学以致用,努力工作;做任何事,不要把个人名利放在第一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空研究院院长曾感叹:“顾总曾经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必须和试飞员成为朋友。他是那个可以用生命信任你的人,我们只是想拥有一生的友谊。”孙从振清楚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设计师和飞行员要以型号为纽带,共同检查设计方向,挖掘型号潜力,让飞机飞得更高更远。

1980年,歼8 II飞机研制成功,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是这个模型的总设计师。他制定了双侧进气道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维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作为该型号的总设计师,他组织领导了军内多个部门、数百个单位高效协作,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飞机的首飞。按照军方的评价,歼-8II飞机是“当时我国空陆军装备的最高等级战斗机,对提高空军事装备和加强国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00年,歼8ⅱ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歼8ⅱ型号酝酿期间,顾诵芬在沈飞的会议室摔了一跤。

“那天我正在讨论如何改进飞机,电话来了。”顾诵芬被房子里的黑板架挂住,向前摔倒。站起来后,我失去了知觉,向后倒去,头重重地撞在水泥墙上。50岁时,顾诵芬在救护车上不时呕吐,在医院抢救后终于醒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院空工业首席专家杨风田记得很清楚:“顾总一醒来,就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去不了北京了。你一个人去北京找老关(指关德副局长),你们两个去汇报。爱人就在身边,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顾总经理又昏迷了。他总是把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总是想着报效国家。”

提起顾诵芬院士,大家都提到了“读书”这个关键词。顾诵芬院士自己也开玩笑说:“我的能力就是找书。”事实上,他不仅能找到书,还能阅读和使用书。因为只有在新中国的自制航空空工业建设中,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向书本学习,向世界先进技术学习。这种学习还是迫在眉睫,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

杨奉天说,“因为他知识渊博,会背,所以有些日志是记在脑子里的,他的大脑可以像电脑一样储存信息。让我感动的是,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找到他,他都能马上给出NASA或者AGARD的报告号,这真的是我想参考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我们谁也超越不了他。”

1965年清华大学高材生毕业的回忆说:“当我到达研究所时,我第一次听顾将军的讲座。他在黑板上写下一系列又长又复杂的空气动力学数学公式,全凭记忆。我当时很惊讶,对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意。和他一样,我只在大学里见过他一次,听过钱学森先生的讲座。”

1986年,顾诵芬从沈阳调到北京。这种离开看似与模式相去甚远,却赋予了他更重要的使命——关注国际海运空的发展趋势,探索中国海运空行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

走向未来的航程空“我只希望这个成长起来,报效国家”

1991年,顾诵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国航空唯一的两院院士。

对于“院士”这个词,顾诵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就是责任远远高于荣誉。

顾诵芬航空空工业科委二楼东侧的办公室,除了一张电脑桌和两个给客人用的旧沙发,其他地方都被书柜和书架占满了。地上是一摞摞的书籍杂志和装着资料的纸箱,窗户旁边是一张他用了30多年的旧书桌和一把普通的木椅。

30多年来,他行走在北苑二院的家和办公室之间,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杭空空人探索,走向中国杭空空产业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顾诵芬抓住机遇,发起并组织了与俄罗斯空气动力学和飞机设计专家在远程飞机设计方面的合作,培养了中国飞机设计技术人员,为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2001年6月,尽管年事已高,他还是随中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咨询组访问空部队,赴上海和Xi安调研。历时一年完成咨询报告,推动了大型运输机预研工作的开展。多年后,他的建议的核心内容被吸收到《国家批准大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的决定》中。

他亲自指导了CFD(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使中国的CFD技术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他推动并主持了ACT(主动控制技术)的试验,为我国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03年开展了“2020年航空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开展了“2030年航空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数百位专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多份总结和专题报告,为航空空行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5年被任命为ARJ21支线飞机设计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他带领专家组到上海检查指导,对研究工作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提出了果断的咨询建议。

2018年,年近90的他依然致力于航空空科技创新。在第五届航空空行业“科技月”启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的感想和思考:“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夜都睡不着,感到压力很大。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空产业应该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技术难题。”他勉励航空空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知道导航的进展空是我晚年的快乐。我现在能做的就是看一些书,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多的给年轻人帮助。”顾诵芬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寄予厚望,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保持低调。

沈飞空工业总设计师对此深有感触:“工作中遇到问题,我们会带着材料来京找顾总帮忙。他总是先认真听我们说,然后才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去哪里找资料。”“他是个一辈子只想着航海空的老头,没有什么爱好。偶尔答应一起去散步,还拉着我们聊生活。”赵霞笑着说,他一直在关注顾老,好好飞行空报效国家。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国航空在党的领导下发展70周年。在聚焦世界目光的第十三届中国航展上,已经步入“20世纪”的中国航空空产业昂首挺胸,展示了70年来历经磨难、代代相传的成就与自信。

70年来,国航空装备实现了从第三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小型到中型、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的跨越。航空空工业实现了从落后世界强手到同台竞技的跨越;航空空科技研发实现了从循序渐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在这背后,一代又一代人把“报国”刻进了骨子里、血里,把“强国”戴在了铠甲上,在梦想蓝天的征程上不断超越、超越、再超越。

新中国飞机设计所和新中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创始人徐顺寿、黄,与他们的中国飞机设计大师、屠呦呦、关德、、陆一起,开创了新中国飞机设计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他们是新中国航空空事业的开拓者,他们在奋斗创业,但他们的野心没有得到回报。

“中国航空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在新中国的中国航空空发动机事业中创造了多项“第一”,一生交了20多万元的大党费;用赤子之心铸造祖国蓝天“龙魂”的歼十飞机总设计师宋,始终保持着一个冲锋队员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与航空空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主人公谢幕的是海天远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歼15首次成功着舰后,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是新华航空事业的精神丰碑,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中科院院士杨威眼中,“弯道超车”的中国航空空产业,面对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正在与各国军工巨头一起进入“黑暗森林”。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唐长红看来,我们有信心为国家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飞机,满足国家未来的战略需求。拥有航空空的强国,意思是“如果我们要用的话”;中国工程院院士范认为,发展武器装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只有做好战争准备,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享有相对和平的权利。他们是新华航空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科技创新,不断探索。

“成功不一定在我,成功一定在我”“什么都不用说,祖国知道我”“祖国最终会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最终会记住那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人”……这些话,简单却落地,成为了杭空空人的标签,寄托着他们的信仰。

正如顾诵芬院士所说:“回顾我70年的航空生涯空,谈不上什么伟大的成就。我只能说我没有虚度光阴,为党和国家做了一点事。我深感把自己的终身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

70年梦想蓝天,为国守天。顾诵芬院士用他90年的生命和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激励着航空空数十万人阔步迈向强国新征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45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