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是一个意思吗(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

陈文

持久收入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是一个意思吗(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

受朋友邀请,我准备开一门经济思想史的课,所以最近一直在看文献,积极备课。7月31日,我正准备去MiltonFriedman的part,发现那天是他110岁生日。作为经济学的学生和研究者,弥尔顿有很大的责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这位经济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写一篇文章,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

考虑到其中有关于傅老生平的详细、生动、权威的介绍,他的自传《两个幸运的人》有他的妻子,所以本文在这部分不多用笔墨,更多的会介绍他的学术思想。

简短的传记。

1912年,弗里德曼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的父母是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移民。高中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然后他的家人搬到了新泽西州的Lowe。

16岁时,弗里德曼高中毕业,然后他在这个州上了罗格斯大学。起初,他对数学感兴趣。当时数学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精算师,于是精算师就成了它的目标职业。可惜大学的学习让他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似乎没有足够的天赋,于是果断放弃了原本的职业规划。幸运的是,在罗格斯大学学习期间,他遇到了ArthurBurns(后来担任美联储主席,也是格林斯潘的学术导师)和HomerJones(后来担任圣路易斯美联储银行副总裁)。伯恩斯向他推荐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而出身于芝加哥大学的琼斯则向他介绍了奈特等芝加哥学者的观点。这些都为弗里德曼后来的经济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从罗格斯大学毕业后,弗里德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不仅听了维纳、奈特等当时顶尖经济学家的讲座,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收获了爱情。经济学课上,维纳为了点名方便,把学生名单按字母顺序排列,这让弗里德曼和一个叫RoseDirector的女生坐在一起。而这场意外,让这对一心一意的人一起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在一个政府研究项目中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个研究完全是罗斯福新政的产物,目的只是创造就业,自然没什么意思。于是不久后,弗里德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在学习期间,为了谋生,他在许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遭遇校园政治,在美国财政部学习税务,与库兹涅茨一起参与武器设计。直到1946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教职,一切才稳定下来。

在随后的三十年里,弗里德曼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致力于教学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这些成就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也因此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一年,他也从芝加哥大学退休了。

退休后,弗里德曼更积极地参与公众舆论。1980年,他主持并录制了一档名为《自由选择》的电视节目,后来又出版了一本同名书籍,奠定了他自由主义旗手的地位。同时,他还周游世界,积极宣传自己的经济思想。在此期间,他在智利为皮诺切特政府出谋划策,并在中国任教。

2006年11月16日,弗里德曼在旧金山的家中因心脏衰竭去世。

弗里德曼和罗斯育有一儿一女。其中,他的儿子大卫·弗里德曼也是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大卫之子帕特里弗里德曼是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是海洋家园研究所的主要发起人。

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在学术界,弗里德曼主要以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而闻名,以至于大多数经济思想史的书籍在介绍他的成就时,几乎都把他列在了宏观领域。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弗里德曼的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就会知道弗里德曼的宏观经济理论背后其实还有两个更基本的东西——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和价格理论。

弗里德曼进入学术圈的时候,恰好是经济学高歌猛进的时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使经济学彻底摆脱了作为哲学和伦理学附庸的地位,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新学科。随之而来的“凯恩斯革命”让人们看到了用经济学理论干预经济、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当时主流经济学有两大重要主题:一是从理论上构建其精确统一的体系。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开始广泛使用数学,从微积分到拓扑学到最优规划。短短几十年间,阅读经济学论文的难度堪比物理学。第二是在实践中更多地参与政策制定。尤其是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进入政府担任顾问,指导官员如何制定政策。在经济学的指导下,补偿性财政政策、补偿性货币政策和增长赤字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开始出现在各国政府的发展计划中。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反对主流经济学的运动。曾在弗里德曼的母校芝加哥大学任教的范布伦和开创所谓“威斯康星传统”的康芒斯,举起制度主义的大旗,质疑主流经济学采用的边际分析方法,主张经济研究应考虑更多的心理和法律限制,以确保其前提假设必须为真。

在此期间,制度主义者收集了许多例子来说明主流经济学的荒谬。比如,当时有学者通过问卷对企业的定价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其商品的价格只是在成本的基础上简单地加了一个比例,而所谓的“边际定价法”和“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制度学者认为,既然这些前提不存在,基于这些前提的主流经济学就是错误的。

上面提到的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学应该怎么做”成为一个问题。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著名著作《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中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弗里德曼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他同意约翰·内维尔·凯恩斯(通论的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父亲)的观点,即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积极的”科学。所谓“实证主义”不同于“规范主义”,后者关注的是世界如何运转,“规范主义”关注的是世界应该如何运转。在弗里德曼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当然应该是实证性质的。作为分析实际问题的引擎,它的任务应该是向人们展示经济体系是如何运转的。

弗里德曼讽刺挖苦了现实世界中的许多“专家”。这些“专家”观点不一,都认为自己不偏不倚。他们很难在几乎所有的政策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弗里德曼看来,这种分歧的关键在于,这些“专家”只习惯于从“规范”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拒绝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一旦他们看到实证证据与自己的理论不符,他们会更习惯于质疑实证结论,而不是反思自己的理论。

显然,弗里德曼认为这既不是学习,也不是提出政策建议。在他看来,“规范性”的判断应该建立在“经验性”的基础上,在选择政策之前需要了解每项政策可能产生的后果。否则,即使有些政策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其实施的后果也会很糟糕。

弗里德曼引用了著名的“最低工资政策”作为例子。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劳动者有更高的收入当然更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然而,在现实中,这一政策往往无法实现其设计的政策目标,并将导致更多的失业和工人福利恶化。

阐明上述立场后,弗里德曼进一步探讨了该理论的实质。在他看来,所谓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旨在促进系统化、组织化推理方法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理论本身没有实质内容。只要符合形式逻辑,就是“正确的”——或者用更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然而在现实中,一个“正确”的理论未必有价值。比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1+1=3的理论体系。从“内在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有保证的,但在现实中很难被应用,所以没有“外在一致性”,没有实用价值。在弗里德曼后期的许多著作中,他批评了只强调“内在一致性”而忽视“外在一致性”的理论。例如,在《奥斯卡·兰格论价格弹性与就业》中,他批评兰格专注于模型之美而忽视了理论的检验,从而使其理论成为数学的奴隶。

一个理论要想有实用价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能够根据理论进行预测;第二,这些预测应该能够被检验。

关于第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预测”不一定是针对未来没有发生的事件,而是指能够对前提之后发生的事件进行逻辑判断。比如,史家根据某一时间点的社会经济状况推断农民起义的概率,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预测”。

第二点,虽然看似简单,但现实中往往被忽视。很多时候,人们会沉迷于一些所谓的“普世”理论。比如几年前就有一场关于地铁票价调整是否有助于缓解地铁拥堵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一位“专家”表示,只要调价幅度足够大,地铁的拥堵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但其实只要分析一下这个论断,就会发现这个理论其实是有问题的,其关键点就在于“够”字。如果地铁的拥堵真的缓解了,那么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地铁拥堵没有缓解,就说明涨价还不够——总之,无论如何都是对的。这样的理论看似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在弗里德曼看来,却一文不值。

如果一个理论与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一致,那么这个理论就被证实了;相反,如果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反,那么它就是证伪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弗里德曼并不认为一个理论可以通过证明或证伪来说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

相对容易理解,证实不能说明理论的正确性。在现实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看似预言现实的荒谬理论。比如“公鸡打鸣引天明”。从经验来看,这种理论符合实际,但显然是不正确的。

证伪不能解释理论错误,熟悉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的朋友可能会有点困惑。为了说明这一点,弗里德曼引用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作为例子。我们知道,如果G表示重力加速度常数,那么在没有空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T周期内自由落体运动的距离S可以用公式S=(1/2)gt2表示。如果我们用一个铁球来测试,那么这个公式显然可以得到验证;但是如果我们用一根鹅毛来检验这一点,观察结果将与这个公式相矛盾。但是我们就可以说万有引力公式是错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鹅毛的运动轨迹与公式不符,因为空空气阻力相对于其所受重力过大,与自由落体公式中不存在空空气阻力的假设不符。换句话说,不是理论本身不对,而是正确的理论被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对立的理论。比如,古典经济学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影响物价水平,而不会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价格水平,还会影响产出。这两种理论显然是对立的,那么到底哪个是对的呢?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对错,因为他们的前提不同。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运行良好,价格和工资等变量可以自动调整。此时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扩张性货币政策肯定不会对产出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凯恩斯主义则强调工资刚性等因素会导致市场调节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有效促进产出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中,有一个颇有争议的观点,即理论假设不一定成立。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假设能够通过极其有限的数据提取出共同的、关键的因素进行大量的解释,并且能够保证在这些有限的数据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预测,那么这个假设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如此,他甚至说,“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几乎与其假设的现实性成反比。人们会发现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往往是对现实的不准确描述。一般来说,越重要的理论,其假设越不现实。关键不在于是否将假设描述为现实,因为它们从来都不现实,而在于理论是否做出了准确的预测。”显然,作为马歇尔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弗里德曼的观点是针对以前提假设不成立为由反对边际分析的制度主义者而提出的,这一观点也是学术界最受质疑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到弗里德曼关于理论价值的立场,这个观点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论本身逻辑自洽的前提下,弗里德曼评价其价值的标准是在与假设一致的情况下,能否有良好的预测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依赖于更简洁假设的理论通常表现更好。如果我们对统计学有所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当我们使用统计模型进行预测时,模型的参数很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模型会造成过拟合,并且在解释训练样本时表现良好。但由于参数太多,这些模型只能局限于特殊现象,预测能力较弱。相反,那些参数较少的模型,虽然看似抽象,但通常表现出很强的预测能力。乔治。统计大师博克斯(P.Box bocks)对这一现象做了很好的总结:“虽然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些是有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概括其实是对弗里德曼奇怪观点的最好注解。

代价说

在经济理论方面,弗里德曼的造诣首先是在价格理论上——事实上,在他影响了几代经济学家的教科书《价格理论》中,他承认,自己教授和学习货币理论只是因为教学安排上的一个意外变化。从他的货币理论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价格理论的影子。因此,要全面理解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首先要对他的价格理论有所了解。

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价格理论。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术语只是以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勒为代表的一批芝加哥学者对微观经济学的称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因为从内容上来说,两者的重合度非常高。但从思维和研究方法来看,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只要翻翻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尤其是研究生的教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一方面越来越数学化,另一方面整个学科的内容在一般均衡概念的指导下也越来越综合化。以马斯克莱尔、温斯顿和格林(又名MWG)的《微观经济理论》为例。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用数学语言将消费者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公理化。这些分散的理论被统一到一般均衡的框架中。至此,人们可以从理论上描述任何一个经济变量对所有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从而把握整个经济世界的真相。显然,这个理论对于追求理论美感的经济学家来说,很有吸引力。但如前所述,在弗里德曼看来,这样的理论值只是不高,因为太复杂了。从预测的角度来看,它们不仅不可靠,而且非常不经济。

正因如此,在弗里德曼等人倡导的价格理论中,被人们视为过时的马歇尔的局部均衡理论仍然占据核心地位,即考察某一局部市场中相对价格的确定以及价格变动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在弗里德曼看来,局部均衡理论虽然看似粗糙,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研究现实问题的引擎作用。

事实上,马歇尔的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许多模糊甚至矛盾之处。因此,作为马歇尔的“忠实粉丝”,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理论进行注解和修补。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深刻的思考。

以弗里德曼的名著《马歇尔需求曲线》为例。顾名思义,这篇文章解释了马歇尔最重要的理论贡献——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价格和商品需求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的需求会与价格成反比。这种关系,看起来,很直观,也没什么难理解的。但弗里德曼只是问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他条件”是什么?是名义收入,实际收入,还是其他商品的价格?显然,如果“其他条件”包含的内容太多,那么这个理论就会退化为非常无聊。为了说明这一点,弗里德曼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所谓的“其他条件”包括实际收入、其他产品的价格和购买量,那么对于所有商品来说,需求曲线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曲线上每个点的价格弹性都是1,也就是说,每1%的价格变化总会引起1%的需求变化。很容易看出,在这种情况下,需求曲线对现实世界将没有解释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使需求曲线成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具,就必须对需要固定的“其他条件”进行限制。

在马歇尔的理论中,有两个“其他条件”是最重要的:一是收入,二是其他商品。

先说收入。在弗里德曼看来,马歇尔的不变收入应该意味着不变的实际收入,这样货币就有了同样的购买力。我们知道,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会造成两种影响:一是它会变得比其他商品更贵,其相对价格会上升;第二,它减少了我们的实际收入,因为已经不可能用原来的收入购买等量的商品。对于价格理论来说,相对价格的影响更为关键,所以分析问题时需要控制后一种效应。

再看其他商品。显然,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其他商品都需要关注。排除什么商品,考虑什么商品,取决于研究的需要。比如我们把苹果作为水果重点考虑,那么可能需要考虑的商品主要是其他水果。尤其是那些味道和苹果差不多的水果,比如梨。如果我们把苹果作为苹果汁的原料来关注,那么除了其他饮料的价格走势之外,我们还应该考虑那些经常用来制作果汁的水果,比如橙子和葡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其他商品”需要考虑。所以弗里德曼特别指出,其实这个选择“其他商品”的过程,就是一个界定问题范围的过程。显然,这种观点很好地反映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假设主要取决于其预测能力。

在完善了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后,弗里德曼用这把简单轻巧的“剑”分析了许多现实问题。住房控制,最低工资,教育券…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经过弗里德曼的分析,总能用一套非常简单的工具分析清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弗里德曼推崇局部均衡的简单性,但他在分析问题时从未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局部市场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分析。

在大多数微观经济学教材中,都会有一个问题让读者论证,在征收相同数量的税收时,采用所得税总是比消费税更好,因为这样可以使经济中的消费者福利水平更高。直觉也很简单:纯所得税不会造成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扭曲,但消费税会,所以前者对人们最优选择的干预较少。这个结论似乎成了学术界的教条——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背过这个结论和推理过程。

但对于这个“常识”,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的方法很直观。所得税会让人们对购买的所有东西有更多的限制,而消费税只会限制一些商品。作为一个强烈主张自由选择的人,他怀疑在有更多限制的环境中会出现更高的福利后果。提出这个问题后,他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对商品征税当然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但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所以,要考虑所谓的福利后果,企业也必须纳入分析。现实中,很多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力,通过市场支配力可以向用户收取更高的价格,那么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受到损害。在弗里德曼看来,在消费税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对这些企业生产的商品收取更高的税,扭曲的相对价格就能被纠正回竞争水平。此时,其福利后果可以高于相应的所得税。可以看出,弗里德曼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实际上使用了多重市场一般均衡的思想,这似乎背离了他所信奉的马歇尔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如此。但从务实地选择问题的研究工具来看,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他得到了马歇尔思想的精髓。

货币理论

凯恩斯主义兴起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讨论。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财政政策的作用显然比货币政策更重要。根据凯恩斯理论,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由其流动性偏好决定,即交易需求、防范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投机需求最为重要,而影响这种需求的唯一因素就是利率。只要这个利率低于所谓的资本边际效率(这个概念的具体解释比较复杂,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平均资本收益率),那么当人们有更多的钱时,就会用它来投资。这时候通过货币的发行,可以增加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产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刺激经济发展。但是,随着资本的充裕,资本的边际效率在下降,货币的利率有下限。如果货币利率已经降低,就会陷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个时候,通过持续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就失效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基于以上认识,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刺激经济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因为经济复苏后,资本的边际效率已经很低了。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流动性陷阱”已经出现。此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维持持久的繁荣。

弗里德曼不同意这种观点。在他看来,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重要。当然,作为实证经济学的倡导者,他并不急于揭示这一政策观点,而是试图先建构一套经得起检验的理论。

在他看来,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人们对它的需求是由收入、物价水平、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个人喜好决定的。

先说收入。由于货币经常被用于储存或投资,它的使用显然是跨期的,所以决定这种商品需求的显然不是特定时期的收入,而是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弗里德曼称之为“永久收入”,并用它发展了一套关于消费的永久收入假说。由于这个问题与这里的讨论无关,所以暂时跳过。

再来说说其他商品。在凯恩斯理论中,只有少数几样东西可以和货币密切相关,比如债券。在弗里德曼看来,有很多东西可以和货币密切相关,比如股票和商品,都是可能的替代品。所以,可能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利率,而是很多收益率。

以及物价水平。这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物价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如果在社会层面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层面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应该包括持久的国民收入、物价水平及其走势、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等。在弗里德曼看来,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都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会是一个稳定的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弗里德曼并不否认某些资产的收益会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但出于足够资产的考虑,把它们的影响结合在一起,大概不会影响对货币的需求。当然,作为实证经济学的研究者,弗里德曼专门对这一判断进行了检验,结果当然得到了证实。

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如果货币供给突然增加会怎么样?弗里德曼的回答是,为了利润,人们会将多余的货币供应量分配给资产,在分配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会首先选择效率最好、回报率最高的行业。这样效率最高的行业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它会成长得更好,整个经济都会成长。基于这一结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与凯恩斯主义完全不同的结论:作为短期刺激工具,货币政策并不比财政政策差。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判断,弗里德曼和他的合作者施瓦茨写了一本书《美国货币史》。在书中,他们重新探讨了大萧条的原因。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说法,大萧条的很大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变得无效。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用大量证据反驳了这一观点,指出大萧条之所以如此严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央行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保持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反而收缩了货币供应量。在当时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候,这样的结论确实令人震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弗里德曼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他并不认为这种效果在长期内是有效的。当时凯恩斯主义者发现了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反比关系。基于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只要财政和货币的扩张能够使经济保持在高增长、低失业的繁荣状态,代价只是一些通货膨胀。但在弗里德曼看来,这显然是没有考虑到预期效果。以货币政策为例。短期内,货币的发行会增加名义工资,使劳动者误以为工作更划算,从而刺激其劳动力供给。同时,货币的增加也会降低市场利率,从而让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增加劳动力就业。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的产出会更高。但当然,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当人们调整预期,发现这一切不过是额外货币带来的幻觉时,货币带来的繁荣就结束了,除了物价水平,一切都回到了过去。

长期以来,由于凯恩斯的相机决策政策在维持繁荣方面非常成功,弗里德曼的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持续的“滞胀”,弗里德曼的观点才被人们记住。此后,虽然宏观经济理论有了很多发展,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与凯恩斯理论相媲美的理论。即使是像后来经济学界叱咤风云的罗伯特·卢卡斯这样的学者,在提出自己的理性预期假说时,也要小心翼翼地用弗里德曼的观点包装自己的理论。

标签

弗里德曼去世已近16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睿智能言的小老头的形象似乎越来越模糊。一些研究过比较时髦的经济理论的学者认为,弗里德曼留给世界的很可能只是他晚年的小册子《自由选择》,他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其实,无论是弗里德曼的实证方法论,还是他的思维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面对理论经济学日益严重的数学化和应用经济学中规范主义倾向的泛滥,弗里德曼的著作或许仍是最好的解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6234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